第十三章 出征,李唐大旗高高飄揚 匯流,天下歸心

繞過了河東郡,李淵前方一片坦途,九月十六日李淵抵達了朝邑(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在這裡又發生了與西河郡、霍邑同樣的故事。一天之內,朝邑又多了一批五品老頭和揣著李淵白條上任的人,而投奔李淵的人還是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趕來,勢頭如同在趕集。不明白的人還以為朝邑有便宜貨在甩賣,而明白人知道,因為這裡有一個天下歸心的李淵。

九月十八日,李淵作出部署,派李建成、劉文靜、王長諧率軍數萬人進駐永豐倉,把守潼關,防範從東方過來的隋軍;李世民帶領劉弘基、殷開山等人前往渭水以北攻城略地,目標是把做局的眼做活。

此時,三個在唐朝留下大名的人出現了,他們分別是冠氏縣令于志寧,安養縣尉顏師古,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這三個人一同拜見了李淵,拿到了三張白條,于志寧任記室(記錄官),顏師古任朝散大夫(從五品),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任渭北行軍典簽(渭北大軍司令部收發室主任)。

一切剛安排妥當,李淵的一個老朋友尾隨而至,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屈突通。

屈突通得知李淵已經渡過黃河到達朝邑之後,馬上命令副將堯君素兼任河東郡副郡長防守河東郡城,自己親率數萬大軍增援大興。令屈突通沒有想到的是,這一任命成就了堯君素的忠誠,卻映襯了自己的渺小,日後已經投降李淵的屈突通返身回來遊說堯君素,卻遭到了堯君素的斥責,儘管堯君素最後也沒有保住河東郡,但至少他與河東郡共存亡。

屈突通一路追擊到了潼關,眼看過了潼關就可以直通大興,然而他也遭遇了攔路虎,這隻攔路虎的名字叫劉文靜。潼關這個地方易守難攻,插翅難進,沒有長翅膀的屈突通只能看著劉文靜望城興嘆。

本來屈突通打算投奔駐紮潼關都尉南城的守將劉綱,到了南城之後發現自己又來晚了,李淵部將王長諧已經早早斬殺劉綱駐紮在南城了。屈突通想進南城也可以,不過前提是繳械投降當俘虜。

不願當俘虜的屈突通只能掉頭再奔北城,暫時駐紮在都尉北城,與王長諧、劉文靜遙遙相望。

屈突通駐紮潼關都尉北城,孤立無援,來看他的別說是人了,連條狗都沒有,而李淵這邊,別說湊熱鬧的狗了,來拜見的人都是數以萬計。在這期間,李淵又迎來了幾股生力軍,分別是堂弟李神通的隊伍,女兒(後來被封為平陽長公主)的隊伍,以及女婿段綸(前兵部尚書段文振的兒子)的隊伍。

這三支隊伍中最神奇的當屬平陽公主的部隊,這支部隊是平陽公主一手拉起來的。當初李淵派人召喚柴紹到晉陽報到,柴紹交代平陽公主:「你爹要造反了,你趕緊撒丫子跑吧!」平陽公主絲毫沒有慌亂,反而安慰丈夫:「你就安心上路吧,別管我,我一個女人好辦!」

柴紹奔赴晉陽之後,平陽公主立刻變賣家產,逃亡山林之中,聚集部眾,對遠近的起義軍召喚拉攏,漸漸地部眾越來越多。此時一個叫何潘仁的人進入了平陽公主的視線,他也有一些部眾,在平陽公主看來,他可以為己所用。

說起來何潘仁這個人有點意思,他本來是外國商人,是到隋朝經商的。後來天下大亂,何潘仁用商人敏銳的頭腦發現,原來造反的利潤比經商高得多,因此就義無反顧地拉起隊伍,集合了數萬人,干起了無本買賣——打家劫舍。何潘仁跟一般的起義軍首領不一樣,他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他的秘書就不是一般人,尚書右丞李綱。讓國務院事務秘書長做自己的秘書,何潘仁的譜真夠大的。

