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學問多大也不能沒有朋友

前面我們說到了乾隆皇帝想編纂《四庫全書》,他任命翰林院的掌院學士、大學士劉統勛擔任總裁。但是乾隆皇帝知道,他手下缺乏一個總纂官。

在這個時候,劉統勛一想,乾脆,向皇上推薦我的門生紀曉嵐吧!紀曉嵐是何許人也?他怎麼就成為了劉統勛的門生了呢?他為什麼會被乾隆皇上發到新疆去了呢?

紀曉嵐是何許人也,估計大家都知道。

紀曉嵐,1724年出生於直隸河間府獻縣崔庄。直隸,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河北省;河間府,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保定地區,當時河間府的辦公地點在今天的河北省獻縣;崔庄這個地方現在叫作崔爾庄,已經劃歸滄州管轄。

紀曉嵐的爺爺紀潤生在大清朝是個小官,官至刑部江蘇司郎中。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是1713年的舉人,在大清朝也是個小官,曾經擔任雲南姚安知府;此外,他還是個文學名士,寫過一些著作。

1734年,紀曉嵐的父親卸去了姚安知府的職務,來到北京戶部任職。紀曉嵐隨父入京,過起了在天子腳下的生活。

在1740年,在紀曉嵐16歲這一年,他參加了當年的童子考試,回到了他的老家——獻縣的崔庄,那個時候叫崔庄,現在叫崔爾庄。他到老家所辦的第一件事,不是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奉命完婚。因為他的父母給他訂了一門婚事,東光縣有個馬永圖,東光縣馬永圖的女兒比他大一歲,在這一年嫁給了他。新婚的紀曉嵐已經無力再去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轉眼之間,他的兒子也就出生了。紀曉嵐本人結了婚,有了老婆,有了孩子,他已經無力專心他的學業,在這個時候,他參加童子考試,其結果顯然是失敗的,他沒有考中。他沒有考中,自己也很傷心。後來他寫的《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裡面,不是說他自己有特異功能嗎?他在特異功能後面繼續說,我的特異功能,四五歲的時候,我特異功能很強的,能夠夜間見物跟白天一樣,但是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就逐漸昏閽了,這是他的原話——七八歲後漸昏閽,十歲後遂全無睹。神聖的光環退卻了,那神聖的光環退卻以後,被人稱為「神童」的他只能加倍努力。

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在1747年的時候,他終於考中了第一名。他在1744年的時候,應了童子考試,過了關,成了我們人所共知的一個秀才;而這一年他已經是20歲了,20歲的他應童子試過關之後,到了1747年,23歲的他又參加了鄉試,結果參加鄉試的時候他很有幸,取得了第一名。

那麼這一年鄉試的主考官是誰呢?這一年鄉試的主考官是兩位大名鼎鼎的人,一位是滿洲人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漢族人里大名鼎鼎的人物,這位滿洲人便是阿桂的父親阿克敦,這位漢族人就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勛。

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我們前面介紹過了。阿桂的父親阿克敦是個什麼人呢?

根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五》、《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六》記載,阿桂的父親阿克敦(阿克敦,滿語裡面「結實」的意思)在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中舉人,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中進士。根據《清史稿·阿克敦傳》記載,中進士以後的阿克敦,在仕途上可謂是一帆風順。他在地方官任上,曾經擔任過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在京官任上,是兵部侍郎、刑部尚書兼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此外,還曾經多次代表皇帝出使朝鮮和厄魯特蒙古(清代稱西部蒙古為衛拉特、厄魯特)。在戰爭中,他也是多次立功;在學問上,則更是聲名顯赫,著有《德蔭堂集》十六卷。最後,阿克敦在太子太保任上致仕,死後謚號文襄。

阿克敦曾經在刑部尚書任上幹了十多年,在這個任上,他有很多心得。在《清史稿·阿克敦傳》的結尾,就記載著這樣的一件事情:

一日,阿克敦說:「朝廷用汝為刑官,治獄宜如何?」阿桂回答:「行法必當其罪,罪一分與一分法,罪十分與十分法。」阿克敦怒,索杖,阿桂惶恐求教。阿克敦說:「如汝言,天下無完人矣!罪十分,治之五六,已不能堪,而可盡耶?且一分罪尚足問耶?」

想一想,阿克敦的話,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

遠的比如說,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皇帝的治國方針的變化。康熙晚年過分寬仁,雍正皇帝又糾之以嚴,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登極伊始則宣稱「治天下之道,貴得其中」。阿克敦在刑部尚書任上的方針,則恰好符合這個折中之道,所以他一直為乾隆皇帝所欣賞。

