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讓領導著急,別讓自己著急

前面我們說到了乾隆皇帝想編纂《四庫全書》,他任命翰林院掌院學士、大學士劉統勛擔任總裁。但是乾隆皇帝知道,他手下缺乏一個總纂官。

在這個時候,劉統勛一想,乾脆,向皇上推薦我的門生紀曉嵐吧!紀曉嵐是何許人也?他不是在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被發配到新疆去了嗎?但是這件事只有他能行,劉統勛早就想把他贖回來,可是沒機會,這次乾隆皇帝命令撰寫《四庫全書》,正好紀曉嵐合適。但劉統勛聰明,他心裡想:我可不能把我的心思在乾隆皇帝面前暴露,我得讓皇上急,我不急。

所以,劉統勛是這樣說的,他說:「聖上乃真龍天子,當朝以後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謂國泰民安,萬民樂業,為曠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勝於往昔,今聖上創千秋之偉業,成萬世之宏章,地輔天助,定早已降下堪當此任的輔臣。只是老臣愚鈍不慧,不敢貿然薦舉。」

劉統勛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他在前面先吹捧了乾隆皇帝一番,說你功勞很大,現在你想辦一件什麼事呢?這件事很偉大,就是寫《四庫全書》。他把《四庫全書》的意義說出來了,兩句話,叫「創千秋之偉業,成萬事之宏章」。千秋萬代都沒有干過這個事,您現在幹了,您既然有這個想法,那老天爺早就派人輔助您干這件事了,就是我傻,我不敢告訴您是誰,我知道,我就是不能說。

乾隆皇帝一聽,你知道你還不趕緊說?趕緊告訴我吧,你就別賣關子了。這個時候劉統勛又說了這麼一句話,說哪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但是哪個朝代的傑出人才他也幹不了您現在乾的《四庫全書》這個事。給您寫《四庫全書》的這個人,好幾十年前就出生了,他也一直服侍過您,後來您也忙,他也忙。您忙著治國,他忙著犯案,最後他就離您遠了,您就想不起來他了。

乾隆皇帝一想,我這麼多年派出去、發配出去的人太多了,誰呢?想半天沒想出來,這個人是誰你劉統勛趕緊說吧。

這個時候劉統勛才賣起來了關子說:「哎呀,這個人就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紀曉嵐啊!」

皇上明白了。哦,你劉統勛是給紀曉嵐講情來了,敢情紀曉嵐是你的門生,他考試那年是你主考,你的門生,難道你是給他講情不成?乾隆皇帝的臉,立馬就拉下來了。

這個時候劉統勛又說了這樣一段話:「臣蒙聖上恩寵,處於高位,自當鞠躬盡瘁,報效萬歲龍恩,幾十年來臣以國事為重,忠心耿耿,今萬歲求賢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沒了人才,豈非罪在不赦。臣嘗思古人名言,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他把這兩句話給說出來了,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現在您想成就這麼大的一番事業,我個人覺得就只有紀曉嵐可以做到,別的人辦不成這件事,所以我就給您推薦紀曉嵐了。我覺得這件事天生就是讓他乾的,而且後面還有呢,紀曉嵐經常給我來信,不敢給您來信,信中說他也後悔了,為當年的案子後悔,現在也及時地效力邊疆,願意為皇上分擔一些憂愁。

皇上這個時候就想,也是,這宮裡頭三年沒有紀曉嵐,連跟我作對子的人都沒有。您想想哪兒有,劉統勛的兒子劉墉那陣兒在外地當官呢;紀曉嵐發配了;和珅雖然已經出了世了,但是他還沒爬上來呢,他還當他的侍衛呢。結果劉統勛就這樣把紀曉嵐巧妙地給調回了北京。

紀曉嵐到北京,搭檯子開始為《四庫全書》正式組稿,當然正式組稿就需要幾年了,而《四庫全書》正式開始動筆之時,這《四庫全書》的總裁劉統勛就死了。

劉統勛是怎麼死的呢?

話說性情孤傲的劉統勛在朝野以清介簡樸聞名。他的公正之樹,正是以他的廉潔為本。一個不清廉的官吏,是絕不可能處事公正的。古今皆是如此。據記載,劉統勛生活儉樸,外出巡視從不鋪張,兩三個僕從、幾匹驛馬,也不講究吃喝,更不滋擾地方官員。他從不與地方官員私下來往,遇有請託與饋贈,都嚴詞拒絕。

在他擔任東閣大學士不久,他的同窗好友的兒子、現任的山西巡撫王某,託人帶來千金重禮,其意無非是希望今後多加照顧。劉統勛十分惱怒,對來人說:「我俸祿不少,足夠一家生活,不須禮金。你回去後請代為致意,請他將這筆錢分送給貧苦的親戚朋友。」來人聽了十分感動,捧著禮金回去了。

