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代的戲曲

(一)元曲的分類

(甲)戲曲(乙)雜劇(丙)套數(丁)小令

(二)元曲的淵源

(甲)演作方面(一)覡巫歌舞(二)俳優戲扮(乙)歌詞方面(一)樂府(二)詩(三)詞

(三)元曲的作家

(甲)四大作家(一)關漢卿(二)白樸(三)馬致遠(四)鄭光祖

(乙)三期作家(一)蒙古時代(二)一統時代(三)至正時代

(四)元曲的結構

(甲)折數

(乙)樂調(一)大麴(二)唐宋調(三)諸宮調

(丙)聲韻

(五)元曲的腳色

(甲)雜劇(乙)院本(丙)北曲(丁)南曲

(六)元曲的思想

(甲)背景(一)政治環境(二)社會環境(乙)派別(一)和平派(二)激烈派

(七)元曲的藝術

(甲)意境(一)真摯(二)瀟洒(三)深刻(乙)修辭(一)不避駢律(二)不避俗語(三)善用形容字

(八)元曲與新文學

(甲)時代關係

(乙)工具關係

在中國三千餘年的文學史上,一代的文學,具有豐富的時代精神,自成段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原不止元代的戲曲;如楚漢的「騷」和「賦」,六代的「韻語」,以及唐詩,宋詞,都是歷代文學家所稱道所承認的。然而作家之盛,作品之多,最能發泄民眾的精神,描寫社會的狀況的,卻是沒有一時代的文學,能與元曲抗衡。因此我便以三個月的工夫,來對它作個系統的研究。

(一)元曲的分類

(甲)戲曲戲曲是元曲中最長的,有的十二折一本,有的三十二折一本,更有的四十餘折一本。如吳昌齡的《西遊記》,王實甫的《破窯記》、《西廂記》等,各有二本或四本可證。

(乙)雜劇雜劇之名始於宋,卻是元曲中最盛之一種,成了文學的中心。雜劇異於戲曲處,是每本只有四折,楔子有無亦不定(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大報冤》有五折,是個例外),每折中唱者只限一人。

(丙)套數套數是合一宮調中的諸曲為一套,歌時只用弦索,略似雜劇中的一折;但無道白,且都是自敘,不尚代言。以此別於整套戲曲,或稱散套。

(丁)小令小令是很短很可愛的一種小調;略似宋詞的一闋,至多不過五十八字,以此別於中調長調。

元曲除了以上的四種外,還有院本,是金代院本之遺留。

《暖姝由筆》謂:「有白有唱者名『雜劇』,用弦索者名『套數』,扮演戲文,跳而不唱者名『院本』。」沈德符《顧曲雜言》說:「院本者,本北宋徽宗時五花爨弄之遺,有散說,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泛;初與雜劇本一種,至元始分為兩,迨明則院本不傳久矣。」但據明周憲王《呂洞賓花月神仙會》雜劇的院本看來,則是有白有唱,同於雜劇,只是唱者不限一人而已。

(二)元曲的淵源

(甲)演作方面:

(一)巫覡歌舞演作是戲劇中的化妝表情,由來很古。

按戲曲始於歌舞,歌舞始於人情酣暢。古書上說葛天氏執牛尾以歌「八闋」。又《樂記》「……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後又有農家秋收,兵隊凱旋,都有家庭或朝廷的大饗,席間自然有歌舞慶祝。至周代以後,就有了巫覡歌舞。《楚語》說:「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如此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巫覡以歌舞為職,以樂明神。周禮既廢,巫風愈盛,楚越之間,祭祀鬼神,必有歌樂鼓舞,就開了戲劇之端。

(二)俳優戲扮俳優始於春秋,晉之優施,楚之優孟。

優,倡樂也,以樂人為職。其言微詞托意,調戲以動作行之。

漢代以後,俳優又兼以競技為事,如吐刀吞火走索等等,以娛朝廷。至北齊始合歌舞以演一事,但還不是完全的戲劇。唐代開始有歌舞戲,如《代關》、《踏搖娘》、《樊噲排闥》等,布置甚簡,而動作有節。此外伶人以隱語諷諫,滑稽百出的,是謂滑稽戲,至晚唐最盛。以上二種,各偏一面,不能兩兼。到了宋代,才有雜戲之名。每春秋聖節三大宴,各進雜劇隊舞;民間宴樂,也有時用以娛賓。至金有弦索調,更進為「連廂」,仿大樂而作。有唱有彈有白,扮演者從歌詞為舉止,猶是舞者不唱,唱者不舞。再進就成了真正的雜劇,就是舞者自司歌唱,不過留笙笛琵琶等以和其曲。

(乙)歌詞方面:

