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不夜之候 第二十七章

1942年的第一天就是充滿著戰時氣氛的。羅力在開往前線的那一天,從收音機里聽到了中、美、蘇、英等二十六國宣布向軸心國作戰的消息。作為中國遠征軍的一名將士,羅力此時就在重慶。他在中緬邊境和內地之間穿梭往返多次了,也許和寄草就在同一條江邊走過——但他們命中注定失之交臂。嘉陵江上大霧瀰漫,杭氏家族在)!沖的一支再次因戰爭而生離死別——其中杭嘉平的第二任妻子黃娜已經乘飛機去英國她的父母家;她的丈夫杭嘉平拐著一條腿與她分道,興緻勃勃地隨團進入陝甘寧邊區,前往紅星照耀的地方參觀考察;他們的一雙兒女杭漢和黃蕉風則尾隨吳覺農先生共赴浙西萬川茶鄉。當杭寄草正站在嘉陵江邊和杭漢、蕉風在碼頭告別之時,羅力已經隨"國軍"遠征軍進入了中緬邊境。而再晚些時候,當羅力與他的戰友們已在中國西南邊境枕戈待旦之際,借里增懂的女人寄草,跟著一支馬隊,幾乎就是踩著羅力他們的足跡,正一無所知地在戰火中尋找著她的愛情呢。

寄草是七轉八轉到了昆明以後,才與一支馬隊接上關係,前往滇緬邊境的。馬隊年輕的馬鍋頭,是個布朗族人,老家就在滇緬邊境的渤海大黑山原始森林,人們都叫他小邦成。

說起和小邦成這支馬隊的認識,也是偶然。原來寄草在昆明街頭無親無故,正一人瞎轉悠的時候,七折八折地法進了一條巷子。昆明的巷子街道,大多都很狹窄,石板鋪的路,被磨得光溜溜的,就像一面面打碎的鏡子。那一日又正逢下雨,寄草小心走著,就聽見後面有人唱著山歌呢:

一二三月雪封山,四五六月雨漣漣,

七八九月正好走,十冬臘月學狗竄-…·

寄草回頭一看,那唱歌的卻是一個精精神神的年輕人,牽著一匹馬,後面是一隊馬幫。馬鈴聲叮噹叮噹地響,寄草就被那從未見過的馬兒吸引住了。

這些馬兒的個頭都是特別地小,但背上背著貨物行走倒也十分地精神賣力,不像是力所不支的樣子。寄草這茶人家族中出來的後代,一看就知道,馬背上那一袋袋的東西肯定是大葉種的茶 了。只p這馬,寄草卻從來也沒有見過,看著新鮮,就脫口而出;

"哎,這馬兒怎麼和日本矮子一樣的啊?"

就見那年輕人又唱:

駕馬專在山上跑,花椒極品大紅袍,

瓜菜四季少不了……

唱完了才開腔道:"這位姑娘問得不好,怎麼能把我們頂刮刮的羈康馬和日本鬼子相提並論呢!這可是咱們中國漢源縣古黎州出的好馬啊。馬雖是矮了一點,卻是打日本鬼子的馬,一路上不知道運過多少抗日的物資了呢!"

寄草叫了起來:"原來這就是羈康馬啊?"

小夥子道:"聽姑娘口音,是從江南一帶來的,莫非那裡的人也知道羈康馬?"

寄草笑道:"也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我因出生在事茶人家,方才知道這馬的來歷。"

"姑娘這一說就是行話了,這裡西南聯大的不少學生,卻是不知道這茶與馬之間的關係的呢。"

小夥子年輕,說話卻老三老四,不愧是一個馬鍋頭子。

原來這歷朝歷代,從邊茶換回的馬匹,歷來就分兩種,一種是戰馬,那另一種就是這羈康馬了。戰馬來自青藏高原和甘肅的河西走廊,而這羈寬馬,則來自於雲貴川一帶。此馬雖不能戰,卻是十分吃苦耐勞的,走高山險路更是十分靈便,故而,這一帶的馬幫隊都喜歡用這種馬。

寄草是個自來熟,又兼那年輕的馬鍋頭是個見過世面的人,兩人就沒了陌生感。說話間馬馱子就卸在了街前馬店旁,一時人呼馬叫的,就立刻熱鬧了起來。

馬店隔壁是一家老茶館,長圓形的大鐵壺放在灶火上燒著,寄草見有人喝著茶呢,就不客氣地伸過頭去看,蓋碗茶中漂的可是又寬又長的雲南大葉種茶葉。那小邦成豪爽地請寄草喝茶,寄草一拍手說:"行啊,這一回我要一路喝進緬甸了。"

小邦我笑笑說:"你要進緬甸,那就是和我一路的了,我正可以送你一程呢。"

"就你這一小隊馬幫,不怕路上有人劫了我去?"

