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回 君臣感時論封禪 萬民鬧春慶豐年

臨近春節,過年的喜氣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此年,李世民宣布恢複原來的春節假期。消息從京中傳出,有官身之人頓時歡喜。庶民百姓家中有糧不愁吃穿,到了冬季為農閑之時,從臘月開始即忙碌年貨,一些人聚在一起烤火鬥牌,這股悠閑更襯託了春節的喜氣。

人們若囊中鼓脹,心情也會愉悅。一般人心想可以過個肥年,趁著年關之時爭取再添些器物。那些略識詩書的官員心裡所想所思就複雜一些,他們瞧著豐厚的俸祿固然欣喜,但追懷國家這幾年的作為,也頗有感悟。一些官員默默思索,覺得年後應該勸皇上舉行封禪儀式。

李世民安定江山,又大治天下,出現了太平盛世。一些官員心想,皇上有此功績,若不封禪報功,實在太可惜了,於是上疏請求皇上明年舉行封禪大典。

李世民初看了這些上疏,不以為然,將之丟在一邊。不料此話題一經提起,漸成燎原之勢,連遠在安州的高士廉也接連上疏,力勸舉行封禪儀式。這日,李世民將高士廉的上疏交給長孫無忌,說道:「汝舅不知何故接連上疏,堅持要搞封禪典禮。」

長孫無忌展開高士廉的上疏凝神觀看,然後答道:「眼下天下興旺,百姓富庶,到處都是一片歡欣景象。舅舅因此上疏,算是隨大勢而動。且其為皇親,又佐陛下登基,眼見天下繁榮,若陛下能行封禪之禮,勢必響震宇宙。他因此想沾上一些榮耀,這種心情也是有的。」

「你以為呢?」是時,閣內僅有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兩人。他們作為至親,說話比正式場合隨便一些。

「國內休養生息這麼多年,終於取得了天下大治。這期間,君臣傾力撫民以靜,像陛下克制己欲,如修繕宮室、舉辦大型典禮等基本絕跡。人非為享樂而來,然府庫充盈時,依舊過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亦為太過。觀目前勝景,適當地舉辦一些慶典,既順乎了民意,又通過慶典激勵天下人的精神,其實應該。」

「依你所說,封禪典禮可以舉行?」

「不錯。時下百姓富庶,人們安居樂業,且新破東突厥不久,四夷威服,正是舉行封禪大禮的時候。」

李世民立起身來,在閣內慢慢踱步,既而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這些天,群臣紛紛頌揚天下大治,似乎外面是一派鶯歌燕舞的局面,我聽後心裡著實高興,因為事實確實是這樣。可是,魏徵等人讓我居安思危,想想也有些道理。這使我想起了取得洛陽大捷班師回京的情景。古語有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長孫無忌不贊成李世民的觀點,說道:「世事變遷,今日之情景與洛陽班師時大為不同,豈可同日而語?」

「魏徵他們說得對,為君主者須常懷畏懼之心,不能見喜輒狂。無忌,看來這件事還要放一放最好。」

李世民私下裡對長孫無忌如此說,但他到了朝堂之上,對群臣則是另外一番言語:「近來群臣上疏者不少,多讓朕行封禪大典。朕想啊,封禪確實為帝王盛事。然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衣食有餘,就是不舉行封禪大典,又有何關係呢?以前秦始皇曾經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世難道會認為漢文帝之賢不及秦始皇嗎?且祭祀天地,非要在泰山之巔上才能顯示誠敬嗎?」

李世民既然表示了不舉行封禪大典的意思,群臣按理不應該再繼續這個話題。可是,一些朝臣及外官好像受了什麼人的指使,仍舊頻頻上疏要求舉行封禪大典,其熱情絲毫不減。

溫彥博屬於贊成封禪之人。這日,他趁著李世民召見他和蕭瑀的間隙,說道:「皇上那日說不欲舉行封禪大典,可這些日子,臣見許多大臣以及一些刺史接連上疏,請求皇上舉行大典。臣以為這些人言詞切切,並非因為他們好大喜功,實因國家富饒,人心思慶,代表了部分民意。」

「民意?須知舉辦封禪大典,要耗費多少錢糧!朕以前就說過,官家要去奢省費,豈可違之?」

「陛下,禮樂自古有之,其作用以教化為重。封禪為大禮,典禮過程中固然需要花費,然與大禮相比,實為小費。通過行此大禮,使國家的強盛以及既定國策散入人心,能起到多大的教化作用啊!且舉行大禮為民意所在,若順勢而成,其功大焉。」

