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第十七章 工業的巨輪

現代經濟之所以能夠成長,是因為我們願意信任未來,資本家也願意將利潤再投入生產。然而光是這樣還不夠。經濟成長還需要有能源、有原料,但能源和原料有限,如果用光了,是不是整個系統就要崩潰?

然而,就過去的證據看來,所謂「有限」也只是一種理論。雖然這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的直覺,但人類在過去幾個世紀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激增,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其實不減反增!每次即將因為能源或原料短缺而使經濟成長趨緩的時候,就會有資金投入科學研究,解決這項問題。這種做法屢屢奏效,有時候讓人更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有時候找出了全新的能源和材料。

讓我們以運輸產業為例。在過去300年間,人類製造的運輸工具數量達到數十億台,從簡單的馬車和手推車,到後來的火車、汽車、超音速飛機和太空梭。過去可能會有人認為,像這樣大規模使用資源,很快就會耗盡所有能源和原料,很快只能靠著回收垃圾撐下去了。然而,實際狀況卻正好相反。在1700年,全球運輸工具使用的原料多半是木材和鐵,但今天我們卻有各式各樣的新材料任君挑選,像是塑料、橡膠、鋁和鈦,這一切我們的祖先都完全一無所知。另外,1700年的馬車主要是由木匠和鐵匠手工人力製作,但在現在的豐田車廠和波音公司工廠里,我們靠的是燃油引擎和核電廠來推動生產。類似的革命在幾乎所有產業領域無處不在。我們將它稱為「工業革命」。

早在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人類就已經知道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能源。像是可以燃燒木材,用火力來煉鐵、取暖、烤蛋糕。用帆取得風力就能推動帆船,用水車取得水力就能用來碾穀子。然而,這些使用方式都有明顯的限制和問題:火力得先取得木材,風力得靠天賞臉,至於水力一定得住在河的附近才成。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進行能量間的轉換。像是風力可以推船,水力可以推石磨,但卻沒辦法拿來煮水或煉鐵。相對的是,燃燒木頭的熱力也無法推動石磨。在當時想要轉換能量,只能靠一種東西:人類或動物自己的身體。在自然的代謝過程里,人類和其他動物燃燒有機燃料(也就是食物),把能量轉換為肌肉運動。於是,男男女女或動物攝取穀物和肉類,燃燒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再用這些能量來拉車或犁田。

因為所有能量轉換隻能靠人類和動物的身體,當時幾乎所有人類活動靠的就是肌肉的力量。人類的肌肉能用來造車蓋房,牛的肌肉能用來拖犁耕田,馬的肌肉能用來運輸貨物。而所有能用來供應這些「有機肌肉機器」的能量來源只有一種:植物。至於植物的能量,則是來自太陽。植物靠著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為有機化合物。由此看來,歷史上人類成就的幾乎所有事情,第一步靠的都是將植物取得的太陽能轉換為肌肉的力量。

正因如此,人類歷史在過去一直是由兩大周期來主導:植物的生長周期,以及太陽能的變化周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陽光不足、穀物尚未成熟的時候,人類幾乎沒有能量可用。這時穀倉空空,收稅員無事可做,士兵無力行軍或打仗,各個國王也覺得以和為貴。但等到陽光充足、穀類成熟,農民的收穫堆滿了穀倉,收稅員四處忙著收稅,士兵頻頻操練、磨刀利劍,國王也召集大臣,計畫下一場戰事。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太陽能,這時已經取得並封裝在小麥、稻米和馬鈴薯里了。

在這之前的幾千年間,人類每天都面對著能源生產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但卻總是視而不見。每次有哪個家庭主婦或僕人想要燒水泡茶,或是把裝滿了馬鈴薯的鍋放在爐子上煮,這項發明就這樣明顯地在他們眼前。在水煮沸的那一刻,水壺或鍋的蓋子會開始跳上跳下。這時熱能轉換為動能,但是我們過去都只覺得這樣亂跳有點煩人,至於一時忘記而讓水煮干就更麻煩了。沒人注意到這件事的真正潛力。

9世紀中國發明火藥可以說有了小小的突破,能讓熱能轉換成動能。一開始,要用火藥推動彈丸聽來實在太有悖常理,所以長久以來火藥只是拿來製作炸彈。直到後來(起因可能是某些炸彈專家在研缽里磨火藥,磨杵卻被大力炸飛?),才終於發明了槍。而要再從火藥發展為有效的火炮,就已經又過了大約600年。

