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回 擢房杜左右僕射 整吏治京官並省

李世民順利地更換了朝中重臣,心裡覺得很是輕鬆。這日日落之後,他乘輿前往仁壽殿,欲與長孫皇后共進晚膳。

夜色慢慢透入了殿內,司燈宮女在不知不覺間點亮四周的燈燭,殿內顯得亮堂堂的。長孫嘉敏新誕下一女,尚在哺乳期內,所以周身顯得豐滿,行動之時也透出一絲慵懶。她見李世民心情很好,遂說道:「陛下日常操勞國事,難得有舒心的時候。趁此良宵佳時,臣妾這裡著文一章,請陛下品評一番如何?」

李世民道:「嗯,我聽說你這些日子以來不顧身子弱,又是翻看典籍,又是奮筆疾書,定有絕妙好詞。好呀,將你的那篇妙文拿來。」

長孫嘉敏嫣然一笑,轉身到殿右側的書案上取來一卷文冊。

李世民展開一看,見上面布滿了娟秀的小楷,識得是長孫嘉敏的字體,遂讚揚道:「好呀,我不看內容,僅看這些字跡,心已經醉了。嗬,敏妹,我看你的字體怎麼越來越像王羲之了?」

「陛下又在取笑臣妾。臣妾就是再練上一百年,也難趕上王羲之之萬一呀。」

李世民不再接腔,專註觀看長孫嘉敏所寫的文章。文章題目叫《馬皇后論》,說的是東漢明帝的皇后馬氏的事兒。

馬皇后的德行、人品,均稱東漢一代后妃中的佼佼者。她知書、達理、孝親、事君、節儉,史稱她為賢后。長孫嘉敏文中除了讚揚馬皇后的這些優點之外,對她不能抑退外戚專權的苗頭進行了非議。漢章帝即位後尊馬皇后為皇太后,並晉封馬皇后的三個兄長為列侯。馬皇后雖對其兄長家中「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的權勢排場均加以訓誡,然而最終仍同意其家兄接受封爵、參與政事,實為東漢外戚專權的淵藪。李世民邊看邊點頭,最後不自禁誦出聲來:「外戚貴盛實乃亂政之禍源,如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僅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實應以之自勉,亦以之勉人。」

李世民讀完大喜,贊道:「好哇!」眼珠一轉,笑道:「敏妹,你今日讓我看這篇文章,不單單是讓我欣賞你的文采吧?」

「陛下聖明,臣妾是有話說。臣妾前些日子聽家兄偶然提起,說陛下要擢其為尚書右僕射。如此,我朝宰輔之職讓外戚居之,臣妾以為不妥。因寫下這篇文章來勸諫陛下,並請收回成命。」

李世民不同意,說道:「記得你曾經說過我為明君,那麼明君行事豈能糊裡糊塗?我令無忌居於宰輔之列,不因他是你的兄長,實因他有輔國之才。敏妹,古語有言『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像魏徵原為我的仇家,我能用之;像無忌雖為姻戚,亦要用之。蓋因他們忠心對我,且有才具。」

「陛下的心思臣妾明白,然臣妾託身紫宮名為皇后,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戒,懇請陛下勿以妾兄為宰輔。」長孫嘉敏所舉的例子,是指漢惠帝時諸呂專權及漢昭帝時霍光專權,他們雖盛於當時,終究被滅。

長孫嘉敏先是著文說明馬皇后之非,繼而拿出諸呂和霍氏專權的例子,讓李世民難以駁斥。李世民一時語塞,不禁有些氣惱,問道:「我以前多次與你論及賞罰之事,你以後宮女流之輩不宜參政為由而不語。我今日調換無忌的職位亦是政事,你緣何要橫加阻撓?」

「無忌為臣妾的家兄,為防姻戚專權,這樣的話兒只有臣妾來說最好。」長孫嘉敏素常與李世民說話,皆是輕聲細雨如風拂楊柳,從來沒有今天如此執拗的時候。

李世民本想今晚與長孫嘉敏溫存一番,可長孫嘉敏現在先是以大道理訓誡,繼而與他頂嘴,弄得他沒有了任何情緒,遂打定主意要到陰夢婕那裡。他起身道:「罷了,我今晚不想再說。總而言之,無忌與我為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勛,其才具位列宰輔一點兒都不過分。你不同意這事也罷,就這樣定了。」說完,他大步邁出殿門。

長孫嘉敏並不驚慌,送走李世民之後,轉身到書案前匆匆寫了幾行字,令人連夜送給長孫無忌。

此後兩日,長孫無忌數次找到李世民,苦苦哀求遜職。不言而喻,這裡面定有長孫嘉敏的功勞。李世民最後被鬧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長孫無忌道:「好了,我讓杜如晦來替你任尚書右僕射,這樣你和嘉敏都該滿意了吧?你們兄妹兩人到底吃錯了什麼葯?外人看來,定會說你們不知道好歹!只是吏部尚書一職已有人選,你反而成了散官,難道這樣才最趁你們的心意?」

