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人類的融合統一 第十一章 帝國的願景

古羅馬也常打敗仗。但就像大多數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統治者一樣,雖然他們可能輸掉幾場小戰役,但總能贏得最後的整場戰爭。如果一個帝國連一場戰役都輸不起,又怎麼稱得上是帝國?然而,公元前2世紀中葉從伊比利亞半島傳來的戰報,卻讓古羅馬人覺得芒刺在背。在這裡有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山城努曼西亞(Numantia),住著當地的凱爾特人,而他們竟敢擺脫古羅馬的控制。當時,古羅馬已經是整個地中海區域不容置疑的霸主,打倒了馬其頓和塞琉古(Seleucid)帝國,征服了驕傲的希臘城邦,還一把火讓迦太基城成了廢墟。努曼西亞什麼都沒有,只有對自由的熱愛,以及一片荒涼的家園。然而,他們卻讓古羅馬各個軍團再三遭到挫敗,古羅馬軍只能或者投降,或者帶著恥辱撤退。

終於,到了公元前134年,古羅馬再也忍無可忍。參議院決定派出最勇猛的小西庇阿(Silianus,曾攻下迦太基城),大軍前往努曼西亞,軍士超過三萬。小西庇阿不敢小看努曼西亞人的奮戰精神和作戰技巧,也希望能減少手下士兵無謂的傷亡,因此他直接用強化的防禦工事包圍了努曼西亞,阻擋他們與外界接觸,而讓飢餓成為最強大的武器。一年多後,努曼西亞人糧食耗盡。他們發現大勢已去,便放火焚城;根據古羅馬記載,努曼西亞人多半寧可自殺殉難,也不願意成為古羅馬的奴隸。

後來,努曼西亞成了西班牙獨立和勇氣的象徵。《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就曾寫過一篇名為「努曼西亞圍城」的悲劇,雖然是以努曼西亞的毀滅作結,但也預示著西班牙未來的偉大願景。詩人用詩歌讚頌他們的情操,畫家也在畫布上重現他們的英勇。1882年,努曼西亞遺址列為「國家紀念遺址」,成為西班牙愛國者的朝聖地。在20世紀50到60年代,西班牙最流行的漫畫既不是超人,也不是蜘蛛俠,而是一個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虛構英雄賈巴托(El Jabato),起身抵抗古羅馬壓迫的冒險漫畫。直到今日,努曼西亞仍然是西班牙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典範、年輕人心中的豐碑。

然而,西班牙人歌頌努曼西亞用的西班牙文,卻是源自小西庇阿使用的拉丁文,屬於凱爾特語系的努曼西亞語已經失傳。塞萬提斯也是用拉丁文寫下《努曼西亞圍城》,而且這齣劇用的還是希臘–羅馬的藝術模式。努曼西亞本身並沒有劇場。至於那些緬懷著努曼西亞英雄主義的西班牙志士們,往往也是古羅馬天主教會的信徒,除了教廷就位於古羅馬,那位神也是拉丁文的愛用者。同樣,現代的西班牙法律源於古羅馬法;西班牙政治是以古羅馬為基礎;西班牙美食和建築多半根源於古羅馬,而不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凱爾特人。在現在的西班牙,努曼西亞除了遺址之外,其實已經沒有什麼真正留下。就算是這則故事本身,還是靠著古羅馬歷史學家的著作才流傳了下來。故事經過修飾潤色,符合古羅馬觀眾最愛看的「熱愛自由的野蠻人」情節。正因為古羅馬在努曼西亞大獲全勝,所以這些勝利者才會保留下了戰敗者的那些記憶。

這種情節不太符合我們的品位,我們愛看的是反敗為勝,是小人物的勝利。然而,歷史就是沒有正義。多數過去的文化,早晚都是遭到某些無情帝國軍隊的蹂躪,最後在歷史上徹底遭到遺忘。就算是帝國本身最後也將崩潰,只是常常留下豐富而流傳千古的遺產。在21世紀,幾乎所有人的祖先都曾經屬於某個帝國。

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有兩項重要特徵。第一,帝國必須統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但多少民族才算數?兩三個民族還不夠,而二三十就算很多;成為帝國的門檻,大概就介於兩者之間。

第二,帝國的特徵是疆域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可以幾乎無限擴張。帝國不需要改變基本架構和認同,就能夠納入更多其他國家和領土。說到今天的英國,如果不改變基本架構和認同,就很難再突破現有的疆界。但在1個世紀前,全世界幾乎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像這樣的文化多元性和疆界靈活性,不僅讓帝國獨樹一格,更讓帝國站到了歷史的核心。正是這兩項特徵,讓帝國能夠在單一的政治架構下納入多元的族群與生態區,讓越來越多人類與整個地球逐漸融合為一。

