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這本中譯本《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瑞典文直譯篇名叫作《尼爾斯豪格爾森周遊瑞典的奇妙旅行》,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1858—1940),她經過跋山涉水在瑞典全國各地考察後寫成這部充滿奇趣的名著。該書分上、下兩冊,於1906和1907年出版。自該書第一次出版到1940年拉格洛夫去世,它總共發行了三百五十萬冊。此後,每隔幾年又再版一次,是瑞典文學作品中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作品。此書迄今已被譯成五十餘種文字,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作品。這部作品,在瑞典最近幾代人中,上至國王、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每一個人從小都閱讀過這本書,在這個故事的潛移默化之下長大。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寫的是一個名叫尼爾斯的十四歲農村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在瑞典南部,父母都是善良、勤勞卻又十分貧困的農民。尼爾斯不愛讀書學習,調皮搗蛋,好捉弄小動物。一個初春,他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裡因為捉弄一個小精靈而被精靈用妖法變成一個拇指般大的小人兒。正在此時,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家中一隻雄鵝也想展翅跟隨大雁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雄鵝飛走,緊緊抱住鵝的脖子,不料卻被雄鵝帶上高空。從此他騎在鵝背上,跟隨著大雁走南闖北,周遊瑞典各地,從南方一直飛到最北部的拉普蘭省,歷時八個月才返回家鄉。他騎在鵝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國的奇峰異川、旖旎風光,學習了祖國的地理歷史,聽了許多故事傳說,也飽嘗了不少風險和苦難。在漫遊中,他從旅伴和其他動物身上學到了不少優點,逐漸改正了自己淘氣調皮的缺點,培養了助人為樂的優秀品德。當他重返家鄉時,不僅重新變成了一個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個溫柔、善良、樂於助人且又勤勞的好孩子。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啟發少年兒童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旺盛的求知慾,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個故事能讓少年兒童的心靈變得更純潔、更善良。同時,小讀者從尼爾斯的漫遊中也飽覽了瑞典的錦繡河山,學習了瑞典的地理歷史知識和文化傳統,也了解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各種動物和植物。這部作品使拉格洛夫在瑞典享有崇高的威望,在瑞典出版的紙幣中就有她的頭像——正面是她的頭像,反面是她的代表作《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書影。不僅如此,這部作品成了一部世界名著,使她贏得了與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聲譽,使她成為一個具有世界聲譽的瑞典作家。她於1909年因該書成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女作家,1914年成為瑞典學院第一位女院士。挪威、芬蘭、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家還把本國最高的勳章授予她。

拉格洛夫的創作把幻想同真實交織在一起,把現實幻想化而又不完全離開現實,把自然浪漫化而又不完全脫離自然,她的這一特點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尤為突出。在這部作品中,她別具匠心的構思和高超的寫作技巧,使得世上的萬物都有了思想和感情。她在書中大量採用擬人的寫法,把人類世界發生的事情搬到動植物世界中去,使整部作品有了動感,有了情節,人和擬人化的動植物活躍行動於其間並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滿情趣,使作品極為生動浪漫。此外,她在書中還運用了形象而生動的比喻,穿插了大量童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有的是為了向讀者敘述歷史事實,有的是為了講述地形地貌,有的是為了介紹動植物的生活和生長規律,有的則是為了讚揚扶助弱者的優良品德,歌頌善良戰勝邪惡,純真的愛戰勝自私、冷酷和殘暴。前呼後應的情節同獨立成章的故事相結合是這部作品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全書以尼爾斯從人變成拇指大的小人兒,又從小人兒重新變成人為主線的故事中間穿插了許多獨立成篇的故事、童話和傳說,使得各章既自成一體,又互相連貫。拉格洛夫十分擅長採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

為了使少年兒童能夠看得懂、記得住,真正掌握知識,她基本上是用平鋪直敘和素筆白描的寫法,文字也很樸素,對景物除了必要的幾句交代和敘述之外,一般不做重筆濃彩、長篇大論的描寫。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