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風雲突變中站穩腳跟 天賜良機不容錯失

剛才我們說到了明朝後期的昏君屢出、宦官專權、黨爭嚴重這三大腐敗現象,我們可以看出,明朝後期的統治危機已無法挽救。就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刻,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了!轉眼之間,李自成、張獻忠的兩支農民起義軍就先後佔領了西安和成都,迅速建立了大順、大西這兩個與明朝對立的農民政權!

迫使大明王朝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政治上的統治黑暗引起的經濟上的三個方面的變化——而這,恰恰是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第一,土地兼并。

明朝中後期除政治腐敗外,經濟上土地兼并十分嚴重。

在封建社會,土地兼并嚴重是政治腐敗的必然結果和在經濟上的集中體現。明朝中後期土地兼并的加劇,又加深了政治腐敗和社會危機。

明朝中後期最突出、最嚴重的社會問題,莫過於土地兼并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危機。皇室、貴族和宦官大量侵佔民田。明代皇帝帶頭兼并土地,建立皇莊,使土地兼并之快之猛之多,均為歷史上所罕見。皇帝帶頭,宗室、貴戚也不甘落後,分別通過「欽賜」「請乞」(求皇帝賜田)、「投獻」(農民被迫獻出田產)、「占奪」和「價買」(利用權勢用低價購買)等手段攫取大量土地,闢為莊田。土地兼并使大批農民逃亡,成為乞食而活的流民,國家財政收入與載籍戶口也明顯減少。明朝統治者害怕流民「團聚為非」,經常派兵鎮壓,或強迫返籍,逼得流民走投無路,相繼揭竿而起。

第二,自然災害。屋漏偏逢連夜雨。也真是不巧,明朝末年又趕上天災不斷,水旱災害頻繁,人民無以聊生。陝北地瘠民貧,饑民以草根樹皮充饑,吃盡後又挖「觀音土」填腹,苟延數日,最後腹墜而死。人民已被逼到了死亡的邊緣,不造反別無出路。

第三,加派三餉。明末,田賦、徭役以及各種加派之多,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於統治階級的揮霍和軍費開支的劇增,使財政危機日甚一日。最終導致了聲勢浩大的農民大起義。與此同時,在中國東北地區存在的大清王朝及其前身後金政權也在時刻威脅著明朝。在此情況下,明政府為維持苟延殘喘的局面,加派相踵,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三餉」(「練餉」「剿餉」和「遼餉」合稱「三餉」)的加派,三餉總額有時竟達一千六百七十多萬兩,超過正常田賦的一倍以上。在加派之中,各級官吏也借加派之名,多加派額,致使「私派多於正賦,民不堪命,怨聲四起」,農民紛紛破產,十室而九空,被逼上了絕路。

明朝為了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和後金政權的威脅而加派「三餉」。加派「三餉」則激起了人民群眾更大的反抗,也客觀上更加增強了大清王朝的力量。對於明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惡性循環。

天啟七年(1627年),陝北災荒嚴重,陝北澄城縣知縣張斗耀不顧人民死活,催收甚急,人民被迫起義。王二率饑民衝進縣衙,殺死知縣,各地人民紛紛響應。

王二起義後,陝北各地農民紛紛響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先後舉起義旗。其中,「闖王」高迎祥的義軍是較強的一支。

高迎祥,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延安安塞縣人。1628年在安塞聚眾起義。1631年陝晉各路義軍結成36營,高迎祥為領袖之一,稱闖王。李自成投其部下,張獻忠等也東渡會師。1635年陰曆五月,各路義軍相繼入陝會師,合兵20萬,由闖王統一調度。1636年陰曆七月,揮師直取西安,軍至黑水峪,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伏擊,高迎祥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義。

李自成,陝西省米脂縣李繼遷寨(今屬橫山)人。說起李自成的家鄉李繼遷寨,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們要據此考證一下李自成的民族所屬。

有的人說了,難道李自成不是漢族人嗎?據我考證,李自成還真的不是漢族人!

李繼遷寨的得名,是因為宋朝時候的一個名字叫作李繼遷的人。大家想一想,您聽說過李繼遷這個人嗎?