這裡要特彆強調,帝國的定義就只在於文化多元性和疆界靈活性兩項,至於起源、政府形式、領土範圍或人口規模則並非重點。並不是一定要有軍事征服才能有帝國。像是雅典帝國的起源就只是有一群人自願結成聯盟,哈布斯堡帝國則是因為許多精心安排的聯姻,交織形成如蛛網般的關係。此外,帝國也不一定要有個專制的皇帝。像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大英帝國,就屬於民主政體。其他採用民主(或至少是共和)政體的帝國,還包括現代的荷蘭、法國、比利時和美國,以及前現代的諾夫哥羅德(Novgorod)、古羅馬、迦太基和雅典。

此外,帝國的規模也並非重點。就算規模小之又小,也可能符合帝國的定義。像是雅典帝國,就算在國力的巔峰,面積和人口還是遠遠不及今日的希臘。以及阿茲特克帝國,面積也不如今天的墨西哥。但儘管如此,以上兩者還是足以稱為帝國,反而是現代的希臘和墨西哥不合定義。原因就在於雅典和阿茲特克都降服了幾十甚至數百個不同的政體,而希臘和墨西哥並未做到。其中,雅典統治了超過100個曾經獨立的城邦,而阿茲特克帝國如果其稅收記錄可靠,更是統治了371個不同的部落和民族。

這些區域在現在也就不過是個普通大小的國家,當時怎麼可能有這麼多民族?原因在於當時世界上民族的數量比今天多得多,但每個民族的人口數都較少,領地範圍也較小。像是從地中海到約旦河岸,今天光是要滿足僅僅兩個民族的野心,就已經搞得烽火遍地,但在《聖經》初始的年代,這裡可是養活了數十個國家、部落、小型王國和城邦。

帝國正是造成民族多樣性大幅減少的主因之一。帝國就像一台壓路機,將許多民族獨特的多樣性逐漸夯平(例如努曼西亞人),整合製造出他們更大的新群體。

在我們這個時代,政治上有各種難聽的字眼,而「帝國主義者」大概只在「法西斯」之後,排名第二。現代對於帝國的批評通常有兩種:

1.帝國制度就是行不通。長遠來看,征服許多不同的民族,統治起來一定難有效率。

2.就算能夠有效統治,這種做法也不道德,因為帝國正是造成各種毀滅和剝削的邪惡引擎。每個民族都有自決的權利,不該受到其他民族控制。

從歷史的角度看,以上第一點完全沒道理,第二點也滿是問題。

就事實而言,帝國在過去2500年間一直就是全球最常見的政治形式,大多數人在這段時間都是活在帝國政體之下。此外,帝國政體其實非常穩定,多半時候要打倒反叛軍根本不成問題。帝國之所以會傾覆,通常都是因為有外部侵略或是內部統治精英的內鬥。相對而言,說到被征服者奮起追求自由、對抗帝國統治,向來記錄都很差,他們多半都是持續臣服長達數百年之久。通常這些民族就慢慢被帝國消化,最後自己獨特的文化也煙消雲散。

舉例來說,西古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遭到日耳曼人推翻,但是他們過去數百年來征服的努曼西亞人、阿爾維尼人(Arverni)、赫爾維蒂人(Helvetians)、薩莫奈人(Samnites)、盧西塔尼亞人(Lusitanians)、翁布利亞人(Umbrians)、伊特魯里亞人(Etruss),以及其他數百個已經被遺忘的民族,並沒有從帝國的餘燼中恢複重生,而是就這樣默默消失。這些民族雖然曾經屬於各自的國家認同,講著各自的語言,敬拜著各自的神,流傳著各自的神話,但現在他們血緣上的後代無論在想法、語言、信仰上都已經是個完全的古羅馬人。

很多時候,某個帝國崩潰了,並不代表屬民就能獨立。反而是每在帝國瓦解或遭到驅逐之後,就會由新的帝國取而代之繼續統治。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在中東。現在中東同時存在各種獨立的政治實體,彼此之間的邊界也模模糊糊,但這是過去幾千年間幾乎前所未有的情形。上一次中東情勢如此曖昧不明,已經是公元前8世紀、將近3000年前的事了!自從公元前8世紀興起新亞述帝國,一直到20世紀中葉英法帝國解體,中東地區一直是像接力棒一樣由一個帝國傳給下一個帝國。而在英法終於掉棒之後,之前亞述人征服的亞蘭人(Aramaeans)、亞捫人(Ammonites)、腓尼基人(Phoenis)、非利士人(Philistines)、摩押人(Moabites)、以東人(Edomites)和其他民族早已消失不見。

確實,現在的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都提出了某些證據,證明自己是遠古中東民族的後裔。然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