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第一章 作家生平

1882年1月25日,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門22號,一個纖弱的女嬰呱呱墜地,取名為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後來這個女孩長大成人,在結婚之后冠以夫姓,她就是蜚聲世界文壇的意識流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不僅是一個重要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個嶄新的文學時代的開拓者。在她生活的年代裡,西方的文學觀念發生了急劇的變化。20世紀上半葉西方文學的主要傾向,是尋找一種現代的藝術,這種藝術從一個更新的視角來反映現實,對人性的本質提出更深刻的認識,對人的心靈具有前所未有的洞察力。這是一種竭力擺脫物質世界的壓抑,力圖反映意識的複雜過程的藝術。人們把這種藝術稱為「現代主義」藝術。伍爾夫正是這種「現代主義」藝術的開創者之一。然而,「弗吉尼亞·伍爾夫並非單槍匹馬、孤軍奮戰的人物。她當時所說的一切,至少是它否定性、批判性的一面,會得到十多位嚴肅的小說家和批評家的呼應。」 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艾略特 、葉芝等嚴肅的作家,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正是通過他們的不懈奮鬥,終於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

文學觀念和藝術思潮的變化植根於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變遷。弗吉尼亞·伍爾夫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動蕩不安的時代。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當時大英帝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已逐漸完成,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傳統的家庭和階級結構正在崩潰,整個社會面臨著一場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不僅國內各種矛盾激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空前激化,終於導致了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空前的浩劫,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戰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消滅了千百萬人的軀體,而且戕害了億萬人的心靈。理性、正義、道德、宗教、國家、家庭、自由、平等、博愛,這些資產階級的傳統觀念被大炮和炸彈轟得四分五裂。人們突然喪失了他們所有的精神支柱。

大戰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1918至1923年各國工人運動的高潮,1929至1933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英國當然也不例外。1919年,英國的工業產值比1913年降低了10%,出口額減少了30%。惡性的通貨膨脹使物價飛漲。1920年,英國的物價上漲到1914年的225%。經濟狀況的惡化,引起了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急劇的社會變化。壟斷資本家於1916年成立了英國工業聯合會,加強了對於國家機器的控制和對於勞動人民的剝削。被壓迫者自然不甘示弱,1918年,英國參加罷工者達一百一十一萬六千人。人民在鬥爭中也贏得了一些最起碼的基本權利:婦女獲得了選舉權;議院通過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法案……

急劇的變化並不局限於經濟、政治方面。在思想、文化領域中,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傳統的信念動搖了,被一種懷疑的態度所代替。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傳統的宗教倫理觀念被推翻了。對於各種古老的命題,提出了新的答案。但是,這種答案是在一種忐忑不安、猶豫不決的情緒之中提出來的,缺乏維多利亞時期那種肯定無疑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人們已經不能接受維多利亞時期那種家庭生活的傳統模式。在維多利亞時期,婦女的理想是當個賢妻良母。她們只要學會一點繪畫、跳舞之類的高雅藝術和烹飪、育嬰等治家的本領。她們在經濟生活上依賴於丈夫,是丈夫俯首帖耳的奴僕和家庭中的點綴品。現在她們卻要走出家庭,在工廠、學校或辦公室中找到一席之地,不僅要有獨立的經濟生活,而且要有獨立的精神生活。她們受過教育,思想解放,能言善辯,自由地和異性交往,甚至還參加選舉活動。在維多利亞時期,男子往往遵循長輩的旨意,到軍隊、教堂或商業機構中去效勞。但是,從第一次大戰中退伍歸來的青年,再也不相信愛國主義的神話和自由平等的謊言,他們滿腔忿恨地指責那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無非是一場卑鄙的騙局。這一代青年男女懷疑上帝是否存在、宗教是否必要。他們公開討論並且體驗婚前的兩性關係。人工流產和生育控制也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他們不再敬畏王室的權威,自由地議論甚至指責政府的缺點。他們開始不斷地懷疑過去被人們所公認的各種社會生活準則,並且認為不確定性乃是一種真正的規範。