說起李繼遷,我們還要提到中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羌族人的一支——党項。党項人是羌族人的一支,原來居住在今天的青海東南和四川西部一帶。唐朝的時候,把党項人遷居到今天的陝西北部一帶。他們分成三個部落:居住在今天甘肅慶陽一帶的為東山部;居住在今天陝西靖邊一帶的為平夏部;居住在今天陝西橫山一帶的為南山部。唐朝末年,党項羌族南山部的首領拓拔思恭因為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名叫李思恭。

北宋建立以後,李思恭的後代李彝殷死後被北宋政府封贈為夏王。宋太宗時期,李彝殷的兒子李繼遷起兵反宋,北方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契丹(也叫遼)於990年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後來,當地的党項羌族人民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李繼遷,把李繼遷出生的地點改名為李繼遷寨。

1038年,李繼遷的孫子元昊稱帝,正式建立起與北宋、遼並立的西夏政權。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政權。

西夏政權滅亡後,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党項羌族人民逐漸與當地的漢族人民融合在一起,被稱為「漢人」。他們繼續以「李」為姓!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出生於陝西米脂雙泉里李繼遷寨(今屬橫山)的李自成的祖先應該是党項羌族人——李自成應該是党項羌族人的後代!

李自成,出生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20歲那年,無依無靠的他應募到銀川驛站當一名驛卒。不久,因無力償還豪紳文舉人的債,被戴上枷鎖嚴刑拷打。在窮夥伴的幫助下,他殺死文舉人,又與侄兒李過逃往甘肅當邊兵。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兵大舉南下,京師吃緊。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調四方軍隊赴北京增援。李自成所在部隊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經金縣(今甘肅榆中),兵士們要求發餉,參將王國卻剋扣不發,於是發生了兵變,憤怒的兵士們殺死了參將,準備逃跑。

李自成平時為人敦厚樸實,辦事又幹練,且有謀略,深受兵士們的尊重。於是他說服大家,投奔了「闖王」高迎祥。由於李自成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臂力過人,善於騎射,再加上意志堅強、機智勇敢、處事果斷,又有謀略,因此得到闖王高迎祥的信任,成了一名勇將,號稱「闖將」。

李自成終於參加了明末農民起義軍!很快,李自成就建立了與大明王朝對峙的大順政權!

說起李自成,我們還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與他齊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膚施(今陝西定邊東)人,出身貧苦家庭,與李自成同歲,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他因被人陷害,犯了「法」當斬,「主將陳洪範奇其狀貌,為請於總兵官王威釋之」,最後以「鞭一百免」。革役後他逃回老家。

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眾起義,自號「八大王」。因張獻忠幼時讀過一點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後來逐漸成為明朝末年和李自成齊名的傑出農民起義領袖。

高迎祥犧牲以後,高迎祥的這支部隊落到了新的闖王李自成的手裡。此時,李自成再度與明王朝的軍隊真刀真槍地正面作戰。這個時候,李自成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真刀真槍的陣地戰。人家明朝的軍隊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你的軍隊是什麼?烏合之眾!結果呢?轉眼之間,幾十萬人經歷了連續幾次戰役,那幾十萬人死的死,逃的逃,都不跟李自成了,李自成的軍隊最後打剩不到1000人,就跑到了陝西省最東邊的商洛山區,躲了起來。

就在大明王朝的軍隊正在追殺1000人不到的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的救命恩人出場了。

李自成的救命恩人是誰呢?愛新覺羅·多爾袞。

1638年冬天,愛新覺羅·多爾袞率領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再度殺奔山海關而來,北京危機。當時的崇禎皇帝就命令,所有軍隊別打農民軍了,咱們趕緊回到山海關這兒防備清軍吧。這樣就發生了東北戰場上最著名的松錦之戰。

結果,松錦之戰一下打了好幾年,在松錦之戰的過程中,那明朝它得需要多少軍餉啊?大明王朝被迫只能在原來已經加派三餉的基礎之上,把征三餉的錢的數量再度翻番。結果一下又正好趕上當時的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那陣兒叫直隸,這幾個地區連年的旱災和蝗災,又要加稅。

這個時候,李自成率領他不到1000人的部隊,就從商洛山區殺出來了,直奔河南而去。我們說到了河南,李自成登高一呼,只用了一個詞,「均田免糧」,那老百姓非常歡迎。李自成這一提出「均田免糧」不要緊,河南轉眼幾十萬人就加入了李自成的部隊,來的時候1000人,不過兩個月,幾十萬人參加了李自成的部隊。當時河南地區就流行這樣的話,「殺牛羊,備酒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