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將軍計奪瓦橋關 世宗誤上病龍台

周世宗顯德五年,趙弘殷因勞累過度,舊病複發,雖經太醫多方治療,終因回天乏術,溘然長逝。周主聞此噩耗,親往趙府致哀,厚賜奠儀。又追贈趙弘殷太尉、武清節度使官銜,並封杜氏為南陽郡太夫人。如此恩寵,在當世可謂無以復加了。

趙匡胤居喪在家將近一年,這段日子裡,他不問政事,每天讀讀兵書,逗逗孩子,和細君朝夕相伴,日子倒也過得悠閑。匡義已經二十歲了,在開封府任供奉官都知,見哥哥走進來,連忙叫聲「哥!」放下手中的書卷站起來。

趙匡胤拿起桌上的書一看,原來是《李太白集》。他望著臉色白凈,頗有儒雅之氣的弟弟,眉頭微微一皺,道:「匡義,我們趙家世代為武將,你怎麼總愛看這些浮華無用之物?」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武兼備,豈不更好?況且,詩詞文賦,並非浮華無用之物,亦關乎治民施政的大局,故魏文帝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趙匡義理直氣壯地答道。

「好一個夫子門徒,滿口之乎者也!」趙匡胤一聽,心中有氣,可知道勸說也是無用,再說父母親都贊同匡義勤習文章,父親征淮南的時候,還特意搜羅古書,給他帶回的書籍多達幾十箱。

正在這時,管家說潘美求見。趙匡胤快步走向客廳,不知道他突然到訪,所為何事。

潘美是大名府人,字仲詢,為人機智,風流倜儻,比趙匡胤年長兩歲。當年郭榮任開封府尹時,他和趙匡胤同為幕僚,後來趙匡胤出典禁軍,潘美卻一直跟隨郭榮,幫他處理文書,深得郭榮信任。職務雖不高,朝中大臣都敬他三分。

「潘兄前來所為何事?」

「回稟太尉,陛下令卑職前來,請太尉進宮,有要事相商。」

「潘兄,不知陛下為何召我進宮?」

「北漢主劉鈞,與遼人聯成一氣,屢次騷擾我大周邊境,皇上深以為患。今日召太尉進宮,必定與此事有關。」

趙匡胤與潘美一起出去,在院子里突然問道:「陛下最近身體如何?」

「皇上身體一向很硬朗,但近半年以來,似不如前,屢染小恙,不過尚無大礙。」潘美見趙匡胤如此問,有點意外,卻也沒說什麼。

兩人來到大殿,李重進、張永德已在殿中。郭榮對眾人道:「想必北漢犯邊之事,諸位有所耳聞。朕早就想平定北漢,只因淮南戰事未平,無暇顧及。現在南患已息,國家強盛,軍隊休整了將近一年。朕以為北征的時機基本成熟,不知諸位有何意見?」

張永德道:「北漢擾邊,皆是小規模行動,不足為患,可增派援軍,加強北防。臣以為江南剛定,百姓思安,大舉北征為時過早!」

李重進嘿嘿一笑道:「永德未免過於謹慎。北漢割據,與我大周分庭抗禮,至今已有十餘年,實為心腹之患。眼下國家新得江北十六州,國力雄厚,兵強馬壯,正當一舉蕩平北漢,完成先帝的遺願!」

郭榮見趙匡胤低頭不語,問道:「趙愛卿意下如何?」

「兩位所言,都有道理,臣竊以為尚未及根本也!北漢國勢日弱,其所倚仗者,遼人之增援也!欲肅清北境,必須釜底抽薪,先伐遼國。況且遼人長期佔據我幽雲十六州,若能挾平淮南之威,北伐幽雲,收復失地,則陛下之功業,可彪炳史冊矣!」

郭榮讚賞地點點頭:「還是趙愛卿想得周全,甚得我心。事不宜遲,馬上著手準備,調集人馬,一個月後,朕要親征遼國!趙愛卿,你喪期將滿,北征重任,要與朕一起分擔才是!」

顯德六年四月,郭榮率兵北伐。各軍在滄州集結,令趙匡胤為水軍都部署,殿前都虞侯韓通為陸軍都部署,水陸並進,征討遼國。郭榮親乘龍舟,隨後開進。趙匡胤、王審琦率領數百艘戰船,順流急進,幾天便到達了寧州。

遼人從石敬瑭手中所得州縣,久未經戰事,驟然聽到周軍攻打的消息,將士望風而逃。寧州的老百姓,本就心向中原,見了周師,一個個歡呼雀躍,爭相犒師,如過節一般。

船隊直接前往攻打寧州城。寧州刺史王洪,手下不到兩千人馬,老弱病殘就佔了十之六七,見周軍水陸俱進,來勢兇猛,心知無法抵抗,便打開城門投降了。

趙匡胤派兵駐守寧州城,令王洪為嚮導,攻打孟津關。王洪立功心切,對趙匡胤道:「孟津關的守將張廷輝,是末將的妹丈。若太尉不疑,末將願單騎前往,說服他開關出降。」

趙匡胤大喜:「王將軍若能立此大功,兵不血刃而取孟津關,則是我大周之福,百姓之福!」

卻說張廷輝得知周軍大舉進攻,趕緊派人報告遼穆宗耶律明,同時在關外加深壕溝,設置屏障,準備死守。卻忽然接到通報,說是寧州刺史王洪單騎而來,連忙吩咐士兵打開城門。

「周軍入侵,你不在寧州防守,跑來此地作甚?莫非有什麼變故嗎?」

王洪壓低聲音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到府上再詳談!」

兩人來到張廷輝府中。王洪將周軍如何強大、自己如何無奈投降的情形,細敘一番,勸張廷輝道:「敵強我弱,無謂抵抗,徒遭殺戮罷了。即使不為自己考慮,也要替家人和關內的百姓著想啊!」

