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回 薛萬均貪功受辱 李藥師閉門謝客

李世民將李淵入葬獻陵後,即對群臣說自己要入陵園守孝三年。群臣聽後大驚,紛紛上書諫止。

按照古制,父母喪需守孝三年。為官者若遇喪期,需停官歸家守孝。若公務確實離不開他,需由皇帝下詔讓其停止守孝,謂之奪情。如今李世民要身入陵園守孝,當然不能自己奪自己的情,只好由百官上書來諫止。事實上,國家現在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大至國家大政、征伐外交需由李世民來定奪,小至日常事務也需他來裁定。李承乾名為太子,畢竟年齡幼小,名義上由其監國,小事由百官處之,大事還要來找李世民。若李世民真的入陵三年而不問國事,這個國家不知要變成什麼樣子。

房玄齡等大臣逐個上書,勸說李世民打消此念。李世民一概不看,斥道:「朕當了皇帝,莫非就不能再為高祖盡孝了?現在國家已經安定,今年天下又大熟,沒有什麼為難的事,其實不用朕再多操心。你們輔佐好太子,讓朕在陵園與高祖靜靜相伴三年。唉,朕自小開始,與高祖聚少離多,為寄哀思,也該是盡孝的時候了。」

房玄齡見李世民意志堅定,遂讓蕭瑀、陳叔達、顏師古、于志寧等老臣去面見李世民,說道:「皇上心硬如鐵,你們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務必勸說皇上迴轉了心意。」

是時,李世民早已不上朝視事,而是穿喪服居於偏殿里。蕭瑀等人入殿叩拜畢,李世民問道:「你們莫非又想來勸說朕嗎?如此的話休要開口。」

蕭瑀道:「陛下不讓臣等開口,老臣今日寧肯抗命,亦要開口。陛下說過君王之身關係天下,其一舉一動須以天下事為念。今陛下欲入獻陵守孝,臣私下以為,陛下如此做有礙天下大事。」

陳叔達介面道:「是呀,我朝建立以來,先是撲滅四方諸侯,又滅東突厥安定北境,更撫民以靜,休養生息,終於實現天下大治。眼下正是鞏固成效,將國家引向繁榮昌盛的關鍵時候,皇上卻要入陵守孝,實在有礙大業。陛下,高祖臨崩之前,有遺誥曰不可使喪葬奢費,並囑皇上不許守陵。臣猜想,高祖所以立下如此遺誥,是讓皇上以天下蒼生為念,無須守孝,將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國事上。高祖這樣想,其實已經告訴皇上:不懈怠於治理國事,即為大孝!」

「朕以前也說過,這治理國家一事,須使君臣共同努力。貞觀以來,天下所以有了一些起色,正是我們君臣齊心協力的結果。目前之勢,若百官各司本職,朕在不在京城,其實並無大的分別。」

蕭瑀道:「怎麼會沒有分別呢?陛下主政以來,使忠直之人更加勤勉,使奸佞之人斂其惡性,朝野內外,皆以致力興國為要。所以能形成這種局面,蓋因陛下開明理政,任賢選才,剖斷如流的緣故,大唐今日,一刻都離不開陛下在位。若陛下去守陵三年,將宏圖之志與蕭索陵園為伴,實為不值。」

于志寧也介面道:「太子年幼,尚不足以託付大事。像眼前李靖正在征討吐谷渾,西域之事錯綜複雜,皆需要陛下來審時度勢,以作取捨。國內固然安定,然人心難測,難保沒人趁陛下守陵之時興風作浪,陛下若在京城,他們心服皇上之能,不敢輕舉妄動。總而言之,陛下若守陵,是百害而一益,且此益者,僅使世人知聞皇上孝心,與天下之事相較,畢竟為輕。」

陳叔達、顏師古也苦口相勸,並舉出古人的例子,力勸李世民不可去守陵。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人若為皇帝之身,看似君臨天下,威風無限,其實不如一名凡人。朕去守孝,本為一簡單之事,卻讓你們說出這樣一番大道理來。這些天,群臣紛紛上書反對,看來若不加理會,其實難能啊!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朕都明白。朕所以想去守陵,是覺得天下之事已入正路,群臣只要順勢而行,即不用朕再費心,因想去過幾日清靜日子,以表孝心。然按你們的說法,朕若去守陵,即是以天下之事為輕,且違了高祖的遺誥。看來,朕只好繼續呆在京城了。」

蕭瑀等人急忙跪伏地上,齊聲道:「陛下在京城,一樣能對高祖盡孝,且顧及了天下大事,臣等實在感恩。」

李世民於是打消了去守陵的念頭。

這日,李靖襲破吐谷渾,追迫慕容伏允自殺的消息傳入京城。李世民聞訊,憑窗西望,喃喃道:「李藥師果然不負朕之重託,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完成此役。老狐狸現在自殺,算是去除了朕的一塊心病。」由於西征將士大多還要在隴西戍邊,李世民讓長孫無忌攜帶賞錢,前往隴西犒賞將士,並詔契苾何力、拓跋赤辭等番將隨長孫無忌入京,他要親自接見他們,示以勉勵之意。

