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米果大王」蔡衍明 8、有魄力,才有上市傳奇

「新加坡資本市場讓旺旺太受委屈,我喜歡贏。」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在接受一家媒體專訪時,首度講述中國旺旺(0151.HK)200天內從新加坡退市轉投香港上市的傳奇。

作為轉投香港上市的關鍵一環,蔡衍明拋開了投資銀行和私募,而是以私人公司名義向12家銀行財團聯合借貸億美元,買下在外流通的股權。這是銀行借給私人公司的非常高額的貸款記錄,也由此促成了近兩年來亞洲規模最大、槓桿比率最高的巨額槓桿融資收購(Leverage Buyout)案例。

「我不知道害怕,不拼怎麼會贏?」就像19歲時,他毅然挑起父親騎虎難下的「爛攤子」一樣,他終於使自己的名字在50歲這年,列在台灣最有錢人的第6位榜單,躋身全球富豪之列。

對旺旺在新加坡市值受嚴重低估的狀況,高盛曾表現出極大興趣。1996年,在新加坡掛牌的「旺旺控股」,雖然每年凈利率達16%,但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控股(0332.HK)則一路突飛猛進,一段時期市盈率竟達40倍。

「從財報上來看,康師傅的營業額是旺旺的2倍,但兩家的利潤卻是相近的。」蔡衍明又看到在香港上市的蒙牛(2319.HK)也有不錯的表現,「輸人的感覺不好,我們企業狀況和品牌價值均不輸別人,為何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要差這麼多?」「高盛來勸說時,我沒在意,後來瑞士銀行也來了。」

在多家投行和私募鼓動下,蔡衍明意識到,如果轉投香港上市,公司市值將會翻番,他動心了。

蔡衍明一度在H股和A股之間徘徊。對於旺旺而言,目前約有90%的市場在中國大陸,但中國旺旺控股公司無法與其在台灣的公司剝離,A股上市將涉及「同業競爭」的問題,且當時港股正熱,考慮到擴大國際品牌,蔡衍明最終選擇了香港。

不過,蔡衍明透露,隨著A股上市機制越來越完善,旺旺未來也會考慮A+H股上市的可能性。畢竟,企業終將以深耕中國內需市場為目標。

投行和私募們表示想提供資金,幫助「旺旺控股」完成異地上市的目標,精於算計的蔡衍明不忍利潤共享,決定用自己的團隊替代專業私募。

令蔡衍明沒有想到的是受全球次級債風暴影響,香港股市數周之內,股指狂瀉,多家新股叫停上市計畫。然而,中國旺旺依然如期在香港頂著寒流上市,但將招股價從每股港元下調至3港元。

對於當時的價格,蔡衍明搖頭不願評價是否滿意,只自嘲說,「尚在潛水階段」。儘管如此,公司市值卻由新加坡退市前的30億美元增至51億美元。股價沒有預期的火爆,蔡衍明仍自得於自己毅然轉異地上市的魄力,這一舉動,也被業界稱道為經典。

緊接著,蔡衍明做出了令業內不可思議的動作,以私人公司名義向高盛(亞洲)、瑞士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12家銀行團聯貸億美元。

「開始時,我們和每家分開談,要求3家主辦行各通過5億美金額度,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是銀行給私人公司非常高額的貸款記錄,也是亞洲罕見的巨額槓桿融資收購案例,沒想到很快通過銀行的內部審核,兩個禮拜內全部搞定。」回憶起來,蔡衍明如今滿是自豪,畢竟這體現了12家銀行財團對其本人和「旺旺品牌」的莫大信任。

這筆資金幫助蔡衍明將在新加坡的流通股票以每股美元收購,完成企業私有化。緊接著,「旺旺控股」正式在新加坡退市,市值30億美元。

當初在新加坡上市時,旺旺旗下的食品飲料、酒店、醫院、地產等多個事業部共同捆綁,導致投資者對公司主體認識不清,對股價造成了一定影響。

退市之後,旺旺幾個月內進行了重組,核心業務食品飲料業務單獨剝離在港上市,旗下醫院、酒店、房地產等業務則分拆至另一家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為蔡衍明家族私有。

對中國旺旺財務總監朱紀文來說,2007年這一年異常難忘。「前後要蓋100多個章。一方面要顧及到相關地區的法令制度,另一方面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企業重組和相關單位審核認證。」

朱紀文介紹,旺旺有將近200個會計主體,分布在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和台灣、香港地區,全部要重新查賬,律師會計師先第一輪調查之後,券商也要重新驗證,中介機構也跟隨抽查。香港證監會要求最嚴格,所有營業所過去三年跟旺旺的每筆交易都要查證,市場佔有率、行業排名的依據都要有章可循,手續相當繁瑣,很多人不眠不休。

現在,旺旺吸引了統一企業、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劉鑾雄等9家基礎性投資者,總投資金額億美元。從中國旺旺在香港交易所公開招股,到後來以每股3元港幣上市,由於受大環境影響,市盈率約為20倍,市值51億美元,但比退市前增長7成。

「必須得抓緊啊,我個人有20幾年沒有借錢了,還從未背過這麼大筆債務,每天的利息高達15萬美元!銀行都在盯著我呢!」回憶起當日的焦灼,蔡衍明哈哈大笑,毫無疑問這種豪爽註定了旺旺帝國未來的繁榮。

做生意要把握時機,在機會面前要有魄力。有緣人來了你要接緣,有時生意也要講點緣份的。有的冷門貨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如果你不出手,就要等一段時間了,可能會影響你的企業周轉。

在許多人看來,機會都讓別人佔領了,這裡不會有機會了,努力也沒有用。而優秀的企業家卻認為,積極並善於尋找和發現市場空隙,見縫插針,這樣才能先於別人開拓新市場,引領市場潮流。

在商業競爭中,誰抓住了機會誰就能把握成功,而沒有見微知著、善於捕捉和敏銳判斷的能力,就不可能抓住瞬息即逝的商業機會。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想到了就要做,有了好想法不付諸實踐,夢想永遠只能是夢想。做生意都必須從好的想法開始,而差距就在於,成功的商人把好的想法變成了現實,而那些只停留在夢想中或者是遲遲不肯著手去做的人就會失敗。

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創始人泰德·特納說:「看準了事情就要敢於冒險。在,夢想也可以變為現實。」機會是個美麗而又性情古怪的天使,她會突然降臨到你的身邊,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就會飄然而去,不管你是如何扼腕嘆息,她都不會回來。所以,必須成功地把握好降臨的機會。在商業活動中,是否能抓住機會,完全可以決定你是不是會有所建樹。

「通往成功的路上,到處是錯失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前門進入的機會。」或許,我們能夠從這句諺語中得到一點啟發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