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註定的大結局 敗在了嘉慶手裡

從前面幾章我們可以看出,和珅被殺的原因,一是貪財,二是激起了眾怒。當然,貪財只是個引子,激起了眾怒才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其實,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就有很多人彈劾和珅的貪婪,也有許多人企圖彈劾和珅的貪婪。如果他們的彈劾成功的話,和珅頂多也就落一個像紀曉嵐一樣流放在外的下場,不至於最終被殺。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將所有這些對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辦法簡直是太多了。

對於能力、地位、功績都比他強的對手,和珅會不斷地在皇帝面前誇讚他們,並且保舉他們在京師以外的地方承擔一些艱巨的任務,讓他們沒有精力與他對抗。

就說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幾十歲,是滿洲人中少有的幾個進士之一,可見其學問之淵博;又曾跟隨乾隆皇帝南征北戰,立過汗馬功勞,曾任工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工業部部長)之職。他很不滿意和珅的貪婪,一心想把和珅彈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卻經常在皇帝面前說阿桂的好話。在阿桂平定了甘肅的少數民族起義後,立刻被和珅保舉在甘肅查清「捐監」案;接著又被調往黃河,治理黃河決口,賑災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趕赴浙江查處陳輝祖貪污案。

從此,阿桂幾乎整年不辭勞苦地在各地奔波,雖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禍害,想為國為民除害,卻終不能如願。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對家人說:「我年八十,可死;位將相,恩遇無比,可死;子孫皆佐部務,無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實欲待皇上親政,犬馬之意得一上達。」

對於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對手,和珅採取的對策是搶在對手前面發動進攻,如前面我們談到的幾個御史對於他的彈劾。我們可以看到,和珅這著兒棋真是太損了。他真是一點兒後路都不給人家留啊!真是「豺狼當道」,陷忠良於不義啊!這就激起眾怒了。激起眾怒應該是和珅被殺的第二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上述和珅的所作所為,使所有反對他的人都認識到了他的厲害;同時,他們也認識到,只能團結在未來皇帝的周圍,等待將來處置和珅。可誰是未來的皇帝呀,大臣們誰也不知道,他們就只能瞎猜了。結果,乾隆皇帝的二十幾個兒子周圍就都有了反對和珅的人。問題在於,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話還要從清朝立太子的規矩說起。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臨死之前都沒有公開確定並宣布皇位繼承人,而是由旗主、諸王、大臣來議立新君,由此引發了爭奪皇位的鬥爭,皇權的穩固受到了威脅。清入關以後,受到中原漢人冊立儲君(尤其是「皇位嫡長制」)的影響和啟發,同時也是為了強化皇權、削弱旗權,由康熙皇帝始設太子。然而,康熙皇帝的這位太子卻成了清代歷史上的唯一一位、也是最後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並且,這位皇太子還沒有當成皇帝。

康熙皇帝立太子時發生了什麼呢?

我們知道,康熙皇帝是立了一個太子的,並且他只立過一個太子——胤礽。但是,最終做了皇帝的卻不是胤礽,而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日後的雍正皇帝。「九子奪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為了一個皇位而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奪位鬥爭。乾隆皇帝當然不想自己的兒子步前人之後塵,有清朝康熙皇帝立太子時的紛爭為前車之鑒,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聲明不立皇位繼承人。

這樣一來,所有的大臣——和珅也包括在內——誰也不知道乾隆皇帝的二十幾個兒子中間,哪位是未來的皇帝。

和珅的一生,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為什麼這麼說呢?和珅呀,他也就從來沒把諸位皇子放在心上。他在想啊,將來愛誰誰,我先管好現在、先拍好乾隆再說吧。將來的事,將來再說吧。也就是說,在和珅的心中,有的只是乾隆皇帝和和珅自己。他的心中,哪裡會有諸位皇子的位置呀。

這就鑄成大錯了。因為,轉眼就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終於到了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了。

因為乾隆皇帝上台時曾許諾不能超過其祖上康熙皇帝的60年的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慣例要頒發下一年的《時憲書》——就是我們現在的年曆呀——這《時憲書》上面必須有新皇帝的年號。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諭示天下」,確定新皇帝為皇十五子顒琰,其年號是嘉慶。第二年,也就是嘉慶元年,乾隆帝御太和殿,舉行內禪大禮,授璽。顒琰(即嘉慶皇帝)即皇帝位,尊弘曆為太上皇帝,訓政。由禮部鴻臚寺官詣天安門城樓上,恭宣嘉慶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宣示天下。

此時的和珅可就著急了,他再想回頭拍嘉慶皇帝的馬屁,您說,這還來得及嗎?

