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活在世代為官的榮光之下 什麼都大不過上級的信任

劉統勛出生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此時,距清軍入關的順治元年(1644年)已經過了54年之久了。

在此之前,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於1583年(大明萬曆十一年)憑藉父祖的十三副鎧甲正式開始了二度統一女真各部的進程。(女真各部的第一次統一是由女真完顏部的英雄完顏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完成的。)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再度完成女真統一大業的努爾哈赤在自己的家鄉赫圖阿拉(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自稱大汗,改元天命,並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後金」。

1618年(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正式開始了與大明王朝決裂的進程。1619年(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春,努爾哈赤取得了薩爾滸大捷,一舉扭轉了後金在東北的劣勢,而大明王朝則在東北地區轉攻為守。1621年(大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1625年(大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1626年(大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在與明朝邊關大將袁崇煥的角逐中戰敗,不久因病死於叆雞堡(今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

隨後繼位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內政上,重本安民,加強集權統治;在對外擴張上,先用兵朝鮮和蒙古各部,解決了與明朝決戰的後顧之憂。1635年(大明崇禎八年,大清天聰九年)冬,皇太極發布改族名女真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1636年(大明崇禎九年,大清崇德元年)夏,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1643年(大明崇禎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與大明王朝處在決戰最前夜的皇太極因腦中風病逝。

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後,大清王朝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1644年(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率領的明末農民起義軍佔領了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在原明朝東北邊關大將吳三桂的引導之下,大清王朝的實際掌權者、攝政王多爾袞迅速率領清軍入關,一舉擊潰了李自成的軍隊。隨後不久,順治皇帝宣布定鼎北京。隨後的十幾年間,大清王朝的八旗軍隊揮師全國,先後平定了包括各地的南明小朝廷和原來的各路明末農民起義軍。到順治皇帝去世的1661年(順治十八年),大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已經基本穩定下來。

隨後繼位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逝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剛剛繼位時的康熙皇帝只有八歲。康熙六年(1667年),十四歲的康熙皇帝親政。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1669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鬥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駐防雲南、兼管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反清叛亂,迅即得到駐防廣東的平南王尚之信、駐防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響應。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正式爆發。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三藩之亂」最終被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夏,康熙皇帝又派大將施琅一舉收復台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在雅克薩用兵,徹底擊敗了多次入侵、並一直盤踞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的沙俄殖民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解決了中俄雙方東段邊界問題。之後,康熙皇帝騰出手來,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親征,平定了沙俄殖民者支持的蒙古族準噶爾部噶爾丹發動的叛亂。

劉統勛出生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清王朝的所有邊疆地區,已經完全處在了康熙皇帝的掌控之下。也就是說,大清王朝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當時大清王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岸,東北到庫頁島,陸地總面積超過1300多萬平方公里。

說到劉統勛,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們都是從《天下糧倉》、《大清官》等電視連續劇裡面了解到的。說到他,我們就先說說歷史上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其實是人為造成的,它的直接責任者應該是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於備荒考慮,決定拿出銀兩採購糧食以充實國家糧庫。他當時甚至採取了禁止以糧造酒、落榜生員可用銀子買秀才等措施,但囤糧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十年左右時間不過為國家糧庫增加了六百多萬擔糧食。由於乾隆皇帝忽視了糧食流通這一最基本的規律,使得地方糧價高漲,引發民變多起,饑民搶糧、抗租、抗糧的事時有發生。後來,乾隆皇帝只得放寬了糧食政策,糧食危機這才漸漸平息下來。

其實,劉統勛與乾隆初年的糧食案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電視劇《天下糧倉》把這筆老賬算到了一些貪官頭上,也是冤枉了這些人。

其實那個時候的貪官還不是很多,為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很重,已經殺掉了很多貪官,這令很多官員只能是夾著尾巴做官,哪裡敢貪污呀。第二,乾隆皇帝剛剛上台不久,很多官員還在察言觀色、等待時機。大清朝的皇帝,有上任就殺掉一批前朝重臣以便確立自己皇帝權威的傳統,所以就連當時的清官都怕被砍頭,更別提貪官了。前者如康熙皇帝擒拿鰲拜,雍正皇帝殺掉年羹堯;後者如嘉慶皇帝殺掉和珅等。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還沒有講到劉統勛的青少年時代,咋就講到了劉統勛的中年時期了呢?還是回過頭來看看劉統勛是如何走上這大清王朝的官場之路的吧!

劉統勛出生以後的大清王朝皇室內部,諸位皇子之間圍繞著皇位繼承權問題,處在激烈的競爭傾軋之中。當然,朝廷里發生的這諸多事情,青少年時期劉統勛,那是萬萬不可能知道的——雖然劉統勛的父親劉棨長期為官。

導致劉統勛對於此時朝廷內部發生的這諸多事情一無所知的原因在於:劉統勛的父親劉棨是長期在外地為官,基本上就沒有過在京任職的經歷。換句話說,北京四九城裡發生的那些事情,劉統勛的父親劉棨都了解甚少,就更遑論遠在山東諸城鄉下的劉統勛本人了。

也就是說,此時的劉統勛,只能是踏踏實實地與他的諸位兄弟們一道,老老實實地讀書,認認真真地參加科舉考試,僅此而已。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劉統勛與他的哥哥劉煜一道考中舉人。其中,19歲的劉統勛獲順天府鄉試第三十六名,他的哥哥劉煜則為順天府鄉試第六十九名。

隨後不久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整天沉迷於釋教、道教,並自稱「天下第一閑人」,與諸兄弟一直非常和氣,暗中則與年羹堯與隆科多密切交往,加強自己集團的勢力,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以贏得康熙的信任,最終繼位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劉統勛迎來了他人生的春天:在雍正二年(1724年)的會試中,26歲的劉統勛考中第二百二十二名進士,殿試時則被雍正皇帝欽點為第二甲十七名進士——全國第二十名。

中進士之後的劉統勛,任翰林院庶吉士,正式步入仕途。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猶文苑。翰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文學家揚雄的《長楊賦》。而以其名官,則始於唐代,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宋朝後翰林成為正式官職,並與科舉接軌。明以後被內閣等代替,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翰林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明代是翰林院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將前代之翰林學士院正式定名為翰林院,而與雜流諸如方術、伎藝等供奉之事脫離干係。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主官為翰林學士,下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明代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