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心漸失,軍心已遠 雁門,夢碎的地方

如果兩個李家的興衰是隋朝轉彎的開始,那麼「雁門之圍」就是隋朝轉彎的加速。正是「雁門之圍」摧毀了皇帝楊廣的雄心壯志,一個自信滿滿的皇帝從此變得意興闌珊,隋朝國運急轉直下。

天欲取之,必先予之,雖然這一年發生了「雁門之圍」,然而這一年還是有祥瑞的。

這一年,親衛府指揮官高德儒率領十幾人奏報楊廣,聲稱在洛陽宮城東南的金殿之前親眼所見,有鸞鳳落過。楊廣一聽,大喜過望,「鸞鳳降臨」那是吉兆,象徵江山永固,千秋萬代,這可是大大的祥瑞!

興奮之餘,楊廣擢升高德儒為朝散大夫,級別由正六品升為從五品,另賞綢緞一百匹,另外參與彙報者統統有賞。賞賜完畢,楊廣下詔,在鸞鳳落腳之處興建儀鸞殿,希望吉兆永駐。

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祥瑞也是一樣,世上本沒有祥瑞,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祥瑞,楊廣的這次鸞鳳祥瑞也就屬於這一種,屬於炒作的祥瑞。

根據我的分析,高德儒看到的肯定不是鸞鳳(世上根本沒有鸞鳳這種鳥,是中國人臆想出來的),很有可能是洛陽西苑散養的孔雀,高德儒他們是把孔雀當成了鸞鳳,經過炒作就成了舉國慶祝的「鸞鳳降臨」祥瑞。

然而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都教導過我們,「撒謊不是好孩子」,列寧承認自己打碎過花瓶,華盛頓承認自己砍過櫻桃樹,所以一定要做誠實的孩子。

按照誠實的標準,高德儒就不是一個好孩子,而壞孩子一定會遭到報應的!兩年之後,一個叫李世民的老師給了高德儒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斬立決,理由就是「把野雞當鸞鳳欺騙皇上」。當時李世民攻下了不聽指揮的西河郡,全郡上下好幾萬人,李世民偏偏就斬了高德儒一個,他是要用這個人的人頭告訴全國的老百姓:撒謊不是好孩子。

孔雀?野雞?鸞鳳?皇帝楊廣已經分不清了,他也不準備分清,只要他認為是鸞鳳,那就是鸞鳳。

有鸞鳳祥瑞映襯,皇帝楊廣巡遊四方的腳步沒有停止,公元615年的八月五日,楊廣出塞向北巡視。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久違的老朋友正在塞外等著他,這個老朋友就是東突厥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裴矩試圖採用分化的方式瓦解東突厥,然而被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識破,因此裴矩提出的「以突厥打高句麗」的狗咬狗計畫沒能實現,最後只能是楊廣親自上陣,三征遼東,結果三次都以失敗告終。

在楊廣徵高句麗的同時,背後有一雙眼睛始終在盯著他,這雙眼睛屬於始畢可汗。三征高句麗隋朝損兵折將,三征高句麗隋朝國內民變四起,現在東突厥與隋的實力對比已經悄悄發生變化,雙方也到了掰掰手腕的時候。

八月八日,楊廣繼續前行,此時他接到堂妹義成公主的線報:阿史那咄吉集結騎兵數十萬,很有可能對皇帝不利。接到線報,楊廣不以為然,以大隋軍隊的雄壯還怕小小的突厥不成?不管它,繼續前進!

八月十二日,皇帝楊廣抵達雁門郡,一切正常,楊廣若無其事地笑了。

八月十三日,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突然出現,包圍雁門郡,一切不正常了。雁門郡治下四十一個城池被打下了三十九個,只剩下雁門郡和淳縣還在堅守。原本楊廣還指望次子楊暕能從淳縣趕來救駕,現在看來不可能了,淳縣也被包圍了。

此時雁門郡城內共有軍民十五萬人,而糧食僅僅夠維持二十天,二十天後即使城不破,十五萬人也得餓個半死,怎麼辦呢?

