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精英家庭的顯赫之路 大官的親戚不是那麼好認的

看過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人,我們都知道,在《宰相劉羅鍋》里,曾經演過下面一段:原籍山東的劉墉進京以後,首先做了六王爺的女婿,後來又拜皇太后為乾媽。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劉墉這個人的身份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如果從乾隆皇帝他的媽媽這方面來講,那劉墉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的乾弟弟;可是如果要從乾隆皇帝的親弟弟六王爺這兒來講,那劉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

這裡,首先就有個問題需要我們來回答:那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真的是山東人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更簡單了——是!

可是,江蘇人、安徽人,甚至河南人、廣東人都不幹了!他們非得說,歷史上的劉統勛、劉墉父子本來應該是他們那裡的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先看來自2002年1月28日《平頂山晚報》上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劉統勛是咱寶豐人?」。全文內容如下:

眼下,電視劇《天下糧倉》正在熱播,一個鮮為人知的清代廉吏劉統勛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一時間家喻戶曉。正在此時,本報採訪部收到了一封署名「劉事衡」的來信,更引起記者對這位歷史人物的興趣。現將這封信節選如下:

如今,我的家鄉,流傳著劉統勛還鄉認親的故事。相傳,劉統勛出生在寶豐縣劉灣村,他少時因家鄉鬧災荒而背井離鄉,逃往山東。劉統勛官居相位,但他仍沒有忘卻生他、養他的故鄉。於是,劉統勛就產生回寶豐縣劉灣村認親的想法。

日月輪迴,曠日已久。劉統勛記憶中的村北部河上的青石橋已被淤土深埋在地下,河床向西北滾數十米遠,這是劉統勛沒認成親的第一個原因。其二,當時縣令怕劉統勛認親以後,官事難做,恫嚇百姓不可冒認官親,招殺身之禍。鑒於二者,劉統勛還鄉認親就泡了湯,他雖將認親之事委託當時縣令,但縣令以查無此事不了了之。

劉統勛雖未認到親,但仍有落葉歸根之想,他死後,還是在寶豐縣劉灣村建了一座自己的墓地,碑上書著:大清宰相劉統勛。

「文革」前,劉統勛的墓地有二十餘棵翠柏,墓地完美。「文革」中,樹被伐、碑拉倒,至今未修。

……

這樣一封信,引發了記者許多好奇:劉統勛真是寶豐人?如果是,為何歷史上並無記載?若是訛傳,為何這故事及細節如此栩栩如生?記者決定到寶豐縣劉灣村走一趟,探尋究竟。

劉灣村位於寶豐縣周庄鎮。2002年1月22日上午,記者跟隨市僑聯主席勵偉英等一道前往劉灣村。

上午9點多鐘,記者踏上劉灣村的土地,陽光正好,幾位村民正在村中的河邊聊天、曬太陽。記者向他們打聽起了劉統勛的事。

「知道,知道,現在電視里不正在演嗎?」

「他的墳就在咱村。」

幾位村民紛紛說道。一位叫劉玄生的村民告訴記者:「小時候就聽說村北有劉統勛的墓,還有碑。」

該村有九百多口人,其中劉姓佔了一半以上。65歲的王福安曾見過那墓和碑,「碑不太高,青石座,上世紀70年代墳都給平了,碑也不知道誰給背走了。」他還告訴記者,有一年村裡有人從墳地旁邊挖出一個印章來,是紫銅色的,人們拿來讓他看,他只認得印章的側面刻有「總提督」字樣,後來那印被人賣了,都說那是劉統勛的印。

劉統勛的墓地在哪兒呢?幾位村民熱心地領著記者來到村北的一塊麥田裡,但這裡已絲毫看不出墓地的痕迹,「就是這兒,當年有幾十個墳頭,劉統勛的墳頭較大,墳前豎著塊石碑。」一名老者指著墳地東側的一座小土丘和西側的一條河說:「劉統勛的墳選在這裡是很有講究的,你看,他頭枕鳳凰山,腳蹬凈腸河……」

墳前的那塊石碑能否找到呢?一位村民說,村南頭的小河溝有塊很老的石碑,記者興奮地趕去。

這是一塊已斷為兩截的石碑,幾位村民幫忙將兩截斷碑翻了過來,有人端來水,用布將碑擦拭乾凈。工整的楷書,字跡秀麗,除個別字磨滅外,大多可辨認。「大明國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汝州寶豐縣城東……至凈腸河迤東坊廊保一圖見……」落款時間是「大明崇禎」年間,看來在那時劉灣村就已存在了。可惜的是,這塊碑是當年為了表彰眾人捐資修建牛王廟而立的。

記者的探訪,在村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許多人都圍了過來,講起了小時候聽過的故事、戲詞,劉統勛的故事在該村流傳如此之深遠,這一點令記者十分驚異。