張廷輝還在狐疑,一個士兵匆匆跑來報告:「將軍,大事不好了,周軍水師已兵臨城下了!」張廷輝登上城牆一看,周軍戰船林立,旌旗招展,嚇得臉色都白了。王洪又乘機勸導:「關內不足一萬人馬,如何與周軍相抗?況且你我皆為漢人,今日周師至此,我輩正好回歸中原,豈非義舉!」張廷輝早已鬥志全無,於是開關投降。

此時韓通的陸路大軍尚未到達。按事先約定,兩路兵馬應該在此匯合,再攻打瓦橋關。王審琦建議道:「瓦橋關守將聽說孟津關不戰而降,必定加強防備,不如趁消息尚未擴散,火速進擊,攻其不備!」

趙匡胤於是下令全軍將士,立刻起錨出發。瓦橋關地勢險峻,是通往幽州的必經之路。守將姚內斌驍勇善戰,而且關內多精兵良將,遠非寧州、孟津關可比,趙匡胤率軍登陸,令將士在關外嚴陣以待。

姚內斌是莫州人,身長七尺,武藝超群,得知周軍已達關外,登上城牆觀察。他見周軍多是步軍,覺得有機可乘,率領八千騎兵,氣勢洶洶殺了出來。

趙匡胤見敵將來勢兇猛,急令弓箭手放箭。密集的箭雨,遏止了敵人的進攻,雙方形成了對陣的局勢。

突然,敵營中衝出一員騎著白馬、身穿白袍的小將,手持大刀,威風凜凜,大聲喊道:「周賊休得猖狂,誰敢出來與我一戰?」

趙匡胤聽他口出狂言,提起渾天棍,就要上馬迎戰。趙普攔住道:「太尉身為大軍主帥,豈可隨意出戰,逞那匹夫之勇?」

張瓊上前請戰:「太尉,趙推官所言有理,讓卑職來對付他吧!」不等趙匡胤發話,縱身上馬,如閃電般沖向敵陣。李良擔心他有失,策馬跟了上去。

那白袍小將名叫姚彪,是姚內斌的公子,練得一手家傳的好刀法。姚彪年輕氣盛,自視甚高,兩軍對陣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過。

他正在陣前耀武揚威,忽見周軍陣營中衝出一員大將,手提大刀,策馬而來,轉瞬間便到了眼前,也不答話,揮刀便砍。姚彪舉刀一擋,震得雙臂發麻,大刀幾乎脫手,不覺暗自心驚。兩人各持大刀,你來我往,戰了七八十個回合。姚彪刀法雖精,畢竟年紀尚幼,怎抵得住張瓊的神力?窮於應付之間,被張瓊瞅准機會,策馬斜抄,猿臂輕舒,一把將他提了過去,橫按在馬背上。

姚內斌見愛子被敵將活捉,心急如焚,縱馬提刀,追了過來。李良見了,舞動雙劍,催馬迎上去。姚內斌號稱「燕南第一刀」,此刻救子心切,便施展出渾身解數,恨不得一刀殺了李良,招數狠辣凌厲。李良見他拚命,絲毫不敢懈怠,沉著應戰。

眼見張瓊活捉姚彪,回到周軍陣中,姚內斌一腔怒火全撒在李良身上,刀鋒挾著呼呼的風聲,不離李良要害之處。李良知他刀法純熟,勁道威猛,不敢硬拼,仗著自己身形輕巧,劍法靈活,避實就虛,與他周旋。

兩人戰到三百餘合,猶自不分勝負。姚內斌知道遇上了勁敵,料難取勝,又擔心周軍乘機奪關,便奮力隔開李良的雙劍,馬一帶,跳出圈子,抱拳對李良道:「閣下好劍法,老夫異日再向你討教!」率領部下撤回瓦橋關。

此次出征,殿前諸班皆隨御駕。趙匡胤手中沒有了這幫精銳,猶如失掉左右臂膀,心中忌憚,也不敢輕易攻城,只是命令將士逼近關隘,紮營待命。

安排妥當之後,趙匡胤親率數十輕騎,攜著姚彪,來到瓦橋關前,對城頭守軍喊道:「我是周軍主將趙匡胤,有話與姚將軍說,請速通報!」

一會兒,姚內斌匆匆來到城頭,見趙匡胤攜著姚彪,橫刀立馬,心頭一震,問道:「趙將軍欲言何事?」

趙匡胤說:「姚將軍,此番我大周天子御駕親征,意在收復幽雲失地!王師所到之處,守軍披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