近的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交通對於違章人、車的處罰。如果交通法規過於寬泛,很有可能造成人人視交通法規為兒戲的情況出現;如果交通法規過於嚴厲,則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交通肇事逃逸的情況出現。

但是,問題在於,這寬嚴之間的度是很難把握的。這火候稍微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造成過於寬泛的現象大量出現,就很有可能造成犯罪分子尾大不掉的現象出現。比如,阿克敦的兒子阿桂和阿克敦的學生紀曉嵐,他們對於日後的大貪官和珅的為非作歹的放縱,就應該與阿克敦的長期熏陶有很大關係。

話說回來,阿克敦和劉統勛這兩個人對紀曉嵐的試卷一看,非常地欣賞,兩個人立即共同點這張試卷為第一名。我們說連中三元,這是很難的。但是紀曉嵐中了第一元——解元。就在1747年這一年,紀曉嵐中了解元,第一名!他當然是非常高興。

接下來我們說說1754年(乾隆十九年)三月,這一回,他又參加了一次會試,結果這次會試考得也是很好,他考中了會試的第二十二名,進入了前二十四名。前二十四名是要交由皇帝親點的,要經過殿試。這一年的殿試時間是4月21日,在這次殿試中,他很有幸地又考中了。他考中了什麼呢?考中了二甲第四名,一甲一共就三名,二甲一共有七名,也就是說,他考中了二甲第四名就等於是全國第七名。這個時候,紀曉嵐已經30歲了,不過還不晚,30歲的他終於考中了進士,終於圓了他的進士夢。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把紀曉嵐調回了北京。此前我們講過,1762年,他出任福建學政,主持福建的考試一下就幾年,他父親置的在北京的宅子,就出租給了別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到福建去了,他父親當時已經年歲很大,在北京無人照料,所以就把北京的房子出租給別人,自己回到了獻縣崔爾庄,他的老家。不巧的是,在紀曉嵐官運亨通之際,他父親又病死了。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他的父親病故,紀曉嵐只能是丁憂回家。那個時候的紀曉嵐,應該說是春風得意,四十多歲,正當年。他想,這回皇帝把我調到了北京,我該不會外放了吧,我該永遠地留在乾隆皇帝的身邊了吧?與其那樣,我還不如把我租出去的房子典回來,把我的妻兒老小全都帶到北京,做一個天子腳下的臣民。所以他迅速地把他的妻兒老小都從獻縣老家搬到了北京。搬到北京住在哪兒呢?住在宣武門外。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紀曉嵐回到北京的第二年,他在北京剛剛當了一年的官,就發生了一件事。什麼事呢?歷代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兩淮鹽運使)貪污案發!不是一代兩淮鹽運使貪污,而是歷代兩淮鹽運使都貪污!一個新任的兩淮鹽運使,叫尤拔世,他到了這兒一看,虧了,鹽運的這個錢沒有了,哪兒去了,一查,都被人貪污了!

這裡,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歷代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這個官職。

「兩淮」是個方位地理概念,一解為「淮南」、「淮北」之合稱,泛指今日蘇皖兩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縱向概念;一解為「淮東」、「淮西」之合稱,分別指代蘇皖兩省江淮之間的地方,是橫向概念。就江蘇來說,「淮南」的範圍大致和「淮東」重合。

這個官職從元代開始設立,明清沿襲元制,管理兩淮地區的鹽業。其長官叫鹽運使,別稱「都轉」、「鹽台」,俗稱「運司」,官階略高於普通道員,清代為從三品。兩淮鹽運使隸屬於中央戶部,地方藩、臬兩台無權干預他的業務。其下設有運同、運副、運判、提舉等官,有的地方則設「鹽法道」,其長官為道員。這些官員往往兼都察院的鹽課御史銜,故又稱「巡鹽御史」。他們不僅管理鹽務,有的還兼為宮廷採辦貴重物品、偵查社會情況,是當時能夠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個機構。

鹽運使的主要職責是管理鹽務,代表中央政府徵收鹽稅。當年兩淮所指的範圍要比現在的淮南、淮北大許多,北起山東,南至浙江。淮河入海口的寬廣、沿海地段,是我國主要的產鹽地,鹽務統屬兩淮鹽運使司管轄,衙門所在地在揚州。當年的衙門舊址仍在,位於如今揚州國慶路與文昌中路交會點西北角。衙門門臉朝東,氣勢恢宏,具有文保歷史價值。衙門外,東、南、北三面原設圈門,拱衛鹽運使司衙門的安全。衙門內,舊有亭台樓閣、花木扶疏,名為題襟館,東圈門何蓮舫為之題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