您看,和珅可怎麼辦呢。乾隆皇帝,是太上皇;嘉慶皇帝,是皇帝。跟著太上皇乾隆轉,就會得罪嘉慶皇帝;跟著嘉慶皇帝轉,就會得罪太上皇乾隆。這兩個人,誰是好惹的呀!

貌似精明的和珅馬上很自然地轉變風向,他想在乾隆皇帝與嘉慶皇帝兩人之間找一個最佳結合點,既能討好乾隆,又能得到嘉慶的寵愛。在公開場合,他討好乾隆太上皇——畢竟現在還是太上皇說了算呀;暗地裡呢,給嘉慶皇帝送禮——畢竟將來還是嘉慶皇帝說了算呀。

和珅是怎麼討好乾隆的我們就不用說了,這對於和珅來講是小菜一碟。可是他是怎麼對付嘉慶的呢?

嘉慶皇帝生於1760年,和珅生於1750年,他們兩個差了10歲,和珅比嘉慶皇帝大10歲。嘉慶皇帝即位時是35歲,已是而立之年,和珅為了對付他可是費盡了心機。當然,嘉慶皇帝為了對付和珅,也是費盡了心思。雙方真可謂鬥智斗勇,進行了幾個回合的較量。

從和珅一方面來說,較量進行了三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和珅選擇了「軟」——送玉如意給嘉慶皇帝,對嘉慶皇帝進行了試探。

嘉慶皇帝當然知道自己的尷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廢立還不是父王的一句話?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皇帝這個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應付。如果過早地得罪了和珅這個父皇身邊的寵臣的話,自己的皇位也許隨時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愉快地接受了和珅送給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強調朝廷離不開「兩朝重臣」和珅。這個回合,雙方是未分勝負。

但是,嘉慶皇帝的心裡真正是怎麼想的呢?嘉慶皇帝對於和珅簡直是恨之入骨了。這恨裡面,既包含了因身邊大臣對於嘉慶皇帝的經常教誨而激發的對於和珅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於和珅對於自己的極端不尊重、大耍兩面派手腕的恨。

從這兩方面來說,其實,不管是誰當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殺的命運。因為,每個皇子身邊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對於諸位皇子們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個皇子。因此,不管他們誰當上皇帝,都會殺掉和珅的。

第二個回合,和珅選擇了「軟中硬」。具體的做法如下:

首先,和珅派吳省蘭為嘉慶皇帝的侍讀,以為嘉慶皇帝整理詩文稿件之名,行監視之實。

其次,最大限度地孤立嘉慶皇帝,讓嘉慶皇帝孤掌難鳴。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慶的羽翼和心腹,控制並摒除一切接近嘉慶皇帝的人;同時,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幹,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個權力網路。

這個回合,和珅一方是小勝。

第三個回合,和珅選擇了「硬」。

此時的嘉慶皇帝還沒意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會被和珅冠上莫須有的罪名,還居然敢去軍機處察看奏摺。結果呢?身為軍機大臣的福長安(和珅手下的第二號人物)急忙飛報和珅,和珅又向乾隆太上皇啟奏。嘉慶皇帝因此不但受到乾隆太上皇指責,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詔,須奏朕知曉,不得擅專」。

雖然受了一次訓斥,可嘉慶皇帝還沒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見軍隊毫無戰鬥力,就又下了一道諭旨,要冬季舉行大閱兵典禮。和珅又啟奏乾隆太上皇,乾隆太上皇降旨:「今川東、川北教匪雖將次剿滅完竣,但健銳營、火器營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閱兵暫行停止。」

就這樣,嘉慶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會把對於和珅的不滿記在心裡一次。但是,嘉慶皇帝知道自己現在撼不動和珅這棵大樹,因為和珅太善於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慶皇帝就慢慢地等待時機。

而和珅呢,他每戰勝一次嘉慶皇帝,就會高興上很多天。他高興地想,我還是很有辦法的,連嘉慶皇帝都拿我沒轍。

這個回合,和珅一方是大獲全勝。

可惜,他低估了嘉慶皇帝,而這恰恰是致命的一次低估。因為,嘉慶皇帝與和珅的較量,才剛剛開始。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嘉慶皇帝與和珅的較量,又經歷了如下四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嘉慶皇帝選擇了欲擒故縱的戰術。嘉慶皇帝繼位後,乾隆太上皇還健在。他面對一個老謀深算並深受乾隆太上皇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