還有一次夜裡,二更已過,家人來報說,有官員求見。劉統勛託詞迴避,並請他第二天再來。第二天這位想來疏通門路的官員又帶著重禮興沖沖地上門了。不料卻受到劉統勛的一頓責備:「夜晚登門,賢者不為。你有什麼事稟告,可以當著大家的面說,即使是老夫的過失,也不妨當面規勸,我決不會怪你。」這位官員只好灰溜溜地離開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劉統勛為科舉主裁官之一。這一科有兩個新進士——褚筠心和董東亭。兩人詩文和書法都是佼佼者,但求名心切,希望殿試名列前茅。他們分別找到兩位主裁官,大送人情。這一來反而弄巧成拙,劉統勛與另一位主裁官劉綸商量,兩人均不滿褚、董的背後做小動作,將這兩人排在前十名之外。兩人知道後,後悔不已。

從古以來,中國的統治者都把廉潔和公正這兩種品德,作為官吏們的準則,但官場上結黨營私、貪污舞弊者,比比皆是。像劉統勛這樣能廉潔自守,不為金錢所動,不為權勢所屈,也真難能可貴了。據《諸城縣誌》載,劉統勛「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服官五十餘年,不增尺寸」。在那「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劉統勛誠如古詩人所歌頌的「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至此是豪雄」了。這大約也正是乾隆皇帝在他靈前悲痛失聲的重要原因。能臣易得,廉臣難尋啊!

再說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1773年12月)的一天,劉統勛上朝,早起上朝,結果轎子就停到了午朝門外,當時轎子一偏,劉統勛就死在了轎子里。按我們現在的來說,他的死因應該是腦溢血。

乾隆皇帝聽說這事以後很傷心,立即備轎去劉府。結果到了劉府的門口,發現轎子進不去。沒辦法,你說多大的轎子進不去,皇上的轎子就進不去,皇上說我也不能下來,只好把轎頂拆了,這樣轎子才從劉家的小門進去。劉墉,一品官員,那個門兒怎麼那麼小?我們知道北京四合院的門是有級別的,劉統勛的級別是很高的,應該那個門是很寬的,但是劉統勛他們家門就很窄小。結果乾隆皇帝弔唁回來以後,還沒走到乾清門就哭起來了,說了下面一段話:「朕失一股肱,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

六年以後,乾隆皇帝還在記著這位「真宰相」的事迹,在一首《懷舊》詩中,乾隆皇帝作了這樣的評價:「統勛督陝甘,儲需任所勝……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剛勁。進者無私惑,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有清一代,漢族的大臣能得到皇帝這樣高的評價的,也不多見。

劉統勛去世後,乾隆皇帝立即下文,要求所有的官員向劉統勛學習,特地給劉統勛一個謚號「文正」。中國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死了以後都要由繼位的皇帝和大臣進行議論,對他這個人的一生要進行評價一番。評價完了以後要給一個評語,要是皇帝他的評語有好幾個字,如果要是大臣就只有兩個字。如果你這個大臣沒有考取過功名,是純純粹粹的武將,那麼這個大臣他死後得的兩個字,第一個字應該是「武」,比如說我們講的著名的人物岳飛,岳武穆,「武穆」兩個字就是謚號。如果是文臣,你考取過功名的,即使你是武將,你死後也應該是「文」字打頭,但是大清朝的規定,這個「文」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你必須在翰林院里待過,你必須得是翰林出身,這才能是「文」。

「文」字怎麼講呢?道德博文。第一是道德,你這個人思想品德很好;第二才是知識,知識豐富才叫文;「正」字就是說你在你的工作崗位上應該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深得民心,這樣才叫「正」。

整個大清朝296年,有幾個人他死後的謚號是「文正」?八個,一共有八個人死後謚號是「文正」。這八位「文正公」分別是: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話說到這裡,劉統勛是第二個文正公,湯斌又是什麼人呢?他憑什麼成為整個大清朝的第一個文正公呢?

湯斌是康熙皇帝的諸位皇子們的師傅。在閻崇年先生講述的《正說清朝十二帝》裡面,記載著湯斌擔任這一職務時候的一段趣事:

這天的寅時,就是早上三點到五點,皇子們就要到無逸齋,開始複習頭一天的功課。皇太子在這個時候才13歲,早上三點鐘就要到無逸齋書房,他起床時間當然是更早。卯時,就是五點到七點,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等到了尚書房,到了之後先給皇太子實行跪拜的禮節,然後就檢查皇子們功課,讓皇子背書。皇子朗朗背誦,一字不錯。然後漢文師傅湯斌再給他畫下面一段,接著背下面一段。底下就是辰時,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