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念版圖的融合 老子曲線

——吳思與劉蘇里談老子

發表於《SOHO小報》2009年第5期

對話時間:2009年7月24日

訪談者:不能肯定,一千人讀老子,會讀出一千個老子。但一百人解老子,一定解出一百個老子。更遠的不說,今人多有解老子者,確是一人一老子。有高明的老子,有陳鼓應的老子,有尹振環的老子,有李零的老子,當然還有止庵的老子,劉笑敢的老子,王蒙的老子,等等。對了,還有一個別緻的楊鵬老子。今天我們將看到老子的另一解版本,精彩之極。

老子約5000言,多稱《道德經》。一般認為它是對統治者的「進言」或「訓誡」。古希臘、羅馬都有這個傳統,色諾芬有《居魯士的教育》,和《西耶羅或僭政》。於此一點,古典作家不分中外,心心相印。仔細讀孔子的《論語》,包括孟子的著述,無一不是對著統治者在說話。古典作家說話的另一共同點,便是教育君主的同時,開出理想國的政治方案。柏拉圖的著作乾脆就叫《理想國》。現在看來,我們不能把它們都當作烏托邦式的異想天開。

李聃有他的理想國,但不是被通常理解的「小國寡民」,否則也不會有他的「治大邦若烹小鮮」之說。但李聃的理想國,跟許多先賢的不一樣,它確實在歷史上,有被實踐的機會,不止一次。像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誰見過地上孔、孟的理想國?或柏拉圖的理想國?老子不一般。這或許是老子及其《道德經》比中國其他先賢的言說,被中外更多關注的原因。

西方思想原點,政治方案有替統治者說話的(柏拉圖),但也有替老百姓說話的(耶穌)。西方後來的歷史,沿著這兩條脈絡發展,校正。相比較,中國像是只有替統治者說話的方案。但統治者卻誰的賬也不買,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利益。中國歷史的弔詭,不止古典時期,近現代亦如是也。老子方案,似乎就是這一切弔詭的原點之一。它更像是陷阱。

李聃聰明,歷史上一部分統治者也比較聰明,多數是笨蛋、傻蛋、糊塗蛋,聽不懂老子說什麼。甚至以為老子方案是它們追求快活的陷阱。

老子及其《道德經》到底是什麼,我們今天請出賢人吳思,來談談他的版本的老子。

訪談者:在展開老子前,你能否就《道德經》的基本情況跟大家作個交代,像版本啊,老子解讀流行的幾條路線啊等,讓讀者進入你的問題前有個準備。

吳思:版本我略知一二,解讀路數所知有限,就別露怯了。

我們以前一直用的是所謂「今本」,有名的版本,比如說王弼注的《道德經》,還有河上公注的,唐朝傅弈注的。最古的是郭店楚簡,2000多字,大概是公元前300年以前的版本。馬王堆帛書有兩個版本:甲本,乙本。甲本、乙本之間大概差30來年,前者是公元前200年左右,後者大概是公元前170年左右。

訪談者:你為什麼在電腦上讀,而不是直接讀書?

吳思:我在電腦里對照著貼了兩個版本,一個帛書本,一個今本。在電腦上倒來倒去比較方便,好分類。《道德經》總共81章,按照那81章的順序讀,橫豎理不順內部的邏輯關係。有三五章的邏輯關係能夠說順就不錯了。還有好多重複,顛三倒四地說。後來我想,這不就是一個格言集嘛,格言匯總。既不遵守敘事邏輯,也不遵守論文的邏輯,論點論據什麼的。既然是格言集,我就可以根據內容給它重新分類。用電腦讀老子就是為了重新分類。

訪談者:你做分類的目的,是想徹底把老子格言化?

吳思:正好相反,我是想把格言集編輯成一篇文章,不同的章節說不同的事,說完就了,後邊不再重複。為此還拆開了原來有邏輯關係的篇章,有好多篇章原來也有邏輯關係,但也就是三四章,最多四五章。

訪談者:這種情況也不多。

吳思:既然不多,就重新排列一下吧。按照原來的排列方式,能把人讀暈了。我讀了五六遍都鬧不清楚老子到底說了些什麼。

訪談者:我也有這個感覺。你讀來讀去,要想對老子思想做一個總結,幾大塊,主要談了什麼東西,非常難。就像你說的,因為它隔一段就重複一次。你這個分類讀法,是很好的思路。按照什麼標準分類呢?

