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49年怎樣欣賞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的背景今天我能夠到貴校來跟諸位講話,覺得非常的榮幸。東京大學是日本的第一大學,在這大學裡,女人來講演的機會,恐怕是很少的。所以我這一次得有機會在這兒講演,覺得非常的高興。尤其是有倉石武四郎先生給我翻譯。這位倉石先生,諸位已經都知道的,是很有名的一位教授,對於中國文學有很深的研究。請他來當翻譯,我真是感謝不盡。

本來各國的文學都有它固有的面目,如同各國人的體格容貌都不一樣。譬如西洋人的頭髮是黃的,眼睛是藍的。東洋人的頭髮是黑的,眼睛也是黑的,都不一樣。同是一個東洋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還是不同,只是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不同,在外表上很不容易看出來。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有它特別的遺傳和環境。所以自然就有了他的國民性,由這一點來講,假使不能理解一國的國民性,就很難欣賞一國的文學。

現在我手裡沒有什麼書,不能參看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國民性的書。所以只好照著我自己的主觀的觀點,說一點關於中國的國民性的幾個問題。

我小的時候去過北京天壇,那時候我就隨便參觀一下,也沒有去聽先生的說明。在模糊的印象里我只知道天壇的偉大莊嚴。回來以後朋友們問我「天壇頂棚上有三百六十個框子你看見了么?」原來那三百六十個框象徵一年的三百六十天,每一個框里畫著不同的雲彩,就由這些雲彩可以看到一年的天時的變化。可是我事先不知道,所以一點也沒理會。我很後悔,但以後就沒有機會再去細看。假設那時我能靜聽先生的說明,我就可以得到很清楚的印象,想起來非常的可惜。對於一國的文學的欣賞,也是如此。假如我們在欣賞某一國的文學之先,能略為知道那一個國家的背景,那欣賞的程度,就會更深刻一些。今天我要說的,也不過是這樣意思。

現在我就說一說中國的國民性。中國國民性的特色,第一是愛好和平。本來世界上不能說有一個國家,是愛好戰爭的。但有一天有一位外國朋友問我,為什麼中國的詩歌里很少有歌頌戰爭的詩?果然中國詩里關於歌頌戰爭的詩很少。不但是誇獎武功的詩少,而且厭惡戰爭怨恨戰爭的詩很多很多,這可算是一個特色。當然,誇獎武功的詩,並不是一首也沒有的。這些詩大半都是「應詔」「應制」,在天子命令之下寫出來的。譬如一個將軍的凱旋,天子就命令文臣,作讚美他的武功的詩。

這些詩多半都不流傳於世。原來中國人一貫的哲學,是重文輕武的。就是文德比武德重的意思。

而且一貫的反對中國,占來的侵略戰爭。本來中國人對於「武」有這樣解釋,「止戈為武」「武」字是由「止」和「戈」字出來的。停止干戈就是武德。現在只就我手邊的書里來舉幾個例子。比方有一句詩:

「一將功成萬骨枯」。

為了一個將軍的成功,晒乾了一萬多兵士的骨殖,戰爭就是達到一個軍閥的慾望,而不顧大多數人民的幸福。《左傳》裡頭有幾句: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這是說人民已受了戰爭很大的痛苦,應該想法子給他們以安定的生活,不但是中國國內得到恩惠,而周圍四國,也可以安定的意思。還有《國語》裡面,國王要征伐犬戎,祭父勸國王說:「先王耀德不觀兵。」

就是說古代的偉大的國王,都是炫耀他的文德,不誇張他的武力。

六朝梁時代,有個「鼓角橫吹曲」又叫「馬上樂」。是在軍隊里唱的音樂,這好像應該是鼓舞戰爭的歌,但其實不然。

比方在「紫騮馬」里有:「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這歌相當的長,所以特舉這一段,意思是十五歲的時候就參加戰爭,一直到八十歲才能回來。回家一看,家人一個也沒有了,房子也燒了,院子里只剩一點青菜,把那青菜摘來,一邊流淚一邊吃。還有一首「馬上樂」,「企喻歌」。這首頭幾句是述說勇壯的戰爭情形,可是後幾句是很悲慘的。比方: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屍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男人是可憐的,一出家從軍就有死的危險,他的屍首橫躺在狹谷里,白骨也沒有人來收埋。六朝時代鮑照作了一個歌,叫:《行路難》,一共十八首,其十六首有一段: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白首流離不得歸。」

