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第十六章 資本主義教條

不論是建立帝國還是推廣科學,沒有錢都是萬萬不能的。然而,金錢究竟是這些作為的最終目的,又或是個避不掉的危險?

我們很難掌握金錢在現代歷史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雖然已經有許多著作,告訴我們各個國家是如何成也金錢、敗也金錢,我們也看到金錢是如何為人類展開新視野,但也讓數百萬人遭受奴役,如何推動著產業的巨輪,但又讓數百種的物種慘遭滅絕,然而,想要了解現代經濟史,其實重點就只有一個詞:成長。不論結果是好是壞,究竟是生病還是健康,現代經濟就像是一個荷爾蒙過盛的青少年一樣不斷成長,吞噬著它看到的一切,而且成長的速度叫人完全趕不上。

歷史上大多數時候,經濟規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雖然確實全球產值會增加,但多半是因為人口成長、移居到新的土地,而每人平均產值則維持不變。然而,到了現代,一切都已改觀。在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總產值約是2500億美元;而今天是大約60兆美元。更重要的是,在1500年,每人年平均產值約為550美元,但今天不論男女老幼,每人年平均產值高達8800美元。 這種驚人的成長該如何解釋?

經濟學向來就是出了名的複雜。為了方便解釋,讓我們假設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位精打細算的金融家A先生,在加州開了一家銀行。

另外有一個建築承包商B先生,才剛完成一件大案子,賺到了100萬美元的現金。他把這筆現金存進了A先生的銀行。於是,這家銀行目前擁有了100萬美元現金的資金。

這時,有一位經驗豐富但資金不足的麵包師傅C小姐,覺得她看到了一個大好的商機:這個城市還沒有一個真正好的麵包店。只不過,她自己的錢還不足以買到全套需要的設備,像是工業烤箱、水槽、刀、鍋碗瓢盆之類。於是,她到銀行向A先生提出商業計畫,說服他這項計畫值得投資。A先生於是就用轉賬的方式,將100萬美元的貸款轉到C小姐的銀行賬戶,賬面上她就有了100萬。

接著,C小姐請承包商B先生來蓋她的麵包店,價格剛好又是100萬美元。

等到她寫了支票給B先生,B先生又拿去存在A先生的銀行里了。

所以,現在B先生戶頭裡有多少錢?沒錯,200萬美元。

然而,銀行的保險庫里實際上到底有多少錢?也沒錯,100萬美元。

而且,還不光只是這樣。就像一般常見的情形,B先生這位承包商在兩個月之後告訴C小姐,因為某些無法預期的問題和費用,麵包店的建築費用得漲到200萬美元。雖然C小姐非常不高興,但動工到一半,已經無法喊停了。於是她只好再次到銀行,又說服了A先生再貸給她100萬。

於是,A先生又另外轉了100萬美元到她的賬戶里。而她也再將錢轉到了承包商B先生的賬戶。

這樣一來,現在B先生戶頭裡有多少錢?已經來到300萬美元了。

但銀行里實際上呢?其實一直就只有100萬美元。而且事實上,這100萬現金從來就沒有出過銀行。

根據目前的美國銀行法,這種作業還可以再重複7次。所以,就算銀行的保險庫從頭到尾就只有100萬美元,但這位承包商的戶頭最後可以達到1000萬美元。銀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時候,就能夠放款10元;換句話說,也代表我們銀行戶頭上看到的那些金錢,有超過九成其實只是數字,而沒有實體的硬幣或鈔票。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滙豐銀行的所有儲戶都忽然要求結清賬戶、提領現金,滙豐銀行就會立刻倒閉(除非政府介入拯救)。而且,就算是產業龍頭的英國勞埃德銀行(Lloyds)、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世上任何銀行都是如此。

這聽起來就像是個巨大的龐氏騙局,不是嗎?但如果你覺得這就是騙局一場,那麼可以說整個現代經濟就只是一場騙局。這事實上並不是件詐騙案,而是另一次人類想像力的驚人發揮。真正讓銀行(以及整個經濟)得以存活甚至大發利市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