"姑娘你這就小看我,也小看我們雲南的馬幫了。你當我們就這麼一點隊伍,那是現在抗戰非常時期。我十七歲就當馬腳子,十九歲就當馬鍋頭,一眨眼也有七八年了,什麼世面沒有見過?你沒有見過從前的馬幫吧。那可都是百來匹馬,甚至三四百匹馬組成的。出發時,又有三四隊馬幫一起走,背著槍,趕著馬,還帶著我們喜歡的女人,就這麼上了路。那上千匹的馬,過山穿街,一路鈴擋搖得山響,是什麼樣的架勢啊!"

寄草吐了吐舌頭:"哎呀我的媽,那得馱出多少茶,多少馬啊!"

"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也數不清啊。"

寄草心裡想,見了羅力,她一定可以告訴他,什麼叫茶馬古道,什麼叫茶馬交易了。她已經打下主意,和這個名叫小邦成的馬鍋頭一起同行。

杭寄草千里單騎,和戰爭密不可分。在昆明巧遇馬幫,不知這馬幫的來歷,當初也是和戰爭不可分的呢。

原來那最初的茶馬交易,竟是從唐代開始中央政府的一項茶業政策,也可以說是一項治邊政策吧。公元八世紀的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中,邊民回絕,因唐王朝之請,派兵攻打了叛軍,因此有史書留名——唐肅宗時,回絕有功於唐,許其入貢以馬易茶。

然,用馬易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就是一種規格,一種中央政府的青睞了。況且一開始,回給用馬換的主要也不是茶,而是絹帛。一匹馬,可以換得四十匹絹。看來回給人是很喜歡絹這種美麗的絲織品的,故而每年驅來的馬,動輒就是上萬匹。久而久之,唐王朝發現於己不利起來,故而,逐漸地用茶代替了絹帛。而這初期的茶馬交易,也不純粹是為了商業性交易,主要是對邊民所納貢物的一種回報吧。直到後來,才相襲成一種制度。公元九世紀初,中央政府才正式實行了茶馬交易。

但是,即便在那時候,也還沒有設立專門的官員來掌管這件大事。直到宋代,邊疆戰事頻繁,需要大量的戰馬,馬政這才成了宋王朝的一項重要的商務活動。起初,還是以錢買馬,或者用老辦法,以絹易馬。公元*世紀初,宋王朝和邊境交戰,打了一些勝仗。其中有一個叫王韶的將軍,收復了河州,發現這裡的人愛喝茶,就上奏書:西人頗以善馬至邊,其所嗜惟茶,乞茶於市。皇帝得了這麼一個信息,這才開始大規模地以茶換起馬來。

河州這一帶地區是缺乏茶的,所以,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便派一個叫李花的官員人了川,專門措置茶葉。而這個名叫李相的官員,也肯定是有一些商業頭腦的,當年就成立了買茶司,專門負責產茶地的茶葉收購業務,並上奏說:"賣茶博馬,乃是一事"——賣了茶來換取馬匹,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啊。

從此以後,以茶易馬不僅成了正式的制度,還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開始有了法律,謂之茶馬法。

長話短說,就不提那歷代歷朝的茶馬是如何交換的,只說那寄草第一次見到的羈康馬的稱呼來歷。原來這羈康二字,竟然有著國家大政方針在這裡頭呢。宋王朝對來自於西邊的戰馬並不特別優待,一匹馬只換得名山之茶一百二十斤。而這些來自於黎州的小矮個子馬,一匹卻可以換得名山之茶三百五十斤。這裡就體現了兩種政策:對西部的戰馬,買來就是為了打仗;對雲、貴、J;0一帶的小個子馬,買來,主要是體現一種民族政策。羈磨這個詞兒的意思,就帶有籠絡的含義。宋王朝正是要通過這樣一種經濟政策,獲得邊境的安寧。

看來這種政策還是行之有效的。宋王朝每年到黎州一帶買羈康馬二千至四千匹,使黎州地區"邊民不識兵革垂二百年"(《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四頁)。茶,的確可以說是和平之飲啊。

元朝,馬上治天下,自己有馬,就不想用什麼茶去換馬了,所以茶馬交易到元代也就中止了。明代,又是漢人治天下了,少不得馬,茶馬交易便又重新開始,而且嚴格地控制在官方手裡,商人不得介入,誰要是走私茶葉,格殺勿論。太祖朱元津的女婿歐陽倫,不知岳父大人的厲害,向地方官員要了五十輛茶車,私自販到運州去,結果怎麼樣——斬!

死了駙馬,也還是不能解決官商帶來的弊病,所以明代的茶馬制度是五花八門的,其中有官茶商運、商茶商運等等。這樣的茶馬交易,到了清代,依舊保持了一段時間。直到康熙年間,政權鞏固,戰馬之源也十分豐富,而邊民們也可以通過許多途徑得到他們想要的茶,不需要再用馬去換了。故而康熙時就停了西寧等處的易馬。到了公元1735年,又停止了甘肅的以茶易馬。這樣,在中國歷史上推行了將近千年的茶馬互易制度,終於宣告結束了。

茶馬交易形成的茶,人們稱之為邊銷茶。西路邊茶是以陝西為主要集散地的,茶葉銷往蒙古、新疆和中亞等地。南路邊茶是從四川雅安、雲南西雙版納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