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雙雄對決

這時候,章邯的大軍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區。其軍隊有30餘萬,且陸續在合併降軍,力量不斷增加。相反地,項梁軍卻只有10萬左右。

項梁的心理危機

楚軍渡過淮水後,當代兩位被公認最知兵的將領——項梁和章邯,就要面對面較勁了。

實際上,這兩個人都缺乏實際帶兵作戰的經驗。

章邯原是財經幕僚官,雖然長於計畫,兵學常識豐富,但在戰場上拚死活卻是外行。

幸好他帶的「驪山眾大多屬原秦國作戰部隊,經驗豐富,獨立作戰能力強,加上章邯善於包裝,以黑色戰袍和黑色旗幟,將秦王朝「企業色彩」的聲望發揮到極限。」

在此以前所面對的陳勝軍團,只是叛軍的烏合之眾,訓練全無,默契更差,即使像周文這種「大將」,也是光說不練,所以章邯的全勝記錄,多少也有「敵手不夠強」的因素。

項梁長期流浪的經驗,使他的組織企劃能力獲得了不少的磨練。

楚部落一向擅長獨立作戰,項梁只要布局作得好,他們自會懂得如何擊敗敵人,倒不必項梁親臨前線指揮。

所以,嚴格來講,項梁也稱不上一位「大將之材。」

但對項梁而言,較麻煩的來自於其心理上的弱點。

或許是幼子,項梁似乎未承襲到項氏的勇武本質。

和侄兒項羽高大英勇的天生武將外表正好相反,項梁中等身材而略顯清瘦,是典型的文官形象。

站在粗暴好鬥的楚軍前,項梁常有相當大的心理壓力,所以他不願親臨戰場,實際領軍作戰的常是其侄兒項羽。

自從兇猛的英布和瀟洒的劉邦投入其麾下後,頂梁多了兩個不壞的活棋可下,他更樂得躲在幕後指揮。

但也因為這樣,他對前線的情報判斷缺乏臨場感,經常比較主觀。

就在并吞秦嘉軍後,項梁便將大本營由下邳城向西轉移至胡陵,離章邯的先鋒部隊根據地「栗已相當接近。」

頂梁派出別將朱雞石、余樊君攻打章邯的先頭部隊,卻反為秦軍所敗,余樊君戰死,朱雞石逃回胡陵。項梁以朱雞石破壞士氣,下令斬殺之。

劉邦得到項梁協助5000步卒及部將10餘人,回頭攻打被雍齒佔領的豐邑由於楚軍勢力大,雍齒不敢敵,逃奔魏國。

廬江郡的居巢有位怪異的老頭,人稱范增,這時候已70歲,以獨具慧眼、博古通今著稱於鄰近地區。

年紀雖大,范增卻相當硬朗,個性率直,行動積極,絲毫未見有衰老跡象。

他經常戴著楚冠,自稱楚國遺民,或許他曾在楚國擔任過不小的官職,只是很少對人談論自己的過去。

陳勝起義時,各地豪傑紛紛響應,只有范增對他一點也不熱衷,反而冷嘲熱諷,鐵口真斷陳勝成不了氣候:

「像這種不了解政治的野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陳勝稱王時,范增更嚴厲抨擊之,他公開對人表示,陳勝的日子不多了。

果然沒有多久,陳勝便敗亡了,居巢人對范老夫子的先知不得不深感敬佩。

項梁到達胡陵時,范增便親自前往拜見,他建議道:

「陳勝太自大,也太自私,所以會自取敗亡反抗朝廷最重要的是建立公信力在被秦國滅亡的6國中,楚國是最為冤枉的,特別是楚懷王被騙軟禁,客死異鄉,楚人對他因憐惜而特別愛護,楚國和秦國也因而累積宿怨所以楚國南方的長者們誓言:『就算楚國只剩下3個部族,日後亡滅秦國的仍將是楚國。』充分顯示楚人的不滿和敵意。陳勝不懂體會這種情緒,起義後不立楚國政權,反而自己稱王,因此得不到龐大楚民之支持,勢力不見增長。

「將軍起兵江東,立刻獲得楚國各部族擁護,最主要的因素便在於項氏世代均為楚國名將,所以如果將軍能趁勢擁立楚王后代,立刻會獲得足夠公信力的。」

項梁認為言之有理,乃重用范增,聘為客卿他並派人尋找楚王后代,終於找到楚懷王之孫名叫「心」的年輕牧羊人,於6月間擁立其為楚王,為爭取民間支持,乃號稱楚懷王他還封陳嬰為上柱國(宰相),建都於盱眙,自己則統領軍團大權,號為武信君。

張良也向項梁建議:

「將軍既然復興楚國,何不同時恢複友好的諸侯,以強化己方聲勢?韓國的王室後代中以公子橫陽君最賢能,又富於民望,可立為韓玉。」

項梁也表示同意,並派張良回韓國尋得橫陽君韓成,立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以重建韓國力量。

