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 第6章 與「現代」的契約

「現代性」就是一項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簽了契約,從此規範了我們的生活,直到死亡。很少有人能夠撤銷或超越這份契約,這份契約決定了我們吃什麼、做什麼、想什麼,也決定了我們住在哪裡、愛什麼人,甚至如何死亡。

這份契約乍看之下非常複雜,於是很少有人會去了解自己究竟簽了什麼。這就像下載某個軟體後,有一份使用同意書,裡面有幾十頁的法律術語,可是你只瞄了一眼,就立刻向下滾到最後一頁,勾選「我同意」,接著完全忘了這件事。但事實上,這份契約簡單到不可思議,只要一句話就能總結——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

在現代社會之前,多數文化都相信人類是某個偉大宇宙計畫的一部分。這個計畫的設計者是某些萬能的神或者永恆的自然規律,人類無法改變。這個宇宙計畫讓人的生命有了意義,但同時也限制了人的力量。人類就像舞台上的演員,腳本讓他們所講的每個字、所掉的每滴眼淚、所做的每個手勢都具有了意義;但同時也對他們的表演設下嚴格限制。哈姆雷特不能在第一幕就殺了克勞狄斯,也不可能忽然離開丹麥而跑到印度打坐冥想,莎士比亞不可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同樣,人類也不可能永生不死,不可能免於一切疾病,也不可能一切恣意妄為,這些事情並不在腳本之中。

前現代人放棄了力量,他們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了意義。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否在戰場上英勇戰鬥、是否擁護合法的國王、是否早餐吃了禁忌的食物,甚至是否和隔壁鄰居有了姦情,都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當然,這會帶來一些不便,卻能讓人心裡覺得受到保護。如果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比如戰爭、瘟疫或乾旱,大家還是能安慰自己說:「我們都是在一場宇宙大戲裡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這一切都是神或自然法則的旨意。雖然我們不知道腳本,但可以放心,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其目的。就算是可怕的戰爭、瘟疫或乾旱,也都是某個更偉大計畫里的場景。而且,我們知道這位劇作家值得信賴,故事的最後一定有個美好而有意義的結局。因此,就算髮生了戰爭、瘟疫或乾旱,也都是為了最後的美好結局;就算現在看不到,來世總會等到的。」

現代文化則不再相信有這種偉大宇宙計畫的存在。我們並不是活在超脫日常生活的戲劇之中,生活沒有劇本、沒有劇作家、沒有導演、沒有製片人,而且,也沒有意義。就我們目前最先進的科學所知,整個宇宙就是個盲目而沒有目的的過程,充滿各種雜音和憤怒,但這些都毫無意義。我們只是在一個行星上佔據著再小不過的一點位置,存在著再短不過的一段時間,如麥克白所說的那個可悲演員,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會兒,就再也悄無聲息。

既然沒有劇本,人類也不是在什麼大戲中扮演什麼角色,雖然人類還是可能面臨各種可怕的事,但並不會有什麼神來拯救我們,或是讓這一切痛苦有什麼意義。整件事不會有什麼快樂的結局,也不會有什麼悲慘的結局,其實根本就不會有結局。事情一直發生,一個接著一個。現代世界並不相信目的,只相信原因。如果「現代性」有句格言,應該會是「壞事總會發生」。

但是,如果說壞事總會發生,而且沒有什麼劇本或目的,那麼人類也不用將自己局限於任何預定的角色。只要能找對方法,我們就能為所欲為。除了自己的無知之外,沒有什麼能限制我們。瘟疫和乾旱的背後沒有什麼宇宙意義,我們能夠消滅它們;戰爭並不是通往美好未來的必然災難,我們也能創造和平;我們死後並沒有天堂等著我們,但我們能夠在地球上創造天堂,並永遠活在天堂里。我們只需努力克服一些技術難題。

投入更多研究資金,就能促進技術突破、加速科技進步。新科技會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能為科學研究投入更多資金。時間每過去10年,我們就能享受到更充足的食物、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和更有效的藥物。總有一天,我們會累積足夠多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也能夠發明各種靈丹妙藥,讓人青春永駐、快樂幸福,而且這一切將不會有什麼神靈前來阻擋。

於是,這份現代契約對人類形成巨大的誘惑,但也伴隨著巨大的威脅。「無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我們腳下卻有一個完全虛無的深淵。具體而言,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里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現代文化的力量是歷史上最強的力量,而且還在不停研究、發明、發現與增長。同時,現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慮。

