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熟的政治家 讓對手不戰而退

當中國方面接到英國人的信時,也幾乎是在喬治·馬嘎爾尼使團出發的時候。喬治·馬嘎爾尼來中國的那年,乾隆皇帝已經80歲了——中國的官員都認為英國人是給乾隆皇帝賀壽來了。1793年6月19日,在出發9個月之後,英國人終於來到了中國的海面。他們在澳門停泊數日後北上,並於1793年8月5日(乾隆五十九年六月廿三日),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在天津大沽口登陸。

但讓英國人不快的是,剛一上岸,他們的隊伍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地插上幾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無論在旗上還是禮品清單上,中國官員都把「禮物」改成「貢物」。在天朝,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都叫作「貢」。喬治·馬嘎爾尼並不認為自己是臨時的貢使,他是作為英國首任常駐大使派往中國的。但中國人從一開始就不接受這種區分,和對其他國家的使團一樣,他們對英國人採用的是同樣的措辭和禮儀。

在天津大沽口登陸後,喬治·馬嘎爾尼一行七百餘人受到了清政府的熱情接待。可在接待的過程中,大清王朝的欽差大臣徵瑞和直隸總督梁肯堂對英國人的行為十分震驚。要知道,這精美的晚宴不是總督而是皇上恩賜的,這些英國人不問問就吃,胃口極好。中國人本以為他們也會像中國人那樣在菜上來時跪倒在地。欽差大臣徵瑞和直隸總督梁肯堂隨後在給熱河的奏摺中悄悄地提了一筆:貢使向上免冠叩首。這後兩字「叩首」是表示磕頭的固定說法。但不拜倒怎麼「叩首」呢?這兩名大文豪把西方式的脫帽和中國式的頭搗地兩種不同概念糅合成一種含混不清的表達方式,從而創造出一個表示虔誠的隱喻來說明馬嘎爾尼是恭恭敬敬的。

身為理藩尚書、全權負責接待事務的和珅,敏銳地感覺到了奏摺中關於「叩首」中存在的問題,立即提筆寫信給欽差大臣和直隸總督,要求進一步說明情況。他在信中寫:向聞西洋人國俗不知叩首之禮。而該督等折內聲敘未能明晰,遂指為叩首,亦未可定。和珅還進一步說明,如果馬嘎爾尼真先磕了頭,事情也就完了;假如他只是低頭,那就應該告訴他,他應該遵守一切朝貢者甚至藩屬國國王覲見皇帝時都應遵守的禮儀。和珅要求馬嘎爾尼及其所有隨從在將來面見乾隆皇帝的時候要按照中方的禮儀行跪拜大禮。

1793年8月9日,喬治·馬嘎爾尼一行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中國禮部官員在禮儀上發生爭執。喬治·馬嘎爾尼依然認為,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國前來的「欽使」,不同意行這麼重的禮節。中國政府中的多位官員同英使交涉都無功而返,就連和珅親自出面說服教育也是無濟於事。乾隆皇帝震怒異常,立即發布聖旨。聖旨中說道:

此次英吉利國使臣到京,原欲照乾隆十八年之例,令其瞻仰景勝,觀看伎劇。並因其航海來朝,道路較遠,欲比上次更加恩視。今該使臣到熱河後,遷延裝病觀望,許多不知禮節。昨令軍機大臣傳見來使,該正使託病不到,止令副使前來,並呈出一紙,語涉無知。當經和珅面加駁斥,詞嚴義正,深得大臣之體。現令演習儀節,尚在託病遷延。似此妄自驕矜,朕意深為不愜。已令減其供給,所有格外賞賜,此間不復頒給;京中伎劇,亦不預備,俟照例筵宴,萬壽節過後,即令該使臣等回京。伊等到京後……王大人應照行在軍機大臣傳見之禮,按次正坐。使臣進見時,亦不必起立,止須預備几凳,令其旁坐。所有該國貢物業經裝好安設,自可毋庸移動。其發去應賞該國王物件即於是日陳設午門外。令其下人並差人送至伊等寓所。求進貢件已諭知徵瑞不必收接代奏。俟其在寓所收拾一二日,妥為照料,齎發起身。該使臣等仍令徵瑞伴送至山東交代接替,亦不必令在京伺候迴鑾接駕。朕於外夷入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待之禮,以示體制。此駕馭外藩之道宜然。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1793年9月2日,喬治·馬嘎爾尼一行又離北京赴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途中參觀了長城。1793年9月13日,喬治·馬嘎爾尼使團一行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問題再度發生爭執。

這一次,英使見了和珅之後,在和珅的建議下,採取了折中的主意,在農曆八月初十乾隆皇帝萬壽節慶典之前,先舉行非正式會見。這時,英國公使可以按照英國禮節,行單膝跪拜禮,但等到乾隆皇帝萬壽節慶典之際,他們必須按中國規矩,三拜九叩。為此和珅專門制定了一份詳細縝密的禮儀程序表呈遞給乾隆皇帝御覽。

