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了高幹學校的窮學生 咸安宮裡的求學路

1759年前後,和珅和弟弟和琳在經過了幾年的私塾學習之後一起考上了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咸安宮官學。當然,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能夠上私塾讀書,還是多虧了他們的外公、曾經擔任過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務的嘉謨的資助。

清入關以前,整個滿族的民族文化是比較落後的。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開始,統治者就特別重視八旗子弟的教育。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在位時曾針對八旗子弟的教育下令:「自今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俱令讀書。」從愛新覺羅家族到整個八旗的子弟,對滿、漢文化都是非常重視的。清入關以後,對皇族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日臻完善,於宮中設立上書房,選擇學問和品德最好的大臣教皇子讀書。曾于軍機處任職的趙翼在其所著的《檐曝雜記》中寫道:「本朝家法之嚴,既皇子讀書一事,以炯絕千古。余內值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既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課程,未刻畢,則又有滿洲師傅教國書、習國語、騎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則文學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嫻熟!宜乎皇子孫不唯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敗理亂已瞭然於胸中。」可見上書房制度之嚴。

皇族子弟在上書房讀書,其他閑散宗室和覺羅(遠支)也要分別在八旗官學、左右翼宗學、八旗覺羅學和八旗義學中學習。嚴格的文化教育在八旗子弟之間造就了許多在學術、藝術等方面的棟樑之材,如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滿洲正黃旗人納蘭性德等。

像和珅這樣的八旗子弟在哪兒上學呢?和珅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咸安宮官學求學。

下面來介紹一下咸安宮官學。

咸安宮位於西華門內。原址位於壽康宮後、長庚門內的咸安宮,為明代建築,原名咸熙宮,嘉慶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安宮。天啟年間,天啟皇帝的乳母、著名奸臣魏忠賢的相好客氏曾經居住在這裡(明朝習俗,宦官與宮中女性——主要是宮女,也包括像客氏這樣的婦女,暗中或公開結為名義上的夫妻)。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建。康熙皇帝在位時,曾經在此禁錮過廢太子胤礽。胤礽在咸安宮內生活安寧,衣食無憂,但心情焦慮又百無聊賴。他在這一人生階段中唯一的「亮點」是持續生育了13個子女。胤礽共有兒子12人,女兒14人,子女總計26人。在他被軟禁咸安宮的12年內,即39~51歲期間,相繼生育了6子7女,總計13人,恰是其子女總數的一半。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不久,廢太子胤礽便去世了,他的家人被遷往德勝門外的鄭家莊,俗稱平西府。平西府也就成為有清一代僅有的一例建在城外的王府。當然,從此以後的咸安宮也被閑置了下來。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曰:「咸安宮見在空閑,著設立官學。」雍正七年(1729年),咸安宮內修理出了讀書房三所。當年夏天,咸安宮官學正式開學,一開始招收學生90人。此後,咸安宮成為了大清內務府在宮內為內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優秀者而開設的官學所在地和大清王朝培養人才的搖籃,後被稱為「咸安宮官學」。

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對咸安宮官學的生源進行了一些改變:除了繼續供內務府官員的優秀子弟就讀外,還大量招收八旗官員優秀子弟入學,也就是放寬了招生條件。關於這個問題,嘉道時期曾經做過雲貴總督和翰林院編修的吳振在其所著《養吉齋叢錄》中有下面一段具體的描寫:「咸安宮官學,在大內西華門內,為八旗官員子弟讀書處。總裁以滿、漢翰林各二員充。其後由掌院派充,滿二員,漢四員。按日稽課,西配殿讀滿洲書者,則滿總裁稽之。」

這一時期,在咸安宮官學任教的教師主要由翰林充任,至少也得有進士、舉人的身份。

學校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滿)書三房。課程的設置多樣、全面、正規,要求嚴格。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文、武兩科。其中屬於文科的課程,主要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清文(滿文)與蒙古文、藏文;兼有詩詞、書畫等方面的培訓。屬於武科的課程,則主要有騎射、摔跤以及如何使用火器等軍事課程。朝廷每年都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授予相應的官職。