雙方布局,爭取糧食

這時候,章邯的大軍已牢牢控制住中原地區。

章邯軍隊有30餘萬,且陸續在合併降軍,力量不斷增加。相反地項梁軍卻只有10萬左右,因此如何儘快增加兵員以準備決戰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

但集結兵力,更需要糧食,楚軍是遠征部隊,糧食供應本來便較困難,何況中原主要糧倉和糧道都已被章邯取得先機,評估實力後,項梁深知自己是較為不利。

因此他必須長考,如何來應付這局劣勢。

一向對企劃較有自信,項梁認為自己可以發動諸侯力量以分散章邯軍隊,並爭取各國之糧秣援助。

果然章邯立刻感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國壓力,但他立刻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

首先他將魏王咎的主力部隊,逼到齊魏交界間的軍事要地臨濟,魏王則派周市主持防衛作戰,並向楚、齊兩國求援項梁派長老項它督軍前往援救,齊王田儋則以秦軍已到困境,乃親率大軍前來。

章邯見楚齊軍剛到臨濟,陣腳尚未穩定,當夜便主動襲擊,竟然大破齊、楚聯軍於臨濟城下。結果齊王和周市當場殉職,魏王咎在和章邯簽定投降和約後自焚而死,魏王弟魏豹和項它則在楚軍拚死抵擋下,勉強逃出戰場,回到楚境。

楚懷王支援魏豹數千兵力,令他回到魏地打游擊,以牽制章邯軍。

齊王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拾殘軍,退守東阿城,章邯親自率軍追圍之。

原齊王建滅國時之齊君)之弟田假,聽說田儋已死,乃在齊國長老擁護下自立為齊王,並以田角為宰相、田間為大將,固守齊都臨淄。

七月間,中原地區進入大雨季節,武信君項梁乘勢率軍攻擊章邯在東阿外圍之主力部隊,章邯以糧秣供應困難,主動撤軍,田榮乃得解圍,便引軍返回臨淄。

項梁認為自己擊敗章邯,信心大增,便將軍團大本營急速北移,進入中原地區。

為穩定糧秣,項梁決心攻打河南地區的主要糧倉——襄城。

他派遣侄兒項羽和別將劉邦攻打襄城,章邯雖也添補援軍,但在楚軍部隊猛烈攻打下,中原的第二大穀倉——襄城也告陷落。

為避免耗費珍貴的糧食,項羽竟然不顧劉邦反對,坑殺秦國守軍數千人。

乘勝追擊下,項羽主動攻擊駐守濮陽城東的章邯主力,章邯判斷錯誤,竟被擊敗,只好往西再撤項羽以己方兵力不足,不敢堅守,不久濮陽又為章邯率軍奪回,並加深城溝強化防衛力量項羽和劉邦也不敢硬攻,乃向北收復定陶城以為對峙。

濮陽之役後,項梁再也不畏懼章邯的黑衫軍團了。

這時候,在東阿城解圍的田榮,也率領自己軍團包圍齊國京城臨淄。

由於田榮軍以強悍著稱,並頗得齊國大部分長老支持,齊王假不敢敵,乃逃奔楚國。田榮仍立四儋子田市為齊王,自為宰相,並以弟弟田橫為大將。

項梁主動欲結交田榮,並建議齊、趙、楚組成正式聯盟。但田榮要求項梁殺害田假,趙國殺害投奔的齊將田間,均遭到拒絕,田榮也大怒,不肯參與聯盟。

秦廷內鬥,趙高奪權

任用章邯後的意外成功,使趙高又恢複了奪權的自信,他不但專恣朝政,並排除異己,以私怨誅殺不服從自己的大臣數名。

為擔心大臣們直接向胡亥陳情,趙高重複晚年孤立始皇帝的舊智,他對胡亥表示:

「天子所以能顯現其尊貴,在於只讓人家聽到聲音,即使大臣們也不見其面而且陛下還年輕,很多方面的經驗尚不足,如今公然坐在朝廷上,萬一舉止言語有所不當,必為大臣們所看輕,這如何能發揮天子的英明形象於天下呢?因此陛下不如深居于禁中,由臣和侍中們私下先行研討,讓事情有較深度掌握再作決策,如此,大臣們不敢隨便以疑難事稟奏,陛下也不會暴其短,天下共稱聖主矣!。」

胡亥用其計,便常居于禁宮中,很少再上朝廷主政,一切由趙高和侍中傳達聖意,天下大事因而都取決於趙高。

不久,趙高探知宰相李斯急於有重要事件要稟告皇帝,便先行假意到李斯府垌示:」

「關東地方盜賊多起,當今皇上卻仍急於征勞役以建築阿房宮,收聚狗馬等無用之物,浪費公帑臣本欲功諫之,但職位不夠,人微言輕,這不正是宰相您應做的事嗎?為何不趕快勸諫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