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船長企業家」張榮發 5、生意人永遠不能停止學習

生於台灣港口城市基隆的張榮發從小在海邊長大,天生就註定要「靠海吃飯」。張榮發的父親是船上的木工,在他18歲時就死於海難,7個子女全賴寡母撫養。然而,張榮發並不屈服於困頓的環境。他自小就顯露出絕不低頭的骨氣,逆境反而鍛造了他創造新天地的氣概。

珍珠港事變後,14歲的張榮發,白天在基隆的日商船公司掙錢,晚上趕搭火車到台北商校講習所讀書。因為基隆多雨,他常常穿著雨衣雨鞋就趕進教室,「大家都叫我基隆雨衣!」他說,戰亂還能念書,是種幸福。

從台北商業職業學校畢業後,張榮發就跑到海運公司打工。少年氣盛的張榮發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從最早的事務員一步步升為事務長、理貨員、二副、大副,最後升級考到航長執照。

大量閱讀,無疑給張榮發注入了更寬廣的視野。從17歲跑船起,在船上有空就讀書,「我是靠自修苦讀考上船員、當上船長的。一本書要讀兩三遍。」創辦長榮航空時,他購買成堆的航空技術、飛機結構與航管等方面的日文書,讀到書皮都破掉了。到波音原廠看飛機,他親手拿著皮尺,檢視內外觀層層的設計,讓波音高層嘆為觀止。

認真學習的態度也使他結交了諸多良師益友。17歲那年,第一次出海,在日本商船貴州丸上當事務員,當時所有商船全被徵召做軍事運補,每趟出航能否回來都是未知數,「但那時不怕,覺得上船見習,還能賺錢養家,是種必要且光榮的事。」

那段無情的戰亂歲月,在起伏的波浪中,交織出張榮發與兩位生死至交的友誼,一位是小時鄰居林泰山,一位是前輩林添福。張榮發得以上船,是靠林泰山幫忙才登上林添福擔任船長的鳳山輪的,這兩人是他航海的老師,也是他一輩子的良師益友。

「只要和船、大海、航空、醫療有關的書本雜誌,我都愛看。」篤信天道的張榮發連讀佛書也一樣專註,「你可以問我觀世音的故事,我讀了三次。」

究竟應該怎麼當老闆?張榮發有一套直白的論述,他說:「做老闆要多看、多學,才能有把握。認真看東西沒有白看的。像我在日本講飛機有關的問題,他們大吃一驚,說你怎麼對飛機那麼內行?我注意的要點和他們不一樣,不是空空洞洞的,飛機的性能、特點,我都能講出來。道理都是一樣的,平常就要多看多問。」

張榮發不僅自己喜歡讀書,而且非常重視員工的學習狀況,對於人才的培訓開發更是大手筆。這種投資,顯示了他獨特的用人哲學。

最明顯的例證是,他支持台灣淡江文理學院設立航海系、輪機系,教學設備由長榮海運公司捐贈,並投資建造了一座現代化的商船學館,購了一艘2000 噸級的貨船供學校教學、實習。1983 年,他又捐給該校650萬美元的培訓費。這為長榮海運公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級航海人才。

有人說,張榮發在經營管理上採取「精兵簡政」的方針,唯有對人才培訓肯下血本。他可以大手筆訂購20 多架巨型客機,花大錢把飛行員、維修人員、空服人員送往美、日受訓,但卻不肯多用一名員工。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信息經濟社會裡,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

辦企業,首先是一種商業實踐活動,沒有固有的模式和規律來遵循。確切地說,每一次商業行為都是一次創新,根據當時、當地的情形靈活應對,需要從消費者、競爭對手,乃至失敗經驗中學習經營的智慧。

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似乎很難。但對領導人來說,只要能聽反對意見,從不忘記學習,就容易一步步發展壯大,甚至實現企業爆髮式增長。經驗是累起來的,才幹是歷練出來的,而養成學習的習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指出,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有人對世界上優秀的15家公司發展歷程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公司之所以不斷發展壯大並長盛不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非常重視對員工的。

在杜邦公司,受過高等技術教育的人員會被從科研部門調往加工部門,再到市場營銷部門、管理部門、公司人事部,然後進入公司各級領導崗位。

這些成功的企業時刻在做著人才培養的事情,在工作中訓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他們具備有朝一日在綜合領導崗位工作的知識和技能。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人才培養,而是為公司經營的遠景戰略提供支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