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論國家的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國家的費用

君主的首要任務,在於保護國家的安全,使之不受敵國的侵略和蹂躪。而君主要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藉助于軍事力量。但是,在不同的社會狀態與發展階段下,所需要的軍事費用是非常不同的。

在最低級、野蠻的狩獵社會,人人既是狩獵者又是戰士,現在北美的土著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為了保衛自己的部落或者為了報仇而去戰鬥,就像在家中通過勞動維持生計一樣。在此情形下,君主和國家並不存在,部落無須為他的戰鬥或戰時生活承擔任何費用。

在比較進步的游牧民族社會,情況也大致相同。例如,在韃靼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中,人人既是游牧者又是戰士。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要麼生活在帳篷中,要麼生活在能夠遷徙的馬車中。隨著季節的變遷,或因為偶發的事件,整個部落或民族保持著不斷遷移的狀態。如果某地的牧草被他們所放養的牲畜吃完了,他們就會遷移到另外一個牧場,周而復始。在乾燥的季節,他們遷往河邊;在陰濕的季節,他們又遷回高地。由於他們的民族習慣了四處漂泊,所以一遇到戰爭,他們並不會不負責任地將老幼婦孺留在後方照看牲畜,而是讓所有人都變身為衝鋒的戰士。雖然戰爭和生活的目的不同,但無論是作為士兵還是牧民,他們的生活方式都不曾改變。在戰爭中,他們並肩作戰,所以人人都竭盡所能。正如我們經常聽說的那樣,韃靼的婦女也會參加戰爭。當他們獲得了勝利時,他們就可以擁有敵方民族的所有東西。但是,如果他們戰敗了,那麼他們整個民族都會滅亡,不止牲畜,就連婦女、兒童都將成為對方的戰利品。至於大多數沒有戰死沙場的戰士,他們為了活命只好臣服於征服者;剩下的一些人則會因為遭到驅逐而四處流亡。

對於韃靼人或阿拉伯人而言,日常的許多生活方式與習慣都是在為以後的戰鬥準備。他們平時所玩的遊戲,如賽跑、摔跤、練棍、擲槍、拉弓等,彷彿就是在進行戰鬥。他們的作戰狀態也與平日一樣,依靠自己放養的牲畜維持生存。這些民族雖然有酋長或君主,但酋長或君主卻從不曾負擔過他們平時訓練的費用。他們所期待或要求的唯一報酬,就是在戰爭期間大肆掠奪的機會。

由於狩獵不能夠提供穩定的生活資料來源,因此無法支持過多的人數,所以狩獵者的人數通常不超過兩三百人。與此不同,游牧者的隊伍有時能夠達到二三十萬人。一般來說,如果他們的遷徙過程沒有受到任何阻礙,他們就會在甲區域的牧草被吃光後,遷移到牧草充裕的乙區域。這樣,他們所能容納的人數也就一直在不斷地擴大。因此,對於文明國家而言,鄰近的狩獵民族不足為懼,而游牧民族的威脅則大得多。所以,印第安人在美洲的戰爭一點也不可怕,韃靼人在亞洲的無數次侵略才是最令人害怕的。修昔底德曾說,不管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都無法與團結起來的塞西亞人相對抗。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塞西亞(或稱韃靼)處於無邊的、沒有屏障的荒野之中。在出現征服者部落時,或者在一族酋長的統治下,人民一般都會團結在一起,並將亞洲各處蹂躪為荒漠。另外一個大的游牧民族,居住在阿拉伯大沙漠上,僅僅在穆罕默德及其接任者的統治下團結過一次。那次團結的原因,是宗教的狂熱,而不是征服。當然,那次團結所造成的結果還是如上文所述。試想,如果把美洲的狩獵民族換成是游牧民族,那麼鄰近的歐洲殖民地居民的生活就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安穩了。

在更進步的農業社會,由於沒有發達的製造業和對外貿易,每個人都是戰士,或者很容易就能夠成為戰士。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時,每天都要在露天的環境里受盡日晒雨淋。這種艱難的日常生活,正好鍛煉了他們忍受戰爭艱難的能力。實際上,與戰爭中遇到的困難一樣,農業工作中也會遇到類似的困難。以挖掘溝渠為例,農民的農業工作中需要不斷挖掘溝渠,而他們在戰場上也不斷挖掘戰壕、修築圍牆。在農業工作中鍛煉的能力,便於他們在戰場上發揮作用。與游牧民族的遊戲一樣,農民平日里的娛樂彷彿也是在進行戰鬥。但是,由於農民不如牧民那麼悠閑,所以不能夠經常進行這些遊戲。雖然大家都是戰士,但農民卻不如牧民那麼擅長戰鬥。當然,以他們的情形,君主或國家一般也不需要支付費用來訓練他們的戰爭能力。

