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 2、開創半導體專業代工先河

在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中,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優勢是進入專註(focused)領域,而且是第一個進入此領域的公司。「要有高利潤,你就得在別人還沒有進入時,搶先佔位。」張忠謀說。

1987年,張忠謀以在美華人最高企業主管的身份回到台灣。多年往來於國際,張忠謀看出台灣的製造優勢:從作業員到研發人員,都具有一定水準。「台灣重教育,人又肯學。」張忠謀說。他下了個大賭注,要求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美國《商業周刊》指出:「他的決定成為半導體歷史的分水嶺。」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當時要專業代工是一個大冒險,但這是經過仔細衡量做出的決定。

專業代工公司的客戶,主要是半導體設計公司。當時美國只有幾家設計公司,但可看出會越來越多。有設計師脫離大公司,出來自己開設計公司,但他們沒有資金來建廠,因此希望有人幫他們製造產品。

台灣有很好的製造技術,製造業人才不只是工程師,而是從作業員到研究開發人員一層層的人才素質都比美國和歐洲高,技術不成問題。於是,張忠謀果斷地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神話王國。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之時,台灣半導體業仍是一片荒原,公司成立之後,帶動了台灣半導體業投資熱潮。「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是催化劑,將半導體業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台灣宏基電腦總裁施振榮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把台灣的製造業名聲推至頂峰,美國第一家晶元設計公司Altera,委託全球各大半導體廠製造其產品:拿到日本做,要12個星期;拿到新加坡做,要6個星期;在台灣集成電路公司,4個星期就好了。

在波士頓268號公路上,沿途布滿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Analougue Device把低層次產品留在美國做,高層次卻運往台灣給集成電路公司做,打破了台灣只能做低價位、中等價位產品的刻板印象。「他們十年如一日,產品有一貫的品質。」總裁捷瑞如此評價張忠謀的公司。

1997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已經連續風光三年,營業額每年倍增,獲利率從35%到40%,到50%,1997年盈利5.35億美元。十年後,張忠謀要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營業額要做到美元100億。

今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停車場上一字排開賓士轎車,客戶爭相從歐美及台灣各地前來拜訪。一位客戶估計,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只要幫他們多生產1000片晶圓,他們就可賺30萬美元。「台灣集成電路的業務人員,只要負責說『不』就行了,」一位半導體業人士半開玩笑說。

創業者應該頭腦靈活一點,但是不能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智慧比聰明更重要。經營的智慧可以表現為專註,集中精力做好既定的事情;可以表現為遠見,能夠看到長遠的目標。張忠謀始終朝創業的大目標邁進,就是一種經商的大智慧。

許多時候,一旦決定創業,並付諸行動,就要堅持原有的目標,聚精會神做事情,遇事有遠見。做到了這幾點,就可以不被外界干擾,向著成功的方向不斷前進。不過,說出來容易,做起來難,「堅持」、「專註」與「遠見」都非常考驗人,而我們面對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結合自己的實踐與分析,確定了方向就應當勇敢、專註地前進。做生意,其實就是做事、做人。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取決於我們做事做人是否成功,能不能戰勝內心的慾望,能不能不被外界的干擾誘惑。一個企業的創業者,一定要具備不被外界干擾的魄力與勇氣。

王石接管萬科,一直謀求萬科帝國的構建,曾經進軍過百貨公司,企圖走出一條多樣化的道路,但是後來王石的麻煩不斷,不得已只好又回到了房地產開發,最終構建自己的地產帝國。三九集團也曾經準備走多樣化戰略,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折戟沉沙之後老老實實地做自己的葯業。

專註是一種理念,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不在於你涉足多少個行業。在中國,如果你能壟斷任何一個細小的行業,你也可以成就你的事業。如果能走上世界,你即使佔據不足10%的市場就足以傲視群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