士兵們開始拆民房構築城防工事,高層們則正在進行緊張的討論。形勢越來越危急,之前的一次進攻,已經有冷箭落到了皇帝楊廣的腳下,皇帝都不安全了,誰還能安全呢。

宇文述率先表態:集中數千精兵擁簇皇帝突圍,這個餿主意剛出就被納言蘇威給否決了:「守城我們的力量足夠,而以騎兵突圍正是突厥的強項,皇帝是萬乘之主,怎麼能如此盲動?」

民部尚書樊子蓋也支持蘇威的觀點,皇帝身處險境不能有僥倖心理,萬一突圍被擒,後果不堪設想,眼下,只要皇帝宣布不再征高句麗,能對守城將士大加賞賜,雁門郡自會固若金湯。

蘇威和樊子蓋說的都有道理,但他們立足的都是守,萬一阿史那咄吉遲遲不退兵,就在「沙家浜」紮下了怎麼辦?他那邊後勤供應簡單,喝點馬奶、羊奶一天就過去了,而皇帝楊廣這邊可就不同了,這十五萬人只有二十天的糧食,二十天後怎麼辦呢?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蕭皇后的弟弟、內史侍郎蕭瑀提到了一個人,讓楊廣如夢方醒。蕭瑀提到的這個人就是楊廣的堂妹,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的皇后義成公主。

蕭瑀說,義成公主作為隋朝皇家女兒嫁到突厥當皇后,皇后在突厥很有地位,按照突厥的風俗,皇后有權參加軍事會議,也就是說義成公主說話是有分量的。為今之計只能派人去試一試,看看義成公主能否想辦法讓始畢可汗撤軍。

楊廣沉重地點了點頭,事到如今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試試看吧。

於是楊廣兩手準備,一方面派密使沿小路到突厥尋求義成公主的幫助,一方面詔令天下兵馬勤王,各郡縣官員都有義務組織兵馬前往雁門郡救駕。

詔令一出,天下雷動,此時皇帝還是有號召力的,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就在這次救駕的軍中,這一年他十七歲,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

雲定興就是獨孤皇后討厭的太子小老婆雲昭訓的父親。楊勇當太子時他天天往太子府跑,楊勇被賜死之後,他有感於自己受楊勇連累,居然在幾年後建議楊廣除掉楊勇的所有兒子,這樣他就跟廢太子沒有任何關係了(人也能無恥到這個程度)。

雖然初次參軍,李世民卻已經表現出他的軍事天才,他建議雲定興多帶旌旗,這樣會讓突厥誤以為救援的兵馬很多,晚上再安排人定點敲鼓打鑼相互呼應,這樣就會讓突厥人以為隋朝援軍已經源源不斷地趕來(呂思勉先生認為,這個情節可能是御用文人們為了拍李世民的馬屁杜撰的)。

事實上,隋朝的援軍確實源源不斷地趕到了,各郡的援軍已經趕到了山西忻口,離雁門郡已經近在咫尺。

就在此時,義成公主的假情報也準確無誤地送到了始畢可汗的大營中,假情報顯示:邊境告急,速回!始畢可汗一看,心裡有些著急,出來打別人自己家裡還告急了,再聽探馬報告,各路隋軍已經雲集忻口,這下形勢又朝著有利於隋朝的方向發展。

打得著就打,打不著就跑,九月十五日始畢可汗下令,全軍撤退。

得到始畢可汗撤退的消息,皇帝楊廣來了精神,命令出擊,一定要把丟掉的臉面奪回來。當然出擊只是一個姿態,此次出擊的只有兩千騎兵,一路追擊,連匹馬都沒追到,倒是在馬邑郡追到了兩千多個老弱病殘的士兵,估計還是始畢可汗不想要,索性甩包袱遺棄的。

「雁門之圍」從八月十三日開始到九月十五日結束,歷時一個多月,不知道只有二十天糧草的十五萬人是怎麼堅持下來的。解圍之後每個人都慶賀劫後餘生,楊廣卻在慶賀的同時陷入了深思:為什麼貴為天子會這麼狼狽?為什麼雄心壯志卻連高句麗都平不了?以前的雄才大略哪去了?難道這一切是假的?

人這一輩子遭遇挫折並不可怕,怕只怕挫折來得不是時候:年輕時受點挫折並不可怕,哪怕頭破血流,卻能夠愈挫愈勇;進入中年之後,挫折還是少點為妙,因為人已經不起失敗。

楊廣一路春風得意,沒有想到進入四十歲以後卻接連失敗。三征高句麗失敗,北巡遭遇「雁門之圍」,國內民變彈壓不住,文武百官人心思動,以前這些都不是問題,現在卻都是問題。

「雁門之圍」短短的一個月,然而對楊廣的觸動非常大,這次被圍讓他認識到原來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自己似乎也不是雄才大略,媲美秦皇漢武或許只是一個夢。自此樂觀激進的楊廣變得消極保守,隋朝的歷史在「雁門之圍」之後大轉彎,國運也開始急轉直下。當一個人對自己都喪失了信心,那麼無論多麼大的龐然大物,都會轟然倒塌。

溫室里只能長出花朵,永遠長不出參天大樹。沒有經歷磨難的楊廣遭遇挫折就此頹廢,而經歷風雨的李淵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彩虹。

大業十一年,看似平淡,隋唐的歷史卻在這裡轉了一個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