臣和珅謹奏:竊照英吉利國貢使到時,是日寅刻,麗正門內陳設鹵簿等大駕,王公、大臣、九卿等俱穿蟒袍褂齊集。其應行入座之王公大臣等,各帶本人座褥至澹泊敬誠殿鋪設畢,仍退出,卯初,請皇帝御龍袍褂升寶座,御前大臣蒙古額附,侍衛仍照例在殿內內翼侍立,乾清門行走,蒙古王公、侍衛亦照例在殿外分兩翼,侍衛內大臣帶領豹尾槍長靶刀,侍衛亦分兩班站立,其隨從三五大臣、九卿、講官照例於院內站班,臣和珅同禮部堂官率欽天監副索德超,帶領英吉利國正副使等恭逢表文,由避暑山莊宮門右邊門進呈殿前階下,向上跪捧恭遞。御前大臣福長安恭接,轉呈御覽,臣等即令該貢使此向上行三跪九叩頭號禮,畢。其應入座,王公大臣以次入座,帶領該貢使於西邊二排三米,領其叩頭入座,俟令侍衛照例賜茶,畢。各於本座站立,恭候皇上出殿、升輿。臣等將該貢使領出,於清音閣外邊伺候,所有初次應行例嘗該國王及貢使各物,預先設於清音閣前院內,候皇上傳旨畢,臣等帶領貢使,再行瞻覲。頒嘗後,令其向上行謝恩禮畢,再令隨班入座,謹奏。

從和珅的奏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和珅在氣勢洶洶的英使面前,最大可能地保障了大清帝國的尊嚴,也讓乾隆皇帝感到高興。乾隆皇帝又立即發布了新的聖旨。聖旨中說道:

昨因英吉利國使臣不請禮節,是以擬於萬壽節後即令回京……今該使臣等經軍機大臣傳諭訓誡,頗知悔懼。本日正副使前來,先行謁見軍機大臣,禮節極為恭順。伊等航海遠來,因初到天朝,未諳體制,不得不稍加裁抑。今既誠心效順,一遭天朝法度,自應仍加恩視。

很快,接見儀式就按照和珅設計的那樣,於1793年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日)順利結束了。有關這次慶典,中國史書記載:「上御萬樹園大幄次,英吉利國正使馬嘎爾尼,副使貢斯當等入覲。並同扈從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貝勒貝子額駙台吉,暨緬甸國使臣等賜宴,賞賚有差。」後面還附有一首御制詩,紀念英國人的「臣服」。詩是這樣開頭的:「博都雅昔修職貢,英吉利今效盡誠。」

覲見後,乾隆皇帝命大臣陪英國使團參觀行宮。英國人看到園內的樓里都放著西洋的玩具、掛鐘和地球儀,感到十分掃興,因為這些東西讓他們的禮品頓時黯然失色。陪同馬嘎爾尼遊覽的官員還告訴他,比起圓明園內西洋珍寶館收藏的東西,這些都算不了什麼。英國人一陣尷尬的沉默,中國居然到處是英國人引以為榮的禮品物件。

隨之而來的談判過程中,更顯示出了和珅的機智和巧言善變。英國使節在覲見乾隆皇帝之後,就向乾隆皇帝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為英國貿易在中國開闢新的港口。

第二,儘可能在靠近生產茶葉與絲綢的地區獲得一塊租界地或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可以長年居住,並由英國行使司法權。

第三,廢除廣州現有體制中的濫用權力。

第四,在中國特別是在北京開闢新的市場。

第五,通過雙邊條約為英國貿易打開遠東的其他地區。

第六,要求向北京派常駐使節。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點,關於情報工作,他們提出: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並對中國的實力做出準確的估計。

乾隆皇帝對此不屑一顧,覺得對英使已經仁至義盡,就派和珅去打發他們回去。1793年9月21日,喬治·馬嘎爾尼一行回到北京。

此時,和珅得到報告說英國人因遠涉重洋,水土不服,已經病了三人。下面這段文字是浙江巡撫長麟(愛新覺羅氏,字牧庵,滿洲正藍旗人)報告英國人患病的原文:

臣渡洋至停泊夷船之定海縣。據夷官回稱:「我們前蒙貢使代奏仰沐大皇帝恩典准令先行回國,實願及早開行;唯因病人尚未痊癒,懇恩准令暫緩數日。」臣驗明病夷尚有二十餘名,現在醫治未痊屬實。臣若催行迫促,不唯該夷等妄生疑懼。臣當即傳諭該夷,爾等不服水土,既然懇求聖恩要在浙江醫治,大皇帝矜恤爾等至優極渥自蒙恩准。並遵旨傳諭該夷,以爾國貢使奏稱尚有夷官一名嗎庚哆嘶欲在浙江置買茶葉,順帶回國,已蒙大皇帝恩准,並蒙格外加恩免其赴關納稅。宣諭之際,眾夷人同聲感頌歡忭之情動於詞色。

覺得時機已到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