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心漸失,軍心已遠 迷途不知返,找不到回家的路

大業十一年九月十八日,楊廣從雁門郡抵達太原郡,是從太原直接回大興,還是先回洛陽再回大興,文武百官發生了分歧。在納言蘇威看來,大興是京城所在,關中則是全國大局的棋眼,只有關中這個眼做活了,安撫住了,全國的棋局才能活。事實證明,蘇威是對的,跟前太史令庾質的觀點一樣,他們都知道大興對於王朝的重要性,楊廣卻恰恰體會不到。

其實楊廣並不是完全體會不到,主要還是大興這個城市給了他太多的壓力。從十三歲封晉王開始,他就離開了大興,從此對這個城市沒有了認同感,而當他鎮守江都時,大興對他而言就是父皇居住的城市,是他的上級城市。每逢聽到有使臣從大興來,他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可以趁機在使臣面前好好表現,忐忑的是不知道使臣傳達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在壓力中,楊廣度過了十年鎮守江都的生活,也正是在那時,他認定大興不是他的城市。

現在蘇威建議直接回大興,儘管他也知道關中的重要性,但皇帝的心事又有誰能讀懂呢?

還是有人能讀懂,這個人就是老搭檔宇文述。宇文述這個人打仗是個狠人,不過給楊廣出的主意一般都是餿主意,別的不說,先看他給楊廣出的最後四個主意。

第一個主意:數千騎兵擁簇楊廣突圍。真要那樣,楊廣的結局可能就是被東突厥俘虜,想在江都被弒都沒有機會。

第二個主意:從太原郡先回洛陽,然後回大興。自此楊廣再也沒有回過大興,再也回不去了,關中的眼沒有做活,隋朝的棋局只有等死了。

第三個主意:三下江都。自此全國政局不在皇帝掌握之中,在交通和通信都不發達的隋朝,以江都遙控大興和洛陽,那是痴人說夢。

第四個主意:請皇帝厚待三個兒子。這個主意使得楊廣重新起用宇文化及,並委任為右驍衛將軍,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最後弒君。

四個主意,四個餿主意,餿率達到百分之百,真可謂「宇文述出品,必是廢品」。

在宇文述的建議下,楊廣決定先回洛陽,擇機再回大興。

抵達洛陽之後,楊廣開始慵懶起來,以前「言必信,行必果」的皇帝變得言而無信,原本在雁門郡做出的承諾基本都不作數了。

按照在雁門郡的承諾,將士們只要認真守城,皇帝全部重重有賞,守城有功的人,無論是平民還是士兵,直接升為六品,賞綢緞一百匹。有功的官員按品級逐級升遷。現在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楊廣卻變得小氣起來,當時參加守城的士兵總共有一萬七千人,全部兢兢業業地守城,楊廣卻只給了一千五百個嘉獎的指標,嘉獎率居然不到10%。

就是這一千五百個士兵也沒有得到當初約定的賞賜,楊廣規定:第一次作戰建功的陞官一級;原先不是軍官的此次只能升為從九品的立信尉(當初承諾是六品);累計立三次戰功的可以升為從八品;參加作戰但沒有立功的,累計參加四次戰役才能官升一級。

本來不能按約陞官已經讓將士們非常鬱悶,令他們更鬱悶的還在後面,皇帝居然賴賬了!每人賞綢緞一百匹的承諾居然作廢了,一千五百人連個布頭都沒得到!

僅此一項,楊廣省下了十五萬匹綢緞,卻寒了全軍的心。民部尚書樊子蓋還在堅持給士兵賞賜,被皇帝一句話噎回去了:「難道你想收買軍心?」

「收買人心」,這頂帽子太大了,樊子蓋萬萬戴不起,只能叩頭請罪,倉皇離去。

雁門承諾已成泡影,四征高句麗卻又成了皇帝的話題,自此皇帝威信日下,「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卻成了將士們議論的話題。

士氣可鼓不可泄,自此民心漸失,軍心已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