即便如此,要將熱能轉化為動能的想法仍然太天馬行空,所以要再過3個世紀,人類才發明了下一種使用熱能來移動物品的機器。這項新科技是在英國煤礦里誕生。隨著英國人口膨脹,森林遭到砍伐,一方面是人類取得木柴作為燃料推動經濟成長,一方面也是為了要有居住和農業用地。於是,英國逐漸面臨木柴短缺的問題,人們開始燒煤作為替代品。許多煤礦層都位於會淹水的地區,而且只要淹水,礦工就到不了較低的礦層。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大約在1700年左右,英國的礦井裡開始回蕩著一種奇特的噪音,可以說是吹起了工業革命進擊的號角,一開始只是微微在遠方響起,但十年十年過去,聲音也愈趨雄壯,直到最後整個世界都籠罩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之中。這就是蒸汽機。

蒸汽機種類繁多,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則:燃燒某種燃料(例如煤),再用產生的熱將水煮沸,產生蒸汽。接著蒸汽推動活塞、讓活塞移動,而連接到活塞的任何裝置也就跟著移動。這麼一來,熱能便轉換為動能了!在18世紀的英國煤礦里,是將活塞連接到泵,好把礦井底部的水給抽出來。最早的引擎效率低到難以想像。光是想抽出一點點的水,就得燒掉極大量的煤。然而,當時煤礦充足,而且又近在咫尺,所以倒是沒人在意。

在隨後的幾十年間,英國人改善了蒸汽機的效率,還把它請出了礦坑,用在紡織機和軋棉機上。紡織生產彷彿脫胎換骨,開始能廉價生產越來越大量的紡織品。轉眼之間,英國就取得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把蒸汽機請出礦坑,可以說是打破了一項重要的心理關卡。如果燒煤能夠讓紡織機動起來,為什麼不能讓其他的設備(像是車輛)也這麼動起來呢?

1825年,一名英國工程師將蒸汽機裝到了一輛滿載煤炭的列車上,讓引擎將這輛貨車沿著鐵軌,將煤炭從礦場送到約20公里外最近的港口。這是史上第一列蒸汽動力火車。想當然爾,既然蒸汽可用於運送煤炭,為什麼不能運送其他商品呢?甚至,為什麼不能運人呢?1830年9月15日,第一條商業化鐵路開通,連接了利物浦與曼徹斯特,用的同樣是與抽水或紡織相同的蒸汽動力。不過短短20年後,英國的鐵軌長度已達數萬公里。

從此之後,人類就深深著迷於如何使用機器和引擎轉換各種能量。只要發明出適當的機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類型的能量都能為我們所用。舉例來說,物理學家發現原子內儲存著巨大的能量,就立刻開始思考要如何釋放這種能量,用來發電、推動潛艇,或是摧毀城市。從中國煉丹術士發現火藥,到土耳其人用大炮粉碎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之間足足過了600年。但從愛因斯坦發現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之後(也就是E=MC²),僅僅過了40年,原子彈就已經落在了廣島和長崎,核電廠也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球。

另一項重要發明是內燃機,僅僅花了不到一個世代的時間,就徹底改革了人類的運輸,也讓石油變成一種液體的政治權力。在這之前數千年,我們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但只用來為屋頂防水、替軸輪潤滑。就算到了大約一個世紀前,大家還是認為石油就只有這些用處。說要為了石油流血打仗,簡直是則笑話。當時為了土地、黃金、胡椒或奴隸打仗或許天經地義,但為了石油,可是萬萬說不過去。

至於電力的發展更為驚人。在兩個世紀前,電力對經濟還毫無影響力,多半只是用來做些神秘的科學實驗,或是廉價的魔術把戲。但有了一系列的發明之後,電力就成了我們有求必應的神燈精靈。手指一彈,就能印出書本、織出衣服,保持蔬菜新鮮、棒冰不融化,還能煮晚餐、處決死刑犯,記錄我們的想法和笑容,讓夜間亮起燈光,還讓我們有無數的電視節目能看。我們很少有人了解電力運作的機制,但更少人能夠想像生活中沒有電力該怎麼辦。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我們已經一再看到,我們能使用的能源其實無窮無盡。講得更精確,唯一的限制只在於我們的無知。每隔幾十年,我們就能找到新的能源來源,所以人類能用的能源總量其實在不斷增加。

為什麼這麼多人擔心我們會耗盡所有能源?為什麼他們擔心我們用完所有化石燃料之後,會有一場大災難?顯然,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如果與太陽任何一天放射出的能量相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所儲存的能源簡直是微不足道。太陽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會到達地球,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就已經高達每年3766800艾焦(焦耳是能量單位,在地心引力下將一顆小蘋果抬升一米,所需的能量就是一焦耳;至於艾焦則是1018焦耳,這可是很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