在這個麵包店的例子里,之所以「承包商戶頭裡的金額」與「銀行里實際現金的金額」會出現落差,是因為這個落差就在於C小姐的那個麵包店。A先生把銀行的這筆錢投入這項資產,是因為相信終有一天有利可圖。雖然現在麵包店連一條麵包都還沒烤,但不管是C小姐或是A先生,都相信只要假以時日(例如一年後),店家生意就會一飛衝天,每天賣上幾千個麵包、蛋糕、餅乾之類,賺得可觀的利潤。這麼一來,C小姐就能連本帶利清償貸款,如果那個時候B先生想把現金取走,A先生也能輕鬆應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運作就是基於信任著一種想像的未來;銀行家和創業者相信麵包店能成功,承包商也相信銀行未來一定能把錢再還給他。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金錢是種十分特殊的概念,可以代表許許多多不同的事物,而且也可以協助將幾乎所有的東西互相交換。然而,在歷史來到現代之前,這種交換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原因就在於,當時金錢只能代表一些「實際存在於當下」的物品。這與「創業」的概念無法兼容,因此也就很難促進經濟成長。

讓我們回到麵包店的例子。如果金錢只能代表有形、實際的物品,C小姐還有辦法開麵包店嗎?絕無可能。在目前,雖然她有許多夢想,但缺少有形的資源。她想開麵包店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找到某個願意立刻開工但幾年後才收錢的承包商,而且到時候麵包店究竟賺不賺錢還很難說。然而,這樣的承包商幾乎是世界級的珍稀品種。於是,這下子咱們的創業者陷入困境。如果沒有麵包店,她就不能烤麵包。不能烤麵包,就賺不了錢。賺不了錢,就雇不了承包商。雇不了承包商,就沒有麵包店。

人類就這樣在這種困境里困了幾千年,結果就是經濟凍結、無力成長。一直要到現代,基於對未來的信任,我們才發展出一套新的系統,才終於有辦法跳出這個困境。在這項新系統中,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貨品。正是「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而這背後有一項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遠超過目前的資源;只要我們使用未來的收入來投資當下,就會帶來許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機。

如果信用這個概念真是如此美妙,為什麼以前從來沒有人想得到?當然,他們其實早就想到了。在所有已知的人類文明中,信用的概念都曾經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至少早在古蘇美爾人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過去的問題不在於有沒有信用的概念,又或是知不知道如何使用這種概念,而在於當時的人並不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並不願意延展信用。畢竟當時的概念,總覺得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頂多就是維持現況,而且可能更糟。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講,也就是他們認為財富的總量有限,而且還可能萎縮。因此,當時不論是講到個人、王國還是世界,大家普遍並不相信過了十年會能夠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商業看起來就像一場零和遊戲。開了一家麵包店之後,確實可能會取得利潤,但一定是因為搶了隔壁麵包店的利益。如果威尼斯蓬勃發展,一定是搶了熱那亞的資源。如果英國國王錢財滾滾,一定是瘦了法國國王的荷包。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塊大餅,切法各有不同,但總之就只有一個餅,不可能變得更大。

正因如此,許多文化都認為賺大錢是種罪惡。耶穌就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馬太福音》,19:24)。如果整個餅就是這麼大,而我又拿了一大塊,一定就是對其他人不公平。於是,富人一定得把他們多賺的財富拿出一些,捐給慈善機構作為贖罪。

這麼說來,如果全球經濟這塊蛋糕也只有固定大小,信用貸款並無利可圖。畢竟,信用就是「今天的蛋糕」和「明天的蛋糕」之間的價差,如果派的大小不會改變,信用貸款也就沒有意義。除非你相信向你借錢的麵包師(或國王)會從對手那裡搶來更大的一塊餅,否則借他錢的風險豈不是太大了嗎?因此,在進入現代之前,想要貸款難如登天,就算真的貸到一筆款項,通常也是小額、短期、高利率。這樣一來,想創業的麵包師覺得前途茫茫,而如果是國王想籌措蓋宮殿或發動戰爭的資金,除了增稅之外幾乎別無他途。這對國王來說問題不大(只要屬民還肯乖乖聽話就行),但如果是某個廚房女傭,就算有了開麵包店的偉大夢想、希望能力爭上遊賺大錢,就只能繼續刷地打掃,做著白日夢。

這其實是種雙輸的局面。因為信用有限,想要籌資創業就難上加難。因為創業停滯,經濟就不會成長。因為經濟沒有成長,大家就認為經濟不可能成長,即使是手上確實有資金的人,也不願意提供信用貸款給別人。於是,對於經濟停滯的預期,就確實造成了經濟停滯的結果。

接著,歷史上出現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