年輕的時代去從軍,可是一輩子回不來家的意思。還有陳琳作的一首詩,叫《飲馬長城窟行》。這陳琳是很有名的一個文人,魏武帝曹操讀他的文章治好了頭痛!那歌里有: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柱。」

就是說,生下一個男孩子最好不要養活,生下一個女孩子卻要給她肉吃。因為男人必要去當兵,戰死在長城下。中國的萬里長城我想諸位都知道的。是一個很艱巨的工程,有個西洋的天文學者說:「從月亮里看見地球,可能看到的,只有一條萬里長城。」可是中國詩人說到長城,並不都是讚美!

比如,「孟姜女哭長城」就是中國最有名的故事。

底下我要說幾個文人在軍隊里作的詩。舉個例子說,李益作了一言《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北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天山裡下著雪,很冷的北風吹來了,在那時候聽見有人用橫笛吹「行路難」的曲。三十萬的兵士,在沙漠上都回首悵望他們的故鄉。橫笛是橫著吹的,不像蕭豎著吹的——在這歌里,一點也沒提到自己軍隊所立的功,而反倒描寫兵士想家的情緒。最有意思的是《夜上受降城聞笛》這一篇。它說: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受降城是戰勝的時候,受敵國投降的地方。實在應該是一個愉快驕傲的地方。但詩人感想並不如此!回樂峰前的砂子像雪一般的白,受降城外,月亮霜一般的皎潔,在那時候不知何處傳來笛子的聲音,軍人就都想望起故鄉來。在戰場上的軍人都想家,這是哪一國都一樣的。所不同的,有的肯說出來,有的不肯說出而已。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多半為了羞恥,不肯述說,但是中國人是很坦白天真的述說人情。又如李華的《弔古戰場文》,他說:

「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緺,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加悶妗F奼幸煊諶室澹醯烙乩*這是很長的一篇文章,頭幾句描寫古戰場的風景,述說各種的悲慘的光景與情緒。中間這一段是最要緊的。秦漢以後,侵略四方的國,因此國內財政紊亂,人民也減少,這樣情形,哪個時期都有的……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是「奇襲」的奇,這奇是與仁義不同的。

最後一段:

「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時邪命邪?

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漢國攻擊匈奴,雖然佔領了陰山,可是屍首堆在戰場上面,禍害比功績多得多。——蒼蒼是頭髮黑的意思——人民沒有一個沒有父母,父母生了孩子都撫抱著,怕他不能長大。

哪一個人沒有如同手足的兄弟,哪一個人沒有像朋友的夫婦?

活著的人,國家對他有何恩惠?死了的人,又何嘗是他們自己的過失?最後一句說:時邪命邪,從古以來都是如此的。那麼怎樣來補救呢?除了堅守邊境,互不侵犯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唐朝的白居易,有一首長歌,叫《新豐折臂翁》,這個歌還有「戒邊功」的副題。

這折臂翁是年輕時代,為了躲避徵兵,自己折斷了自己的手腕,這樣例子很多很多,不能一一提出。底下就是舉出自己做將軍的人的例子,漢朝有一位有名的將軍叫班超,班超投筆從戎,開發西域,封為定遠侯。

三十年間,住在現在的新疆省,在他上奏天子的表文里(他的妹妹班昭替他寫的),有一句:

「不願封為萬戶侯,但願生入玉門關。」

這玉門關是從新疆省入甘肅的關門,他說自己並不願意封侯,只願在活著的時候能回入玉門關。

范仲淹是北宋時代的有名的人物,他有一首詞叫「漁家傲」,下半闋是: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意思是:離開家萬里那麼遠,雖能喝一杯濁酒,可是還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燕然山上。——燕然是山名,古時候出戰的將軍,為了紀念自己的武功,在山上的石碑上,刻上自己名字——願意回家也回不去,在那時候聽見了笛聲,嚴霜滿地,人不能睡,將軍頭髮已經變白了,軍人也都流淚,描寫都厭倦戰爭的情形。

愛好和平並不是徹底的反對戰爭的。從宋朝一直到現在,反對戰爭的詩有的是,可是那戰爭是侵略的戰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