這種懷疑一切的態度和相對主義的觀念也侵入到學術領域,導致新的學說和思潮流派風起雲湧、此伏彼起、多元並存的局面。在心理學領域內,威廉·詹姆斯提出了意識流概念,弗洛伊德、榮格 和阿德勒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在哲學領域內,有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在物理學領域內,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人類學領域內,有詹姆斯·弗雷澤對於原始社會和圖騰文化的研究。雖然這些學說和理論未必能被一般群眾所理解,但是,它們對於西方現代社會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這些探索者的理論,在不同的程度上互相滲透、支持、印證,而這些學說本身,又激發了人們對於新的思想觀念的好奇和敏感。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麥克斯·普朗克對這種局面作了精當的描述: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不平常的世界中,不論我們觀察哪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任何領域內,我們都覺得是處在一個嚴重的危機中,這種嚴重的危機,在我們全部的私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上,都印上了許多紛擾和動搖的徵候。很久以前,在宗教和藝術領域內,現在則在科學園地內,難以找到一個不被人懷疑的基本原理,同時也難以找到一種無稽之談是人們所不相信的。

文學藝術顯然會受到這股懷疑傳統思潮的影響。弗吉尼亞·伍爾夫是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中堅人物之一,而現代主義這個術語,也就恰恰反映了現代時期——20世紀上半葉——的特徵。這個時期的特徵是變化多端和不確定性,現代主義文學亦然。為了反映這個時代迅速而劇烈的變化,作家們感到有必要改變他們的文學觀念和改造他們的表達方式。他們通過深入的考察,重新界定了詩歌、戲劇、小說的功能,創造出一些異乎尋常而不易理解的作品,例如:托·斯·艾略特的長詩《荒原》,葉芝的《舞蹈的戲劇》,詹姆斯·喬伊斯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現代主義文學在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上都是反傳統的,由於堅持要創造出嶄新的文學形式,所以寫出了沒有情節的戲劇和小說,沒有節奏和韻律的詩歌。

總之,這是一個大動蕩、大變化的時代,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一個傳統觀念破滅、基本信仰動搖的時代,一個文化思潮急劇變遷的時代。因此,弗吉尼亞·伍爾夫說:「我們顯然處於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是牢牢地固定在我們的立足之處;事物在我們的周圍變遷;我們自身也在變動。」 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可能不受到那種懷疑、變遷、騷亂的影響,特別是像弗吉尼亞這樣一位年輕人,因為她從小就在智力活躍、善於探索的人們中間生活。

弗吉尼亞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國家名人傳記大辭典》和《康希爾》雜誌的主編,在政治上他是一位自由主義者,在哲學上是不可知論者。他的精力異常充沛,他不僅是他的家庭生活的主宰,而且還是一位業餘登山運動員。

斯蒂芬爵士的原配夫人是小說大師薩克雷 的女兒哈里特·瑪麗安·薩克雷。瑪麗安的姊妹安尼·薩克雷 也是一位小說家。弗吉尼亞的教父詹姆斯·拉塞爾·洛厄爾是美國駐英大使,一位出身於文學世家的詩人 。斯蒂芬爵士性格開朗,交遊甚廣,經常在家中招待文藝界的名流,或者邀請他們到康沃爾郡的海濱別墅去避暑。每逢周末,他的家中總是高朋滿座、群賢畢集。托馬斯·哈代、約翰·羅斯金、喬治·梅瑞狄斯、亨利·詹姆斯、埃德蒙·戈斯等大文豪 ,都是他的座上佳賓。斯蒂芬的家成了當時偉大的思想、偉大的著作、偉大的人物薈萃之地。在這樣的文化氣氛中,弗吉尼亞自幼耳濡目染,得益匪淺。後來她能卓然成家,與家學淵源不無關係。

1875年,瑪麗安·薩克雷因病逝世,留下了一個女兒勞拉。這可憐的孩子遺傳了外祖母的精神病,最後被送進了瘋人院。1878年,斯蒂芬爵士與一位溫柔善良的寡婦結婚,她就是弗吉尼亞的生母裘麗亞·普林塞普·達克沃思。弗吉尼亞的小說《夜與日》中的希爾伯里夫婦和《到燈塔去》中的拉姆齊夫婦的原型,就是她的父親斯蒂芬爵士和母親裘麗亞。弗吉尼亞從父親方面繼承了敏銳的智力、寫作的才能和能言善辯、喜愛交遊的性格,從她母親身上繼承了秀美的姿容和善於幻想、感情豐富的特點。她的父母親自教她讀書。他們智力不凡、學識過人,但是缺乏優良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耐心和方法。但她可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