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王延嗣廷激遼主 周世宗親征北漢

廣順元年十二月,北漢主劉崇率漢、遼聯軍,大舉進犯晉州。眼看破城在即,卻因大雪受阻,既而後周援軍趕到,己方死傷過半,只好恨恨北歸。從此,北漢元氣大傷,無法再對後周發起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劉崇與後周王朝有不共戴天之仇,兩年多來,他無日不思報仇雪恨。無奈北漢土瘠民貧,賦稅不足以供軍隊所需,而且郭威深孚眾望,周朝兵強馬壯,他根本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將那滿腔的怨憤之氣,強壓在心中。

當他聽到郭威已死,郭榮繼位的消息時,不禁喜笑顏開,心想天助我也,報仇的時機終於來臨。於是,他在全國範圍內調集兵馬,招募流亡,召集了馬步軍五萬餘人,一面加緊訓練,籌措軍需,一面派王延嗣為特使,前往燕京向遼國求援兵。

王延嗣是開封人,從小熟讀詩書,廣涉經史,談吐不凡,頗有韜略。河東節度使劉崇聞其頗有才略,千方百計將他羅致自己帳下,引為心腹。後來北漢獨立,又拜他為樞密副使,委以重任。王延嗣素懷青雲之志,欲借河東之地,一展宏圖,所以竭其全力,輔佐劉崇。然而對於劉崇諂媚遼國,自稱侄兒的做法,他卻堅決反對。孔孟先聖,以中原為正統的觀念,早已深植他心中,怎能以華夏正宗,而屈事北狄之邦呢?

當年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獻給契丹,甘當兒皇帝,一直為中原百姓所唾罵,確當引以為鑒!可一直以來,劉崇都面臨後周的巨大軍事壓力,要想求得生存,除了藉助遼國的力量外,似無其它辦法可想。因此,儘管王延嗣數番苦苦勸諫,也無法改變北漢親和遼國的基本外交策略。

王延嗣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劉崇的使命,帶著十餘名隨從和大量的金銀珠寶,晝夜兼程,來到燕京幽州府。這遼國以皇都上京為臨潢府,遼陽故城為東京遼陽府,幽州為南京幽州府,南京又稱燕京,此時遼穆宗耶律明駐蹕燕京別宮,所以王延嗣直奔燕京而來。

燕京經過遼人近二十年的經營擴建,已初具規模,街道繁華,商賈雲集,漢、女真、回紇等族的百姓混雜而居,倒也頗具特色。自後晉以來,這裡實際上成了遼國向南經略的大本營和指揮中心。

王延嗣在專為外國使節修建的官邸住下,心中卻為這次使命發愁。首先,他愁的是遼國君臣的傲慢態度。長期以來,他們一直以太上皇自居,對北漢使者出言不遜,動輒奚落嘲諷,令人無法忍受。其次,他擔心遼國不會輕易派援兵,因為此時遼國的北方不太穩定,南邊卻有北漢作為一種緩衝力量,頂住後周的壓力,如此一來遼主自可高枕無憂。

如何能勸服遼主出兵,確實是個難題,王延嗣想來想去,一個人影在他腦中一閃。王延嗣招來隨從,吩咐即刻準備好見面禮,當晚悄悄前往大將楊袞府中。這楊袞與北漢關係一直比較親密,而且深得遼主的信任,要是通過他對遼主施加影響,事情就好辦多了。

第二天一早,耶律明在宮中召見北漢使者。王延嗣登上殿階,穿過寬敞的殿堂,叩首行禮,獻上一雙白璧、一顆碩大的寶珠和一把精緻的佩劍。

遼主耶律明高踞虎皮鋪就的檀木椅上,左右兩邊依次坐著耶律齊、楊袞等大臣。那耶律明滿臉鬍鬚,右腳架在椅子扶手上,傲慢地瞟了王延嗣一眼,毫無表情地問:「皇侄派你來南京,有何要事稟告朕?」

王延嗣強按住內心的不滿,呈上劉崇的親筆信,不卑不亢地說:「吾皇特遣臣赴南京,請求大王速派鐵騎,與我大漢組成聯軍,南討周逆。郭榮新立,百端待舉,此乃南下創業之良機,願大王勿疑慮焉!」

耶律明草草閱過書函,隨手扔在几案上,漫不經心地說:「郭威雖歿,餘威猶在,郭榮大權在握,又熟諳軍陣,倒是個有作為的君主,而且周朝兵多將廣,糧草充裕,吾皇侄以區區北漢,守成尚覺艱難,豈有餘力南進乎?」

「吾國雖狹小,亦方圓數百里;土地雖貧瘠,然亦不乏軍需。吾皇已調集五萬餘人,皆忠勇之士,又聚集了大量輜重糧草。只要大王願意出兵輔助,壯我兵威,必可克敵致勝,直搗開封!」

大臣耶律齊站起來,揶揄道:「口氣不小,無奈軍力太弱,王兄還記得晉州大敗之事否?況且你北漢與周爭鬥,關我大遼何事?我大遼為何要冒此風險呢?」

王延嗣濃眉一揚,慷慨激昂地說:「耶律兄眼光未免太過短淺!漢、遼疆土相連,不可分割。若無我大漢阻隔,周兵早已揮戈北向,直抵南京。試想大漢為周所吞併,你大遼幽雲十六州能保無虞嗎?」他嘆了一口氣,接著說:「唇亡齒寒,如此淺顯的道理尚且不懂,怎能成大事!唉,像遼太祖那樣的英雄豪傑,如今確是難以尋覓了!」

