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當個大官不容易 世代忠良的忐忑心理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劉墉他的官職和品級,始終不能超過和珅。其實說起來,劉墉比和珅大了31歲,出道也比和珅早了很多年,他出道的時候,和珅才一歲。這樣劉墉怎麼會始終不能超過和珅呢?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劉墉和和珅兩個人屬於不同的民族。劉墉屬於漢族,和珅屬於滿族。

我們在這裡不是宣揚民族優越論,但是我們必須把歷史放到那個時代去思考。大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它首先欣賞的就是自己民族的人士,如果說我們兩個人的水平學識不相上下的話,那作為乾隆皇帝,他肯定希望任用的是和珅這個滿洲人,而不是任用劉墉。

第二個方面,就是劉墉這個人與和珅這個人的身材相貌是不太一樣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時候,劉墉多大歲數,他63歲,而和珅呢?和珅在這一年才32歲。兩個人的相貌應該說截然不同,一個很年輕、很英俊——和珅好歹他也是一個「滿洲第一俊男」,他的英俊瀟洒是沒有辦法比的;而劉墉本人,雖然說不能說到是羅鍋,但一個60歲的人和30歲的人要比相貌,是完全不能夠相比。

劉墉不敢與和珅叫板的第三個原因就是他們的家庭背景不一樣。前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了,到劉墉的父親死的時候,劉墉他們家已經保了大清朝一百二十多年了。從1652年劉墉的曾祖父考中進士開始, 120年以來,他們一直是大清朝的忠實順民。劉墉這個家庭留給劉墉的任務是守成即可,不求突破。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你也永遠不可能突破。不是我說話絕對,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到劉墉的父親,他死後皇帝給他的謚號是什麼?是「文正」。滿大清朝才有八個叫「文正」的。劉墉的父親得到這個謚號是在第二,從先後順序上來講是第二個。你們家能夠輩輩出叫「文正」的嗎?這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劉墉自己也知道,這個家族給他留下的任務就是守成,就是保住這個家庭,讓這個家庭世代有人做官,保住這個家庭能夠在今後的朝代中不會衰落下去就很好,就很了不起了。就像劉墉本人所寫的幾副對子一樣,我們來聽一聽劉墉心中,他自己在想什麼。這都是他自己家貼的對子,我們來看一看他的對子。

第一個對子是什麼呢?他們家裡貼的最長的一個對子叫「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有兒輩承擔」。你看,在劉墉心中,他想的是什麼?粗茶、淡飯、布衣裳,就是吃、喝、穿,我就想這個。那些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你們小輩的事。

劉墉還有一個對子也能反映出來他的這種心理。這個對子說的是「山水有情娛永日,古今無盡寄長年」。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哎呀,祖國的江山多美好,我天天玩兒、天天欣賞,我都欣賞不過來,這老天爺讓我活一萬歲就好了!這個是他想的另外一個問題,我現在想就是如何長壽,如何能夠飽覽祖國的風光。

還有第三個對子,他說的是「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意思是平常我不出去,在家裡看看書、睡睡覺,這是我的任務。

還有一個對子說的是,「有猷,有為,有守,多福,多壽,多男」。這個「猷」的意思是計謀。你看他的「有猷」,有計謀;「有為」,有作為;「有守」,有守成。我不求突破,用我的計謀、用我的工作來守住我的家業,並且要讓我的家業怎麼辦呢?要「多福,多壽,多男」。他要養一大堆男孩子。還真巧了,日後的劉墉居然沒有兒子!

這就是劉墉,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劉墉。我們可以看到,劉墉心中想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家庭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這就很好了。

和珅能夠這麼想嗎?和珅自幼父母雙亡,他們家留給他的是什麼,是「不成功便成仁」。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兩個人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劉墉一家四代,祖輩為官,四世為官,一百多年,到劉墉這裡,已經一百三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家什麼沒經過?而和珅呢,和珅就必須把什麼事情都要做好。和珅一家留下和珅的就是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期盼得到皇帝的欣賞。所以我什麼事都要做得比別人要好,比別人要完美。而劉墉絕不會想這些,劉墉想的是,我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了,你皇帝承認不承認,有我們家,你早晚會承認我的工作的。俗話說得好,「朝里有人好做官」嘛。這樣,和珅他能夠做得出來的事,劉墉就做不出來,他必須得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

