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營之神」王永慶 1、勤儉基因是發財的根本

2008年10月15日,有「經營之神」美稱的王永慶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當時,他帶著夫人和子女正在視察旗下的生產線和廠房,未料倒在了工作第一線。

王永慶15歲輟學當學徒,雖然年過九十但雄心依然旺盛,奮鬥事業長達一個世紀,其白手起家的傳奇早已成為年輕人學習的典範。這樣的人不成功,沒有道理。

童年的生活,最令人難忘。而王永慶記憶尤深的是「貧苦」,經常三餐吃不飽,衣服破爛。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所以小學一畢業,也就是1931年,他就跟著叔叔到嘉義縣城闖蕩,到一家日本人開的米店打工。

在這裡,王永慶不單單混飯吃,而是表現得比同齡人更勤奮。他在幹活的時候,總是留心觀察,看老闆如何做生意,包括怎樣記賬算賬。到了晚上,躺上床就回想一天的事,回憶老闆的每個動作、每句話,參透其中的深意,並牢牢記在心裡。就這樣,過了短短半年,王永慶就熟悉米店生意了。

這種勤奮的直接後果是,第二年春節過後,王永慶帶著兩個弟弟,用家裡湊的200元錢開了一家米店,那一年他剛剛16歲。由於本錢少,他們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段租一間最小的房子。結果,開業後生意慘淡,根本沒人來買米。

勤于思考的王永慶沒有氣餒,他不斷琢磨,研究顧客的經濟條件和生活習慣,很快想出了高招。

第一,提高質量。當時,台灣的碾米技術非常落後,米裡面都有很多糠、沙礫和小石頭等雜物。通常,米店不理會這些,老百姓只能買回家後自己處理。為了贏得顧客,王永慶先把這些雜物揀乾淨,然後再出售。果然,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來買他的米。

第二,送米上門。早年,米店都不送貨上門,王永慶看到有些年紀大的阿姨背不動,就主動幫她們運到家。並且,一路上還聊天,詢問一家幾口人,一次買三斗米大概能吃幾天,等等。送米的時候,先把舊米倒出來,再把新米放進去,如此細心體貼,米店生意不好才怪呢。

第三,可以賒賬。以前的窮人很多,米店都不賒賬,大家往往領了工資才去買米。王永慶為了贏得顧客,開啟了先賒賬的先河,等大家領了工資一兩天後再去要米錢。這一招,也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結果,王永慶推陳出新以後,米店的口碑越來越好,最多一天可賣出一百多斗大米,逐漸走上了發家之路。

勤奮,讓王永慶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生意一步步做大。而他的商業思維、經營理念,也離不開這種勤勞苦幹、勤于思考。與「勤奮」形影不離的是「節儉」,從始至終王永慶都堅持用這兩條腿走路,才有了日後的輝煌。

與王永慶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他把奶精倒入咖啡後,一定會再往裝奶精的小盒子里倒入一些咖啡,將殘留奶精涮出來再倒入咖啡,最後慢慢享用。

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回憶說,王永慶早年上她的節目,不是告訴大家如何發大財,而是傳授節省的小秘方。當時,王永慶建議,家裡的肥皂用到最後不要隨意丟掉,只要加水融合還可貼在新肥皂上,就能繼續使用。

生活中,王永慶處處奉行節儉的原則。去世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他都用著一輛1988年產的凱迪拉克,而且只有在台塑集團運動會或特殊場合送機、接機時,才會請它出馬。

在排場方面,劍湖山王子飯店的總經理蕭柏勛回憶說:「有一次王永慶過來,雖然早就知道他節儉成習,但考慮到身價與地位還是安排了總統套房。但王永慶說,『不用那麼大間,這樣我晚上尿尿要走一大段,麻煩。』而後改成了一般的貴賓套房。」

除了自己節省,王永慶也要求家人不要大手大腳。當然,在企業管理中,他也把這種節儉文化灌輸到了每個人的心田,並成為員工的一種自覺。這樣一來,無形中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了公司產品的競爭力。

王永慶認為,最有效的摒除惰性的方法就是保持節儉。節儉可以使企業領導者和員工冷靜、理智、勤勞,從而使企業獲得成功。他說:「多爭取一塊錢生意,也許要受到外界環境的限制,但節約一塊錢,可以靠自己努力。節省一塊錢就等於凈賺一塊錢。」今天,「勤勞樸實」已成為王氏家族的家訓。

王永慶的經歷向世人揭示了其成功的秘訣:憑藉節約,盡自己的能力努力創造財富;節約下來的就是賺到的,節約的就是利潤。身處微利時代,除了賺錢的思路、觀念需要及時進行調整、轉變、更新外,更重要的是用節約的方法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當今社會,節約才是贏利的關鍵。

王永慶熬過創業時的艱辛,深刻體會出「天下沒有容易的事,但也沒有做不到的事」,這對他後來在面對困境時能無所畏懼,並以堅定信心克服難關,有著相當重要的啟發。

「創業不易,守成亦難」,創業者一旦在經營態度上有所鬆懈,即可能引發衰敗的危機。為此,勤奮刻苦才能有更大收穫,保持節儉才可以增加更大利潤。這既是王永慶的做人品格,也是他的做事原則,更是他的經營哲學。

其實,世界上的大多數富豪,以及史上聞名的百年老店,都具有「勤」與「儉」的特性。勤儉不一定能讓事業做到最大,但一定可以做到最為久遠,讓財源持續不斷泉涌,而不會斷絕。

提到股神巴菲特,人們都對他高超的投資策略佩服至極。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致富的第一原則是勤勞。

剛剛十二歲的時候,小巴菲特每天早上五點鐘就起床,坐第一班公交車到威斯切特社區送郵報。下午放學後,他再坐公交回家,騎上自行車,到春谷社區接著送晚星報。每天兩趟,風雨無阻,一天要送500多份報紙。小巴菲特報紙越送越老練,生意也越做越精,這種從小養成的勤奮做事、勤于思考的習慣,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勤儉之中蘊藏著一切美德。「勤能補拙,儉能持家」,任何成功的事業都在於點滴的積累,沒有真正理解「勤奮」、「節儉」含義的人,就無法洞悉成功的秘訣,也永遠不會擁有成功的事業。

在任何地方,那些身價不菲的大老闆都奉行勤儉的原則,他們不但嚴格要求自己,還用這種理念影響身邊的人,這是他們及其企業成功的內核基因。王永慶一生節儉,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且利用任何機會和方法了解細節以節約成本,雖然富可敵國,卻被人譽為「最摳門的有錢人」。這正是他致富的第一秘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