「大膽!」耶律齊指著王延嗣,氣得渾身顫抖。耶律明強忍住怒火,沖他擺擺手,示意他坐下,不由自主地將右腳從扶手上放下來,正了正身體,收起那副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情。

近年來,有不少北漢使者前來拜謁,大多卑躬屈膝、唯唯喏喏,像王延嗣這般大膽直言、凜然難犯的卻是第一次遇到,這不能不使他另眼相看,由衷佩服。他面色凝重,對王延嗣道:「照王先生的意思,朕竟是鼠目寸光,遠不及父皇了?」

耶律明是太祖耶律德光的兒子,自從殺了燕王耶律述軋,被遼國各部擁立為帝,便日夜冥想追及太祖當年的偉業,早就想入主中原,因而才有廣順初年的舉動。聽到王延嗣對父皇的讚歎,不免又激起了他的勃勃雄心。

王延嗣見激將法起了作用,心中暗喜,從容答道:「大王千萬不要誤會!遙想太祖當年,意氣風發,飛渡滹沱,橫掃二京,睥睨一世,何其壯哉!大王繼其餘烈,欲南伐中原,光大先帝偉業,世所共知也!微臣只擔心大王聽信一面之詞,失去良機,如此豈不造成千古遺憾!」

楊袞見火候已到,不失時機地插上一句:「大王,王延嗣所言頗有道理。若能一舉攻下開封,我大遼便可統一四海,君臨天下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於是,遼主耶律明詔令楊袞率領三萬精銳騎兵,立即出發,前往太原,配合劉崇攻打後周。中原的天空,又一次捲起了戰爭風雲,剛剛繼位的周主郭榮,面臨著一場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

潞州節度使李筠,得知劉崇與遼將楊袞合兵南犯的消息,火速派人報知郭榮。郭榮聽了雖感意外,卻並不驚慌,畢竟他隨郭威久經沙場,見多識廣,對於繼位之初的艱難,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能面臨事變而鎮定自若。

次日上朝,郭榮在廣政殿對文武大臣道:「潞州軍報,漢逆劉崇勾結遼軍,將大舉侵犯我大周疆域。朕打算率軍親征,蕩平來寇,揚我國威,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太師馮道出班奏曰:「啟奏陛下,臣以為劉崇自晉州逃遁之後,勢弱氣奪,國力空虛,絕無迅速復振之理,所謂大舉進犯,只不過虛張聲勢耳。陛下即位初始,先帝陵墓未成,人心易搖,不宜輕舉。不如遣將禦寇,則可萬全!」范質、李谷、樊愛能等一幫大臣,紛紛出班,勸諫郭榮,不宜親征。

郭榮見眾臣紛紛阻攔,臉色不悅道:「劉崇趁我大喪,聞朕新立,以為天下可取,此際必來,斷無疑耳!朕若不親征,敵人以為朕軟弱可欺,倍加狂妄,此無異助其氣焰也!昔唐太宗之創業,無不親征,朕又何懼焉!」

馮道手捋長須,微微一笑:「陛下未必便可學唐太宗。」

郭榮漲紅著臉,又氣又怒道:「劉崇所部,皆為烏合之眾,若遇王師,必如泰山壓卵石!」

馮道一聽,微微一笑,臉帶輕蔑問郭榮:「陛下捫心自問,果能作泰山否?」

郭榮雙眼冒火,瞪著這鬚髮皆白的四朝元老,欲言又止,氣沖沖地罷朝而去。

回到內殿,郭榮立即吩咐內侍召來張永德、趙匡胤,余怒未消道:「馮道這老傢伙,平日里道貌岸然,倚老賣老,現在竟敢口出狂言,當廷羞辱朕,實在可惡!朕若不是念他年老功高,給他面子,今日便對他不客氣了!」

趙匡胤見他氣憤難耐,連忙上前勸說:「陛下無需生氣,馮太師年事已高,自然希望守成,不願陛下冒險,也是一番好意。至於言語偏激,他一貫如此,陛下千萬不要計較,以免傷了君臣和氣。」

郭榮決心已定,便說:「也罷,姑且不去管他!朕此番親征,你們兩個認為是否妥當?」

趙匡胤答道:「這次劉崇南犯,乃有備而來,顯然是想趁陛下新立,而我軍將領又內懷觀望之心,故調集所有兵馬,孤注一擲!此外,遼將楊袞所率騎兵,亦是精銳之師,不可小覷。面對如此強敵,依末將看來,非陛下親征,無人可當其銳氣!」

張永德摸著下巴,慢吞吞地說:「趙兄所言有理。此役關係我大周的生死存亡,敗則局面難以收拾,勝則陛下威名遠播,諸將再不敢存小覷或游移之心。臣亦以為,陛下親征乃明智之舉,只是禁軍老弱居多,能征戰者不過萬餘人,兵力不足,實在堪憂!」

「朕召兩位來,正為此事。不知你們有何良策?」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