(一)樂府真正的戲劇,是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所以必須戲曲相表裡。至於曲詞之發達,追根溯湖,大約是始於樂府。我國的韻文始於「風」、「雅」、「頌」。《扶犁》、《擊壤》後有三百篇,盛飾情感,必合於樂,所以古詩即樂歌,咸能詠嘆。到了戰國,新聲競起,樂歌樂器不盡相合,於是詩有入樂不入樂之分。至漢有樂府,郊把之時以樂和唱,是樂府之初名,以後其用漸泛。

(二)詩晉以後,漸有五七言體,不盡可歌。西漢時代,有鼓吹相和清商雜調,六代沿之。至唐代詩又大盛,以絕句為曲,如「清平」、「涼州」等等,但猶不盡其變。李白,白居易之輩,又創了長短句如「憶秦娥」、「菩薩蠻」、「憶王孫」之類,開了詞的先聲。李調元《曲話》說:「古樂府只是曲中泛聲,後人怕失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

(三)詞詞古來稱為詩餘,為樂府之遺,多是可歌的。

而單詞雙疊,歌只一闋,於是有雜劇大麴出現。宋天子大宴,樂歌中有散序、靸排、偏擷,正擷、入破等,謂之「大偏」,為金元套數之始。大麴有採蓮、太清劍舞、漁父舞等七種,為元曲之始(見吳梅《戲曲史》)。王世貞說:「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中國,所用胡樂,嘈雜凄緊,詞不能按,乃為新聲以媚之,胡語時時采入。沈約四聲,遂闕其一。東南又變新體,號為南曲。大概北主勁雄,南主柔遠」(見《西廂記例語》)。

梁廷瓢《曲話》說:「樂府興而古樂廢,唐絕興而樂府廢,宋人歌詞興而唐絕廢,元人曲調興而宋詞又廢。詞詩空具聲音,元曲則描寫實事。作曲之始,不過只被之管弦,後且飾之優孟。元人院本,傳者寥寥,其實雜劇為多。」總以上數說,元曲是從樂府——詩——詞一線直下的,可無疑義。

(三)元曲的作家

元曲作家人才之盛,千古無兩。雜劇多至千種,——今存百十七種——作家姓名可考者,有百餘人。他們的作風,爭奇鬥勝,各有擅長。吳梅《戲曲史》有以下的話:「元劇之盛,首推大都:實甫繼解元之後,創為妍倩艷冶之詞。而關漢卿以雄渾易其赤幟,所作類皆奔放○漾跅弛以自喜。東籬則清俊開宗,《漢宮秋》一種,臧晉叔以為元曲之冠。論其風格,卓爾大家。三家鼎盛,矜式群英。白仁甫秋雨梧桐,實駕碧雲黃花之上。後起者如王仲文,楊顯之,高文秀,大名宮天挺,襄陵鄭光祖,平江姚守中,山東王廷秀,或以豪邁,艷冶,恬淡勝,皆不越三家範圍。至江州沈和作《瀟湘八景》、《歡喜冤家》,以南北詞合成,開後代傳奇之首,結金元散套之局。浙中如金仙山,范子安,流寓如喬夢符等,極一時之盛。」在此元代重要作家,都已標舉了。但古人著作多好嫁名於人,或不署名。元之作家,尚沿此習,故無名氏層見疊出。

又自樂人作詞,習於歌詠,倡優隸卒,無不優為,而貴族文學,被於民眾。庸夫弱女,有過於士大夫百倍者。元曲如趙明鏡作《啞觀音錯立身》、《武王伐紂》,張國賓作《合汗衫》、《薛仁貴》、《高祖還鄉》。紅字李二作《板背兒》、《病揚雄》,花李郎作《相府院釘一釘》,都是沒有正當職業的名家。——在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內,又分為四大作家三期作者等等。

為分清眉目起見,特參考其個人歷史和作品,列舉如下:

(甲)四大作家:

(一)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人。金末,以解元貢於鄉,後為太醫院尹。著作最富,有六十三種,今僅存《魯齋郎》等十一種。明寧獻王《正音譜》評其詞云:「瓊筵醉客」。

(二)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朐州人,後居真定。父華為樞密院判官。仁甫性最孝,幼育於元好問,生長見聞,學問博覽。而自幼失母,復亡國,乃鬱鬱不樂,屏絕榮利。至元一統後,徙家金陵,縱情詩酒。著有《天籟詞》二卷。所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十六種。《正音譜》評如「鵬摶九霄」。

(三)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任江浙行省務官。所作有《劉阮誤入桃源洞》等十四種。《正音譜》評為「朝陽鳴鳳」。

(四)鄭光祖字德輝,平原襄陵人。以儒補杭州路吏,秉性方直,不妄與人交。卒火葬西湖靈芝寺。所作有《醉思鄉王粲登樓》等十九種。《正音譜》評「九天珠玉」。

(乙)三期作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