我們就可以發現,劉墉的家庭似乎與我們介紹過的一個家庭很相似,什麼樣的家庭?阿桂,大學士阿桂一家,也是世代為官。他在為官的過程當中,從他的父親阿克敦那裡,看到自己的父親經常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就被人家彈劾,而且皇上連調查都不調查,一彈劾就成功。昨天還是一品封疆大吏,轉眼之間就身入牢獄了。這種事情在大學士阿桂家裡是隨處可見。阿桂,一個滿洲貴族,尚且如此;劉墉,一個漢族人,他在這個朝代,他在這個家庭里,他想得一定比阿桂想得還要深。

阿桂處世原則是什麼?是一定要提防那些像和珅、和琳的年輕人,提防那些年輕有為的人。他們有朝氣、有前途,相處的時候一定要提防這些人,不能跟他們較真兒。

阿桂的家庭犯過案子,劉墉的家庭同樣犯了案子。人家處理阿桂的時候是什麼樣?處理你們劉墉家的時候又會是什麼樣?有觀眾就會想到,難道劉墉家也像阿桂他們家似的曾經受過磨難嗎?是啊!那個時代的家庭,哪一個朝臣家族是一帆風順的?你劉墉家已經三代一帆風順了,還能夠嗎?這是不可能的。你能永遠不得罪皇帝?皇帝總會找個碴兒收拾你,讓你知道天多高、地多厚。否則你就快肆無忌憚了,儘管你的正直我們承認。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預見,劉墉家的磨難就是不可避免的。

劉墉家經歷的很多磨難都是發生在他父親劉統勛身上。我們前面講過,劉統勛在朝廷上的位置,在漢人里應該是數第一的。但是磨難恰恰就發生在劉統勛身上。那一年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劉墉考上進士剛剛三年,在翰林院里,是從庶吉士到編修,好不容易熬到了侍講,突然之間禍從天降。說起這個禍,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事,甚至可以說,是跟他們家都沒有太大的關係的一件事。那麼這個禍是怎麼來的呢?話還得從新疆回部的阿睦爾撒納來談起。

回部,我們要注意這個回部,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回族,回部跟回族不是一回事。這個回部指的是維吾爾族,清朝管維吾爾族就叫回部。清朝的時候,在乾隆年間,回部有一個首領叫阿睦爾撒納,他發動了叛亂,大兵一下佔領了烏魯木齊。在那個時候烏魯木齊還不叫烏魯木齊,叫歸化城。阿睦爾撒納一下佔領這個地方以後,當時的清軍就被迫後撤。到哪兒呢?有兩個地兒,一個地兒叫巴里坤,一個地兒叫哈密。巴里坤離哈密很近,兩個城離烏魯木齊都是非常近的。清朝的大軍轉眼之間,就從西面的烏魯木齊退到東面的巴里坤和哈密了。

我們知道,劉統勛曾當過首席軍機大臣,乾隆十九年(1754年),劉統勛正好趕上去新疆巡視巴里坤和哈密的清軍駐地,其實就是慰問而已。他面臨突然而來的大軍後撤,感覺形勢非常危險,所以立即給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建議放棄巴里坤,所有的軍隊退到哈密,重新準備,不與敵人正面衝突。意思就是,我們先準備一下,以逸待勞,等到他攻到哈密的時候我再全力進攻,再反攻。結果乾隆皇帝拿到這封信,拍案而起,勃然大怒,命令立即將劉統勛給我押回北京,全家抄家!這個劉統勛全家所有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幾十口子人啊,立即投入監獄,兩年啊,兩年,也不審問。其實我們事後分析,乾隆皇帝想的是什麼?乾隆皇帝當時非常擔心的是一個什麼事?擔心的是代表了漢族人利益的劉統勛,與代表回部利益的阿睦爾撒納兩相勾結,他非常擔心的是這件事。而劉統勛作為軍機大臣,他有權調動全國的軍隊,如果出現這種事情,這個大清朝可能轉眼之間就會滅亡!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這個前去巡視的人不是漢族人,不是劉統勛,要是一個滿洲人,皇帝絕不會如此勃然大怒,也絕不會抄家。當然,兩年以後,劉統勛的家產還回來了。兩年以後,乾隆皇帝也覺得自己有點兒過分,所以又將劉統勛和劉墉官復原職。但是,劉統勛心想:「算了算了,兒子你別在北京了,這個北京太危險,你還是給我上外面吧。」所以,當時劉統勛就保舉他的兒子劉墉去外地為官,不在北京待了。

這件事給劉墉帶來了很深刻的影響,在劉墉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劉墉以後一生所有的經驗教訓以及所有的為官原則,多多少少都與他在這年曾經無辜坐牢、全家被抄家,與這件事有著關係。

那麼劉墉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第一個教訓是什麼呢?他得到的第一個教訓,也就是他為官處世的第一條基本原則是什麼呢?那就是討好皇帝,該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