與游牧業不同的是,農業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是固定的。所以,即使是最愚昧、最落後的農民,也都有一個固定的居住地。如果他們放棄這一住所,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在發生戰爭時,農民不能像狩獵民族、游牧民族那樣傾巢出動。一般來說,在農業社會,老幼婦孺都留在後方照看住所,而達到兵役年齡的男子則當全部奔赴戰場,小民族尤其如此。並且,一個國家中達到兵役年齡的男子,一般約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只要戰爭發生在播種期開始後、收穫期結束前,即使農民和主要勞動力全部離開住所參加戰爭,他們也不會遭受太大的損失。因為他們相信,在這期間,老人、婦女和兒童就可以把所有的農活做好。因此,一般來說,發生短期的戰爭,他們都不需要國家費用的支援,完全可以自力更生。也就是說,君主和國家既不需要花錢訓練他們,也不需要支付很多的費用維持他們作戰。在第二次波斯戰爭發生之前,古希臘各城邦的市民似乎就是以此種方式服兵役的。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之前,伯羅奔尼撒人也是以此種方式服兵役的。修昔底德曾描述說,伯羅奔尼撒人大約在夏季離開戰場,回家收穫莊稼。在諸王統治時期至共和國初期,羅馬人採取的也是這一方式。維伊之圍後,他們才開始通過向後方民眾征費的方式來維持前方作戰的費用。羅馬帝國沒落之後,歐洲各王國紛紛在其廢墟上建立。在這些王國的封建法律制定前後,很多封建領主及其屬民都是自己支付費用來侍奉國王的。與在家中一樣,他們在戰場上向來也是自力更生,從來不用從國王那裡獲得任何俸金或資金支援。

當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時,由於製造業的進步和戰爭技術的改良,戰士們也就不可能再自力更生了。以農民遠征為例,當遠徵發生在播種期開始後、收穫期結束前,他們的離去對收穫的影響不大。在這段時間裡,就算他們不勞動,大自然也會讓農物自行生長。然而,對於一般技術工人來說,戰爭的影響就截然不同了。以鐵匠、木匠、紡織工人為例,他們一旦離開工作的場所,就會斷絕其唯一的收入來源。因為,對他們的工作來說,大自然給不了任何幫助,他們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勞動。因此,如果他們因為為國家服兵役而無法在經濟上維持自己的生活的話,國家就應當支出費用供給他們的生活。如此看來,在一個國家裡,如果大部分居民都是技術工人和製造業者,導致大部分人都要去服兵役,那麼國家就得負擔他們服兵役期間的生活費用。

此外,戰爭的技術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深奧且精細的科學。戰爭,已不再是早期社會那種簡單、隨意的小對抗、小爭奪。並且,戰爭持續的時間也不確定,例如,經常連續發生戰事,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持續大半年。於是,至少在戰爭期間,國家很有必要維持服從徵募人民的生活。不管一個人原來的職業是什麼,長期自費服兵役肯定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於是,第二次波斯戰爭之後,雅典軍隊好像就採用了一種獨特的用兵制度。這種制度,是指士兵一部分由本國人民組成,另一部分由外國人組成,而二者全都由國家支付費用。自維伊之圍以來,留在前方的羅馬軍隊也會得到一定的薪酬。在之後的各封建政府時期,封建領主及其從屬基本上是通過支付金錢的方式來免除自己的兵役,而這筆金錢就可以用來維持那些必須去服兵役的人。

與未開化的野蠻社會相比,文明社會裡服兵役的人數佔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要小得多。在文明社會裡,軍隊的開支將由那些沒有參軍的勞動者負擔。對於勞動者來說,他們不僅要負擔軍隊的開支,還要維持自己的開支,並且根據自己的身份相應地負擔行政司法機關的開支。因此,士兵的數目就不能超過這些勞動者所能維持的限度。在古希臘,小的農業國家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可以稱為士兵,他們隨時都在服役征戰。然而在近代,各文明國家的士兵人數一般都不超過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否則就會給人民帶來過重的負擔,甚至危及國家經濟的發展。

只有當君主或國家為了作戰而練兵之後,供養軍隊才會成為一筆大的開支,而此前的開支似乎並不大。古希臘各共和國的軍事訓練,是自由市民的義務教育之一。各個城市似乎都建有公共廣場,而教師們則在政府官員的監督下對青年進行各種軍事訓練。這種簡單的設施開銷,基本上就是希臘各共和國訓練市民作戰所支付的全部費用。與古希臘的競技場類似,古羅馬也有類似的運動場。後來的封建諸國為了同一目的,也曾多次規定,市民必須操練弓箭並接受其他軍事訓練,但好像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後來,要麼因為官員們缺乏責任心,要麼因為其他一些事情,這些規定最後總是成為一紙空文。隨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