75歲的老人王保安講起劉統勛的故事,那戲詞就如泉水般汩汩湧出。據他講,村裡只有劉全海的祖上與劉統勛是一家,其他劉家都是後來從山西遷過來的。當年李自成造反後,曾下令殺過黃河以南二十多公里,不料接令的牛金星聽錯了,殺過了黃河以南二百多公里,該村村民也遭到屠殺,劉統勛的爹或爺爺就擔著他離開劉灣去了山東要飯吃,後來劉統勛當上了大官。他兒子劉墉曾來認過親,縣官怕株連沒有認成,劉全海的祖上聽說此事就到京城認下了親。

這是記者在劉灣村聽到的比較完整的關於認親的故事,這一故事也有不同版本,有的說劉全海祖上是拿著家譜進的京城,回來時拿的不是紅燈籠,而是一封信。

探訪劉灣村臨近結束了,遺憾的是沒能找到劉事衡信中提到的墓碑,但幾乎人人皆知的傳說和故事,又讓記者覺得,說此事「子虛烏有」又似乎缺乏說服力。劉事衡很肯定地說,有人見過那塊墓碑,上面寫的就是「大清宰相劉統勛」,為了「挖掘」這段歷史,他會繼續尋找。

劉統勛究竟是不是寶豐劉灣人?在探訪劉灣村時,村民們雖拿不出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但流傳幾輩子的傳說故事,足以使他們深信不疑。到底該怎麼解釋和看待這一事件,記者採訪了一些研究清史的專家。

潘民中,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平頂山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平頂山歷史文化研究叢書主編。

潘民中介紹,《清史稿》、《清史列傳》中明確記載劉統勛是山東諸城人,其父劉棨康熙年間曾官至四川布政使。據劉統勛撰《東武劉氏族譜》凡例中稱:「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自江蘇碭山縣遷山東諸城縣。」從始祖劉福算起,劉統勛是第八代。從以上情況來看,寶豐劉灣劉統勛墓及劉統勛生於此地,出走山東諸城的說法,尚有推敲的餘地。若劉統勛真是寶豐人,乾隆以後纂修的地方志,肯定會不遺餘力地大書特書的。而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年間所修《寶豐縣誌》、《汝州志》、《河南省志》對之均無一字記載。這就不能不令人疑惑。

那麼,寶豐劉灣若真曾有一座寫著「大清宰相劉統勛」石碑的墓冢,當作何解釋呢?潘民中認為有三種可能:一種可能便是,劉灣的劉氏是從山東諸城遷來的劉統勛後裔的一支,他們為了便於祭祀自己的祖宗,封起了劉統勛的衣冠冢,並立了墓碑。二是劉統勛名聲顯赫之後,特別是《劉統勛私訪》一類戲劇廣為流傳之後,居於劉灣的劉氏為了壯大本族的聲勢,封起了劉統勛的衣冠冢,並認了祖宗。這些做法在民國以前宗親觀念比較濃厚的時代是不足為怪的。三是在《東武劉氏族譜》中,對於劉福之後的第二代記述模糊,那段時期也正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兵天下大亂之時,也有可能劉統勛祖上從劉灣逃難而走,而留下了與之並列的一支劉氏,即劉全海的祖上。但是,要證明其真實性,必須找到過硬的證據。

牛建強,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東北師大歷史學專業明清史博士。

牛教授認為,劉統勛是寶豐人可能性不大。村民說發現有印,印側面刻有「總提督」,經查《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劉統勛是雍正二年二甲第十七名的進士,一生都是文職官員,而「總提督」乃是武職官銜,明顯二者沒有關係。如果真的有那塊墓碑,上面的確寫著「大清宰相劉統勛」,也疑點很大。因為古人十分重視名諱,在墓碑上不會直書其名,尤其是像劉統勛這樣的官員,其死後皇帝謚號「文正公」,其墓碑上應有「劉文正公」等字樣。

針對劉灣村流傳的「認親」等故事,牛教授認為,劉統勛弟兄十人,其後人的分支就更加龐大,有一種可能是這些分支中的某一支遊歷到了寶豐劉灣,所以這裡便出現了有關劉統勛的傳說、故事。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劉統勛任大學士時,曾到河南治過黃河決口之事,這期間他微服私訪,為百姓辦了不少事,當年的劉灣村人將他的故事進行記錄,加以炫耀,經過後人的演繹甚至嫁接,便繪聲繪色。但這一切都是推測,說劉統勛的確是劉灣人,要有家譜、文獻資料及祠堂等之類的證據,而這些現在都拿不出。不過,為何這些故事會在劉灣村流傳如此深遠?是從何時在劉灣開始流傳的?最早是哪些人講的?這倒十分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探究。

楊玉,寶豐政協常委、《寶豐縣誌》主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