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造反也是一種能力 痛下決心,黎陽起兵

決心已下,楊玄感著手準備,首先,利用職務之便(當時他負責督運糧草)扣留東征軍糧草,能不發就不發,能少發就少發,總之能餓死多少算多少;其次,派人召喚兩位隨皇帝楊廣出征的老弟楊玄縱、楊萬石回來一起造反,倒霉的楊萬石走到半道就被河北的地方官抓獲斬首,倒霉名字,萬石,「完蛋」;再者,派遣家奴裝扮成朝廷使者,從東到西大造輿論:大將來護兒謀反了,大家收拾好家當,準備參軍平叛!(來護兒當時正準備從山東萊州出海攻擊平壤。)

六月三日,胸有成竹的楊玄感進入黎陽城,關閉城門,裹脅民夫,製造鎧甲,設立官署,發布公告,宣布全面恢複隋文帝楊堅時的制度(等於宣告楊廣非法)。為了達到忽悠的目的,楊玄感給眾人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先皇楊堅臨終時曾經交代家父,「好子孫為我輔弼之,惡子孫為我屏黜之」,後來家父又把這個神聖的任務交給了我,現在我就要上稟先旨,下順民心,廢此淫昏,更立明哲。

講故事的人繪聲繪色,聽故事的人云里霧裡,遺詔這種東西太沒譜了,死無對證,鬼知道到底有沒有呢,既然你說有,那就算有吧。

講完故事,楊玄感開始任命官員,先後任命了三個州的州長,以東光縣尉元務本為黎州刺史,趙懷義為衛州刺史,河內郡主簿唐禕為懷州刺史,這就算支起爐灶了。

任命完官員,楊玄感開始給招募來的士兵訓話。士兵的構成是這樣的,運輸民夫五千餘人,水手三千餘人,這些人有兩個共同點:一、服勞役時間很長,所以早就怨聲載道;二、痛恨東征,痛恨皇帝。

有了這兩個共同點,楊玄感的演講就有了切入點:「主上無道,不以百姓為念,天下騷擾,死遼東者以萬計。今與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眾皆踴躍稱:「萬歲!」

本就是乾柴,再加上楊玄感的烈火,八千餘人瞬間就完成了從黎民百姓到起義士兵的轉變。然而這些人來得快,去得也快,楊玄感的起兵從這一刻其實敗局已定,因為臨時拼湊的士兵有一個共同特點:起兵時意氣風發,失利時土崩瓦解。

興奮中的楊玄感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以為,皇帝遠在遼東,國內防守空虛,兩都由十歲娃娃鎮守,天下平定,有這八千人足矣。(見過幼稚的,沒見過這麼幼稚的!)

正當楊玄感籌劃未來的時候,他的一個老友不期而至,這個人就是李密。

李密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深得楊素賞識,所以常在楊家出沒,跟楊玄感友情好到能穿一條褲子的地步,一條褲子,一三五你穿,二四六我穿,星期天讓褲子歇一天,咱哥倆一起裸奔。現在聽說楊玄感在黎陽起兵,李密星夜兼程來投,在他心裡,他等這一天也等了好多年。

李密最初憑藉祖上功績蔭為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楊廣見了他,感覺有些恐懼,對宇文述說:「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對曰:「蒲山公李寬之子李密。」楊廣曰:「這小子眼珠滴溜溜地轉,以後別讓他來了。」(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衛)他日,宇文述對李密說:「你們家世代都是顯貴,你應該靠你的才學為朝廷服務,怎麼能當大頭兵呢?」(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

李密聽了宇文述的話後大喜過望,趕緊謝過宇文述稱病而去,不過在他心裡還是有了芥蒂:皇帝分明是看我不順眼,這不是以貌取人嗎?

心懷不平的李密開始發奮讀書,跟隨當世名士包愷讀書,通讀《史記》《漢書》,兵書讀破了無數本,同門師兄弟都被他甩在了身後。李密以為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來了,結果問題又來了。

在隋文帝楊堅末年,老人家宣布取消了全國所有的學校,從此讀書無用了,李密只能自學成才,而且不知道學校哪一天重開;新皇帝楊廣登基之後恢複了學校,然而皇帝用人的面非常窄,皇帝需要的是能給他編撰書籍的學士,而不是李密這種熟讀兵法的人。

楊廣本身相當有才華,因此對知識分子反而不感冒,大業七年,楊廣命令選部、門下、內史、御史四個單位跟隨他在前往涿郡的船上辦公。等待遴選的三千多名知識分子跟隨隨時待命,部分官迷心竅的人一路跟隨龍舟走了三千多里,到了涿郡,大多數人才發現路白走了,什麼官都沒等到,只能掉頭再走回去,費用還得全部自理。來回六千多里路走下來,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們由於天寒地凍、飢餓疲憊,死亡不斷,最後一統計,死亡率為百分之十到二十,三千多人死了三百到六百人,可憐,可嘆,可悲。

滿腹經綸無處可用,熟讀兵法沒有展示空間,李密的鬱悶與日俱增。古代的讀書人一般有三種出路,一種是當官,一種是歸隱,最後一種就是造反了。李密當官沒指望了(被皇帝楊廣給辭了,當時又沒有正規的科舉),歸隱又不甘心,算來算去就剩下造反一條路。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本來是朝廷驛站的一名驛卒,朝廷精簡驛站讓他下崗了,從此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同李密一樣,也是因為工作沒了著落給逼的。

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楊玄感起兵造反,李密總算等到了機會,在他心中早已有三套方案,分為上中下,現在他向楊玄感和盤托出。

第一套方案:佔領薊縣(今北京市),奪取臨渝(今河北省撫寧縣),切斷皇帝的歸路,屆時高句麗攻擊東征軍背後,必定全軍崩潰,皇帝手到擒來。

第二套方案:橫穿原野,直取大興,佔領關中,據守險要,天下可慢慢取得。

第三套方案:集中精銳部隊,襲擊洛陽,然後號召四方起兵響應。

按照李密的規劃,上策奪取北京,阻擋皇帝退路;中策佔領大興,奪取根據地;下策進攻洛陽,以洛陽為起義中心。三條計策,以奪取北京最險,以攻打洛陽最穩。對於楊玄感來說,最現實的問題是全家一百多口都在洛陽,只有先拿下洛陽,這一百多口才能安全,所以在楊玄感看來,先打洛陽才是上策。

人和人是有差距的,楊玄感和李密相比,就是雞和鷹的區別。但凡起義,必定置之死地而後生,一切戰略都要以軍事利益為第一位,一旦造反,就沒有退路,而楊玄感恰恰相反,先考慮的不是軍事利益,而是全家老小的退路,所以他的起義註定走不遠,就如同一隻家養的雞註定飛不過庭院的圍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