本章討論現代社會對力量的追求,下一章則會審視人類如何利用這種不斷增長的力量、如何以某種方式將意義重新帶回這個無限空虛的宇宙。沒錯,我們現代人曾承諾放棄意義以換取力量,但沒有人逼迫我們實現這個承諾。我們認為自己夠聰明,能夠盡享這份現代契約的好處,而無須付出代價。

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攜手並進,進一步推動了現代社會對力量的追求。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科學多半是以蝸牛的速度向前發展,經濟更是遭到深度冰封。雖然人口的緩慢增長確實使生產隨之增長,而且每次科學偶有進步,都有可能推動人均經濟增長,但整個增長過程極度緩慢。

如果在公元1000年,100個村民生產了100噸小麥,到了公元1100年,可能是105個村民生產了107噸小麥,這種增長可以說有名無實,既不會改變生活節奏,也不會影響社會政治秩序。今天所有人都在熱切追求增長,但在前現代時期,人們對此卻毫不在意。不論王公貴族、牧師神父還是農民大眾,都認為人類生產大致就是維持穩定,某人想得到更多,就只能偷別人的,而且到了他們的孫輩,生活水平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提高。

這種停滯現象,大部分原因在於很難為新計畫籌措資金。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很難排干沼澤、建築橋樑、開闢港口,更別提培育新的小麥品種、發現新的能源來源,或是開拓新的貿易路線了。當時資金稀缺,是因為沒有信用的概念;之所以沒有信用,是因為人類不相信增長;而之所以不相信增長,正是因為經濟停滯不前。於是,停滯就成了惡性循環。

假設你住在一個每年都會暴發痢疾的中世紀城鎮,你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治病良方。於是,你需要資金成立一個工作坊,購買藥草和各種罕見的化學品,支付助手薪水,還得前往各地拜訪名醫。另外,在你全心投入研究時,還得養活自己和家人,但你自己沒什麼錢。你想去找當地的磨坊主、麵包師和鐵匠,拜託他們在這期間滿足你的需求;你向他們保證,等到你找出治病良方就會財源滾滾,屆時會還清債務。

但很遺憾,磨坊主、麵包師和鐵匠不太可能同意,因為他們今天就得養活家人,而且對你能否找到治病良方並沒有信心。他們可不是三歲小孩,而且從小到大,他們哪裡聽說過有人能為可怕的疾病找出新的藥物?想得到食物和各種生活必需品,就得支付現金。但你還沒找到這種藥物,所有時間又都投入研究,怎麼可能有錢?你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去耕作,痢疾依舊每年給城鎮帶來苦難,卻沒人試著找出治病良方,也沒有產生任何交易。如此下去,經濟沒了活力,科學停滯不前。

到了現代社會,因為人們開始相信未來,產生了信貸這項奇蹟,才終於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信貸正是「信任」在經濟上的表現。如今,如果想開發新藥物,但手上資金不足,我們可以去向銀行貸款,或是尋找私人投資或創投基金。2014年夏天,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暴發疫情,你猜猜那些忙著開發抗埃博拉藥物和疫苗的製藥公司股票表現如何?它們的股價簡直是一飛衝天。特克米拉(Tekmira)製藥公司的股價上漲五成,百歐克斯(BioCryst)更大漲九成!在中世紀,每當瘟疫暴發,人們只能淚眼望天,祈求上帝原諒自己的罪過;而在今天,如果聽說又有了什麼致命的新流行病,人們則立刻拿起手機,趕快給股票業務員打電話。對於證券交易所來說,流行病就是商機。

如果有足夠多的人創業成功,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就會增加,信用擴張,利率下降,企業家更容易募資,於是經濟增長。因此,民眾對未來更有信心,經濟繼續增長,科學也隨之進步。

這件事說來容易。可是,如果真那麼簡單,為什麼非得一直等到現代社會,經濟增長才開始啟動呢?幾千年來,人類之所以不相信未來會增長,不是因為前人太過愚昧,而是因為這一想法從根本上違反直覺、進化經驗和世界運作的方式。自然系統多半呈現出平衡狀態,而且生存之爭又多半是零和博弈,有一方蓬勃發展,另一方就必會付出代價。

例如,在某個山谷里,每年長出的青草量都差不多。這些青草能夠養活大約1萬隻兔子,而其中動作慢、腦袋笨或運氣差的兔子,差不多能養活100隻狐狸。如果某隻狐狸特別聰明努力,吃掉的兔子比較多,那就意味著其他某些狐狸可能餓死。如果所有狐狸忽然都比以前更會抓兔子,兔子數量將會大減,來年就會有更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