李世民雖這樣說,終究難捨長孫無忌之才。後一日,朝廷詔書頒下,授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溫彥博為中書令,李靖為兵部尚書,褚亮為吏部尚書,另授魏徵以諫議大夫之職參與朝政。至於長孫無忌,李世民授其為開府儀同三司(名為一等文散官),令其參與朝政。

回到後宮,李世民得意地對長孫嘉敏說道:「敏妹,我到底拗不過無忌你們啊,只好給無忌授了一個閑職。我以前多次笑別人懼內,看來你的二郎也一樣啊!」

長孫嘉敏見李世民聽從了自己的意見,不由得喜色上臉,遂湊近李世民身旁撫其手曰:「小敏什麼時候都是順著二郎的。郎君為國君,不令外戚專權,說到底,這樣還是對國家有好處的。」

李世民見長孫嘉敏的紅暈上臉,那是他非常熟悉的樣兒,遂一伸手將她攬入懷中。

一場小風波歸於平靜。

長孫無忌現為開府儀同三司,其位置一點都不比尚書右僕射低,依舊掌握實權。只不過像長孫嘉敏這些人第一次聽說這個新詞兒,還以為是一種虛名,就被蒙蔽了過去。

房玄齡和杜如晦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並省尚書省及六部官員。唐制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殿中省和內侍省,後三省主要管理宮中事務,維繫政府運轉則主要由前三省來完成,即三省六部制。其中,中書省為決策機構,主要掌管軍國之政令;門下省為審議機構,對中書省所擬政令坐而論之,舉而行之,並掌臣下上達之文書;尚書省為執行機構,掌上下傳達之事。中書省和門下省因事務相對簡單,人員也相當穩定且人數較少,而尚書省的事務繁雜,人數較多且經常變動。房玄齡和杜如晦上任之後,發現尚書省人員過於龐大,在冊人員有八百餘人之多。

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對老搭檔,行起事情來雷厲風行。他們每天工作八個時辰以上,將各個職位都琢磨了一遍,將之或並或省,僅留下二百九十三人。兩人對於裁下來的人如何安置不敢做主,專此找到李世民請旨。

李世民簡略聽完兩人的陳述,微笑道:「看來人皆有私,你們身列宰輔也難免啊。」

房杜兩人茫然不解。

李世民接著道:「朕年關之時,就讓玄齡和無忌為主,設法立即並省官員,然你們遲遲不辦。玄齡,你剛剛來到尚書省,即夜以繼日將此事完成,不是偏私又是什麼?」

房玄齡誠惶誠恐,奏道:「臣未早日完成並省之事,委實是臣之罪。臣所以今日先在尚書省內推行,也想有所補救。」

杜如晦打圓場道:「陛下,玄齡當時在中書省,雖奉皇上之旨欲並省官員,然各省各部皆說人員不多,有的還要再添人,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說實話,這確實有點難為玄齡兄了。」

李世民顯然不贊成杜如晦的話,斥道:「胡說,玄齡當時與現在皆為一省長官,又奉朕的旨意,緣何就不能為呢?」李世民現在這樣說,顯然忘記了蕭瑀等一班老臣的阻力。他話鋒一轉,接著道:「然則你們今日畢竟做了,很好。朕想此事還做得有點不夠,像其他五省,以及御史、司天二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九寺,國子、少府、將作、軍器、都水四監,還有軍中十六衛,皆要效尚書省進行並省官員。玄齡、如晦,這件事兒還要由你們來辦。」

兩人面面相覷,他們剛剛入主尚書省,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若接手這件事情,累白了頭髮不說,關鍵是要耗費許多時日。然皇上的旨意不可違抗,兩人急忙答道:「臣領旨。」

李世民目視前方,沉吟道:「至於你們所問裁下來的人怎麼辦?這確實是個難題,容朕好好想一想。這幫人既然被裁下來,考課評語定然不佳,若貿然將他們再安排外任或其他實缺,每年經過會試銓選的年輕才俊,就被這幫人擋了路。若令他們空吃俸祿,亦非朕的本意。玄齡、如晦,此事到底如何辦,你們心中應該有個主意。」

杜如晦用目光徵求了房玄齡的意見,小心答道:「陛下,臣與玄齡兄曾經議論過一個主意,只不過略顯霸道,恐怕與陛下所行仁政有些不合,因不敢妄說。」

「說出來,朕不怪你們。」

「這些人被裁下來之後,朝廷可以保留他們的品秩、官俸一年。他們要在這一年期限內,或憑自己能耐再求實缺,或求其他生路。一年之後,朝廷撤其品秩、官俸,由其自生自滅。」

李世民的眉頭微皺了一下,嘆道:「這幫人品秩不一,他們能謀到如今的位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