侯君集、李道宗率領南路軍經星宿川到了柏海,欲繼續深入沙磧追擊伏允。這時,李靖派人至此,讓他們領兵北上,與北路會合。

原來伏允自殺後,天柱王與十餘個名王一起,攜帶伏允的屍身到唐軍營中乞降。薛萬均不敢做主,即派人護送他們到李靖的中軍帳所在地,由李靖定奪。

李靖看到伏允的屍身,心想此人若不是山窮水盡,斷不會自殺。又想此人一生與中土為敵,至死方才明白不是中土的對手,以殺身來保族人周全,不失為一名好漢,心裡就有了一些敬佩之意。他讓天柱王依吐谷渾風俗先將伏允葬了,自己又修書一封,讓人帶著天柱王及伏允的兒子前往京城,請李世民定奪吐谷渾今後的命運。

這邊,李靖分頭派人,傳令侯君集、李道宗、薛萬均、李大亮領兵來中軍帳會合,以商議班師的事情。後幾日,諸將陸陸續續到齊,李靖排成一宴以犒勞大家。是時,契苾何力與拓跋赤辭帶領所部,按照李靖的指令,設法收攏吐谷渾人,並加以安撫,所以需再晚幾日才能到。

李靖舉酒祝道:「本帥奉皇上旨意來討吐谷渾,得眾將儘力,終於完成此役,實在可喜可賀。想起此役之困厄局面,超出我的預料。本帥仔細想來,我們憑著堅強的心力與伏允纏著不放,是為勝利的關鍵。若期間稍有懈怠,給了伏允喘息之機,就會功虧一簣。」

李靖稍作停頓,接著道:「我們將吐谷渾合圍之後,有三場戰事最為精彩:一是侯尚書、任城王領南路軍出邏真谷,將伏允逐出烏海;二是李總管佔據蜀渾山,擋住了伏允的西逃通路;三是薛氏兄弟、契苾何力奇襲突倫川,使伏允落荒而逃,終於自殺。這裡,我要多說說侯尚書的功勞。那時伏允逃入沙磧,是侯尚書力主堅持窮追不捨,此為關鍵的轉折。」

侯君集將酒盞放下,拱手謙道:「李大都督這樣說,實在讓君集汗顏。不管我們眾將有什麼意見,終歸要由大都督來定奪。世人皆言李大都督用兵如神,此次又被皇上請出山,足證此言。」

李大亮介面道:「大都督明察秋毫,將伏允的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因布下銅牆鐵壁使其無處可逃,又多出奇兵使其疲於奔命。侯尚書說得對,我們所以能取得一些小勝利,皆是大都督調度之功。要說此役功臣,自然首推大都督。」

李靖搖手道:「罷了。我現在年老多病,本該在家靜靜養病,為報皇上聖恩,此次只有披掛上陣,以為皇上分憂。我以風燭殘年,名利之心早已淡泊。要知我朝對軍功賞賜甚厚,你們畢竟年輕,有什麼功勞還是要多記給你們才是。本帥此役多坐在中軍帳內,在前方衝鋒陷陣的都是你們,要說功勞,還是你們為大。」

侯君集、李大亮多年來行軍打仗,耳聞目睹了李靖的本事,心中實在敬佩。像侯君集這些年官運亨通,自視軍機兵法本領挺高,但在李靖面前不敢張狂。其讚揚李靖之言並非虛飾,實為由衷之言。座中的薛氏兄弟與李靖接觸不多,他們先隨李藝,後從李建成,到了李世民主政,兩人頗受重用,薛萬徹又被招為駙馬,愈覺春風得意。薛萬均由於突倫川一戰,由此徹底打散吐谷渾,覺得自己是此役的首功。他始終把契苾何力看成是自己的部屬,所以現在早將契苾何力力主進擊突倫川,而自己猶豫不決的事忘得乾乾淨淨,將契苾何力突襲突倫川的功勞看成是自己所為。他此時不像侯君集、李大亮那樣謙遜,得意洋洋道:「李都督所言不錯,像此次突倫川之戰,若不是我與萬徹一起快速進擊,讓伏允來不及帶領部眾逃跑,則此戰的結束尚需時日。」

李靖點頭道:「不錯,我聽說你們行軍途中因缺水而飲馬血,就像侯尚書領兵在邏真谷吃冰雪一樣,由此戰勝了艱難,贏得了與敵接戰的時間。」李靖此時尚不知道契苾何力與薛氏兄弟的爭執,還以為突襲突倫川是薛氏兄弟的主意。

薛萬均面有得色,說道:「此戰終於逼迫伏允在沙磧中自殺,皇上聞此消息,也定是欣喜得很了。」

薛萬均將大功攬於一身,引起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心內不滿。此戰所以能夠取得完勝,與之前合圍伏允、各路兵馬奮力圍追堵截大有干係,豈能是一路兵馬之功?他們又想這是薛萬均的酒後之言,是當不得真的,也就不加理會。

數日後,契苾何力與拓跋赤辭趕來與李靖相會。此時,京城裡來的專使傳達了李世民的旨意,旨意中說長孫無忌已帶領賞物、賞錢前來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