關於這一時期在咸安宮官學就讀的學生,我們僅以乾隆元年(1736年)的情況為例做一個簡要說明:這年年初,乾隆皇帝親自下令,在內務府所管轄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所屬「上三旗」的90名學生內,挑選出30名優秀者送咸安宮官學讀書;此外,再令八旗都統等,將可以造就的俊秀子弟,每旗選10名,如果大臣子弟中有情願讀書者,也可以在份額內准其入咸安宮官學讀書。凡在咸安宮讀書的學生,除了每年可以得到一份糧餉外,學習時間也不僅僅局限在10年之內(八旗官學的學生,必須10年內完成學業),一直到出任為官前,均可在校學習。當時在京師城內有許多學校,例如,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琉球官學、俄羅斯學、算學學、國子監南學、景山官學和咸安宮官學等。在這些眾多的學校當中,咸安宮官學是一所優秀的學校,清朝許多精英們都在該校讀過書。例如,大學士英和的父親德保、軍機大臣兼大學士阿桂、中丞良卿等人,都曾先後在該校學習過。他們都是在中了舉人或進士後才離開這所學校的。他們所學的各種知識,基礎十分紮實,有人甚至到了古稀之年,「四書五經」還能倒背如流。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咸安宮官學的學生絕非一般等閑之輩,他們都是從眾多的八旗子弟中經過仔細挑選、擇優錄取的;這些學生不但品學兼優,而且長相漂亮,個個都是一表人才。

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慶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皇帝命將咸安宮改建為壽安宮,此後的壽安宮就成為崇慶皇太后和已經故去的雍正皇帝的其他活著的妃嬪們的居住之所。而原來的咸安宮官學卻被移至位於西華門內、武英殿西的尚衣監處。再後來,因為尚衣監年久失修,房屋傾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命人在尚衣監西邊為咸安宮官學新建校舍,門三間,門內影壁一座,內為三進院,每進院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共有房二十七間。新建校舍依官學的名稱仍命名為咸安宮。

需要說明的是,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就應該是咸安宮官學從年久失修的尚衣監處搬至尚衣監西邊的新校舍這一過程的親歷者。

1912年,咸安宮被火燒毀,後民國政府撥銀在咸安宮址上建造古物陳列所,名「寶蘊樓」,作為文物庫房。今僅存宮門3楹,南向開門,匾曰「咸安門」。

話說到了這裡,我們便可以知道,學校辦到了紫禁城內,可見咸安宮官學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清朝的學校制度,以便增加對咸安宮官學重要性的理解。

清朝的學校,分成以下幾類:

清朝的時候,在京師設立國學,以為全國最高學府。國學亦稱太學、國子監。國子監是全國最高學府,是培養官僚的地方,設於京師崇仁里成賢街,隸屬禮部。主官為祭酒,滿漢各1人;次官為司業,蒙、滿、漢各1人。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講學的有博士、助教、學錄。教學管理有「五廳」(繩衍廳、博士廳、典籍廳、典簿廳、掌饌廳)、「六堂」(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前三為低級班,中二為中級班,後一為高級班)。

學生來源於貢生和監生。監生有歲貢生(每年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恩貢生(逢國家大慶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拔貢生(乾隆七年開始,每隔12年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優貢生(學政任滿後會同督撫從州、府、縣的廩生中挑選入監學習者)、例貢生(廩、監附生,納捐入監學習者)。監生有恩監生(為皇帝特許的監生者)、蔭監生(官員子弟憑祖、父功勞為監生者)、優監生(由附生選入國子監學習者)、例監生(通過捐納取得監生資格者)、舉監生(以舉人資格入監學習者)。

學生一般300人,住校。教材是《四書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此外還有習字、習射。學生在低級班學習一年半,文理兼通則進入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則進入高級班。教學以科舉考試為中心,學生在監內要練習作八股文,以應付以後科舉考試。國子監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試積分,此法於順治十七年停。二是歷事制,即派監生到六部諸司歷練政事3個月,此制度康熙初年停。三是季考月課制,為培養監生的科舉考試能力,祭酒3月對監生一考,司業每月十五對監生考試,這個制度實行的時間比較長。國子監在雍正後有所發展,爭取到了較多經費,校舍也有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