不過何潘仁這個人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當平陽公主派家奴馬三寶前來遊說時,他馬上就動了心,他知道平陽公主本身不簡單,而平陽公主背後的老爹李淵更不簡單,因此馬上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跟隨馬三寶一起按照平陽公主的指令投入李神通的帳下,一個專門利己的外國人從此成了李氏大軍的重要將領,看來造反也是沒有國界的。

在平陽公主等人向李淵報到之後,李淵命令平陽公主率軍前往渭北與李世民會師,在這裡平陽公主見到了弟弟李世民,也見到了自己的老公柴紹。按照一般的做法,平陽公主該把自己的部隊交給老公柴紹了,平陽公主卻不,自己親率精銳一萬多人,與柴紹各自設立總部,自己的總部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娘子軍。這個娘子軍可比明末李信夫人紅娘子的部隊早了一千年,也比後世的「紅燈照」早了近一千三百年,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子都是花木蘭!

在各路人馬奔流匯入李淵大海的同時,李世民也在匯聚著自己的江河,在渭北征戰過程中,只要遇上有才幹的人,他就收入自己的帳下,儘管不能像老爹李淵那樣打白條,但他用自己的真誠籠絡著這些將來必定有用的人才。

在李世民收攏的這些人才中,有一個人是主動送上門的。這個人就是十七年前跟老爹說隋朝一定會亡的那個人:房玄齡。

房玄齡時任隰縣(今山西省汾陽縣)縣尉,聽說李世民禮賢下士,就到李世民的大營外叩門請見。兩人見面一交談,李世民當即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房玄齡也把李世民當成了不可多得的潛力股,兩人一見如故,自此房玄齡成為李世民的記室參軍(軍事參謀),開始了為李世民打工的生涯。

李氏大軍聚攏到現在,已經有了二十萬人的規模。以這二十萬人進行改朝換代,或許已經足夠了。

中國大歷史的朝代興亡還是有著一定的規律,一般都是舊王朝滋生了自己的掘墓人(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除外)。此時在李淵的大軍中,骨幹力量都是隋朝的各階層官員,這些人生於隋朝,長於隋朝,吃著隋朝的米,卻造起了隋朝的反。

李淵大軍從上到下,隋朝官員遍布其中。李淵最高官職曾擔任禁軍大將軍,裴寂、劉文靜也是地方官員,段綸則是前兵部尚書段文振之子,丘師利、丘行恭則是隋朝馬屁郡長丘和之子,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也是隋室的官員,而像他們這種出身的人還有很多。

人心向背,王朝興替,楊廣怎麼也不會想到,僅僅十幾年的時間,他就失掉了天下民心。遠在江都的他不會想到,當他還在處心積慮地為王朝拆東牆補西牆的時候,他的老實表哥李淵已經屯兵到了大興城下,只要一聲令下,大興就成了李淵的鐵桶。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派出使節向李淵請示合圍大興的日期,與此同時李淵得到消息,狗都不理的屈突通已經悄然率軍東去,潼關警報就此解除,再無後顧之憂。

興奮中的李淵沉思了片刻,他知道合圍的這一天遲早會來,但從沒有想到居然是如此之快,以前的他總以為通往大興的門是緊閉的,然而一路走來他發現,原來通往大興的門一直是虛掩的。

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總是有些無法解釋的現象,為什麼改朝換代的一方看似勢力貧弱卻能成功?為什麼隋朝上百萬的軍隊都不能撲滅李淵的星星之火呢?

其實一切又很好解釋,不外乎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隋朝的上百萬軍隊看似眾多,卻因為中國的地大物博給攤薄了。天下大亂,政令不通,部隊就無法大規模集中,因此與李淵對陣的不是整體的一百萬,而是零散的數萬人小部隊。

第二個原因是人心的向背。一旦人心背離,數十萬的軍隊也會土崩瓦解,更可怕的是,土崩瓦解的勢頭如同瘟疫,一經傳染就無法抵禦。

第三個原因更簡單,四個字,此消彼長。被打敗的隋軍迅速又被集中起來,相同的是人馬,不同的是旗幟,自此隋軍變義軍,隋軍消亡,義軍增長。

此消彼長,人心向背,遠望大興城的李淵知道,合圍的時候到了,拿下大興,天下從此落入自己的手中。

十月十四日,李淵下令各軍圍城,此時距離晉陽起兵僅僅五個月的時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