李世民笑道:「溫卿為勸朕行封禪大禮,竟然將理由說得如此冠冕堂皇,朕若違之,就是不順民意了。」

蕭瑀也贊成舉行封禪大禮,他插話道:「陛下,人言有聲,蓋由心意。這一段時間朝堂內外要求行封禪大禮的呼聲不絕,其實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實想法。自隋煬帝大業末年開始,天下動蕩,民不聊生,人們渴望安定。太上皇與皇上一起太原首義,成就大唐基業,又東撲西滅,終於一統天下。陛下這些年來撫民以靜,實現了天下大治,國家富庶,百姓衣食有餘。老臣經歷了這些過程,看到眼前的景象,心裡著實高興得很!想國內之官民,有老臣這樣好心情之人定然不少。愉而有悅,喜極而狂,人性也。當此之時,舉行封禪大典以鼓舞士氣,確實有必要,且順合了眾人的心愿。」

蕭瑀的這番話把李世民說得有些活泛起來,其嘴內依然說道:「蕭公也想來勸說朕了,看來朕若不行封禪大禮,就是違了眾人之意。」然心裡卻在想,自己前些日子回武功縣老宅走了一趟,頗有些衣錦還鄉之感,為此興奮了數日。若舉行封禪大典,其實與還鄉類同,應該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兒。

大凡人之信念並非堅如磐石,尤其在合乎自己心意及對自己聲名有好處的時候,極易改變初衷。李世民一開始不贊成行封禪大典,那是他以國家為重,且這些年魏徵等人屢屢諫凈所致。及至群臣紛紛上疏,李世民心裡漸漸起了變化,心想既然是群臣的意思,舉行了封禪大典,可以教化天下,震耀寰宇,宣揚了自己的功德,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李世民此時對蕭瑀和溫彥博沒表示什麼,而是轉向其他的話題。兩人退出後,恰巧長孫無忌入宮求見,李世民就與他談了這個話題。

「無忌,你以為舉辦封禪大典還算妥當嗎?」

「當然妥當,凡人有喜樂之事,還要慶賀一番,何況國家呢!陛下,人生一輩子,又有多少可樂之時呢?我們自從攻下長安,此後東征西戰,忙碌不已,眼下四夷賓服,國內安定,是難見的好日子啊!若不順勢慶賀一番,無異於錦衣夜行矣!」

李世民點點頭,說道:「我一開始不願意行此大典,是想居安思危,使人們常懷畏懼之心。這些日子以來,群臣要求行禮之聲不絕於耳,所謂群情激切是也。我就又想,若我一人堅持不行禮,就會拂了眾人的美意,一場典禮能花多少錢,何不順勢而成呢?」

「是啊,必要的花費還是不能省的。像時下每斗米僅值四錢,各級糧倉盈滿為患,若不花費一些,難道讓這些糧食都餵了老鼠?陛下,不可再猶豫了。歷來到泰山封禪都是春日而成,現在若不開始籌備,時間就有些太倉促了。」

李世民沉思了一會兒,最後下定決心,說道:「好吧,就這麼辦了。無忌,你呆會兒出宮後,可找到李淳風、袁天綱商量一下具體的日子。此次封禪大典,由你總領其務。」

很快,李世民同意舉行封禪大典的消息傳了出去。長孫無忌那日找到李淳風和袁天綱,初定封禪的日子放在明年二月二十日。長孫無忌既然總領此次封禪大典,自然要與禮部、太常寺等衙署商量具體細節。百官聞聽果真要舉行封禪大典,精神不由得一振,其內心的喜悅可想而知。

到了這個時候,魏徵那不同一般的性格就要顯現出來。他得知李世民欲舉行封禪大典,想起李世民原來的態度,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他的態度何以轉變得如此快。這日,又當堂向李世民進諫。

「陛下,臣知陛下原來已罷封禪之議。然這些日子以來,臣見禮部、太常寺等衙署,說是奉了陛下的旨意,開始忙碌封禪之事,不知是否確實?」

「不錯,確有此事。朕一開始確實不願意行禮,奈何群臣請求不已,又想行此大典有教化作用,就准了群臣之請。」

「然臣始終未上疏請求啊。」

「魏卿,朝中之官這麼多,豈能每項意見皆是一統?朕這次所以准了眾人之意,是見其中大半皆持此見。溫卿,是這樣嗎?」

溫彥博出班答道:「不錯。此次上疏要求封禪者,京官共有三百五十三名,外官計有四百七十六名。魏監,皇上說得對,行封禪大典合乎民意,你就不要攔阻了。你若不信,可問問現在列班朝臣的意見。」

魏徵搖搖頭,說道:「公理豈能以人多勢眾而論?陛下,臣現在還記得前些日子陛下在這裡所言,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難道必須用封禪之舉來彰顯嗎?」

魏徵當堂用李世民的原話來反對封禪之舉,使李世民臉上又有些掛不住,他心裡對魏徵又生出些不滿,心想許多水到渠成的事兒,都是魏徵出來橫加挑剔。但他們這些年交鋒了無數回,結果大多都是魏徵的意見對,將李世民的銳氣挫去不少。他現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