吳思:我在琢磨歷史的時候,發現兩件事有一個關係:統治者的利益,和他們給予老百姓的自由,兩者之間有一種正比關係。比如讓老百姓自主經營,自由貿易,給他們比較多的自由,同時,統治者限制自己,減少作為,比如鹽鐵壟斷,開放給民間去做,比如井田制,集體勞動,改成分田單幹。這樣幹起來後,老百姓富了,統治者日子也好過了,省心了,稅收也增加了。我就想用一條曲線把這個關係表現出來。我給你畫出來看看:(圖一)

這叫拉弗曲線,一個美國經濟學家給美國總統講稅率和稅收總額的關係,在講這個關係的時候,他就在餐巾紙上給總統畫了這麼一個東西。這個是稅收的總額(縱坐標),這個是稅率(橫坐標)。稅率提高,稅收總額也提高,10%的稅,比如說10個億,20%的稅,收到20個億,25%的稅,還能收25億嗎?收23個億,35%的稅呢?又變成收20億了。70%的呢?就變成10億多一點,100%的稅呢,就沒有稅了。沒人種地了,因為幹了都讓你拿走了。

統治者收稅,或者土匪搶東西,都跟這道理一樣,搶劫率超過一個點,搶劫率繼續提高,你搶來的東西反而會少。

訪談者:竭澤而漁,最後是一無所得。

吳思:對。這是一條線。

我受這條線的啟發,就想到另外一個東西,我給這條線當時起的名字就叫「老子曲線」,這根線描述「法酬」與自由的關係,法酬就是法規帶來的收益,搞壟斷就有壟斷利潤,立法徵稅,調整稅率,這類法規也有相應的收益。(圖二)

訪談者:但是法規收益比稅率要複雜。

吳思:制度不一定是直接拿東西,比如搞人民公社,搞統購統銷,關閉自由市場。干這些事的時候,統治者的制度收益就是法酬。反過來,不限制、法規放開的那部分,就是自由。

老子曲線的意思是:如果民眾的自由增加——大包干,農民愛種什麼種什麼,自由種植,自由交易,放開限制,那麼,統治者的法酬也會增加。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糧食產量提高了,稅收就可以增加,不僅稅收增加,管製成本還會下降。

再往下走,官辦企業也放開了,承包了,抓大放小了,企業利潤就會增加,財政補貼就可以減少。當自由進一步增加的時候,比如外貿和金融領域放開了,整體經濟效率提高,統治者的法酬也進一步增加,兩者之間有正比關係,曲線往上走。

但是走到一個最高點,自由再增加,比如民眾有了知情權,監督權,選舉權,自由大到這個份上的時候,統治者的法酬反而開始下降。它靠法規吃到嘴裡的剩餘逐步消失了。法酬是什麼呢?全部稅收,減去公共開支,其剩餘部分就是法酬。

訪談者:你這個法酬,就是統治者的利潤?

吳思:暴力的利潤。

如果沒有暴力,自由契約,老百姓跟官府做交易,民眾交稅,換官府的公共服務,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自然沒有剩餘。自由如果到了100分,連政治自由都給老百姓了,那麼法酬為零。統治者要是不老實,貪污受賄,吃剩餘,民眾可以把他選下去。

訪談者:這時的「法酬」等於徹底的公共開支。

吳思:公共開支是沒有剩餘的。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老子曲線什麼意思呢?前半段,統治者跟民眾的關係,有共同的利益,雙方是一致的。到了最高點,就開始分道揚鑣。

訪談者:這邊是增加自由,那邊是增加法酬。

吳思:對,這是一致的。但是越過最高點之後,老百姓還想繼續增加自由,特別是政治自由,統治者的法酬將要下降,這時候老子說什麼呢?愚民政策就出來了。老子整個關於愚民政策說了幾句話。

訪談者:也不多。

吳思:不多。跟老百姓有直接衝突的話只有三四段。第三章說:「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是第一段。讓民眾保持在無知和無欲的狀態。老子不肯跟隨民眾往下走了,開始抑制民眾了。

再往下說,第十二章:「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不讓人家視五色,聽五音,嘗五味。控制民眾的慾望。他還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直截了當要愚民。「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總之,剝奪民眾的知情權,剝奪他們的認識權,抑制他們的慾望,降低他們的期望值,讓他們覺得世間就是這樣的,不敢做,不敢想,不再追求更多的自由。到此,老子與民眾分道揚鑣。

想到這條曲線之後,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