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超感官知覺和心靈運動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人相信超自然現象。那些更尊貴的信仰者把這稱為心靈學。不過,直到上個世紀才有人作了一些嘗試,要給它提供一種經過實驗室試驗的科學根據。這些研究包括。從明顯是想入非非的探索,直到神態正常、素負聲譽的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成果。這樣的心理學家有杜克大學的約瑟夫·萊因博士和紐約市立學院的加德納·墨菲。我們將在本章集中著重討論萊因的研究,他在給予超自然力研究以科學尊嚴方面,作了比歷史上任何人都要多的工作。

應該不含糊地說,萊因即使在某種程度上和本書所談的大多數人有稍許相似之處,但顯然不是一位偽科學家。他是一個非常誠摯的人,他工作認真,能力高強,不能輕易地加以抹煞,應該得到比本書這種粗略研究更為嚴肅的對待。本書討論他,只是因為他的研究成果作為現代心理學中一個引起爭論的新的「異端」,吸引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還因為他是一位兩可的科學家的極好的例子,他的研究不能說是一時的怪念頭,然而,他卻是遠遠地處在正統科學的外緣。

美國的多數心理學家顯然都有一種很大的非理性的成見,比如說,要比英國的大得多,他們甚至對超感官精神力的可能性也要反對。作者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這種偏見。讀者閱讀萊因的具有高度說服力的著作時,必須意識到他本人具有強烈的信念,同理,讀者在讀本書下面的議論時,也必須意識到本書作者的成見。

萊因博士1895年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沃特盧,但是他的童年時期大部分是在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上度過的。他年輕時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兩年,後來進入芝加哥大學,1922年畢業。他從芝加哥大學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並一度在西弗吉尼亞大學教植物學。青年時期他曾想當新教牧師。就在那幾年當中,他的正統信念消失了,他開始向別的方面尋找支持力量,以維繫他保持至今的廣泛的宗教觀點。

正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和他的妻子在二十年代初聽了阿瑟·柯南道爾爵士關於唯靈論的演講。這次演講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萊因寫道,「……很明顯,如果柯南道爾所相信的東西中有幾分真理的話,儘管在細節上可能誤入歧途,那也自有其非凡的重要性。僅僅這種可能性就是我多年來最感振奮的思想。」

這種感情促使萊因和他的妻子長時期埋頭於唯靈論的著作與實踐之中。「超自然探險」一詞,就是萊因用來說明這種早期探索工作的。1927年,他成為杜克大學的一名助理研究員,在威廉·麥獨孤教授(原為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授)指導下從事各種超自然力的研究。1928年他加入杜克大學教師隊伍,自1940年起擔任該校心靈學實驗室主任。

萊因的第一份試驗報告發表於1934年,題目是《超感官知覺》。其後又發表了《精神的新邊疆》(1937)、《60年後的超感官知覺》(1940年與別人合著)、《精神王國》(1947)。 他自1937年起編輯《心靈學雜忐》,這或許是科學的超自然研究史上最重要的雜誌,同時他還為一些通俗雜誌寫了大量文章。

萊因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提出,超感官知覺(簡稱ESP,包括傳心術和天眼通)已經由幾百萬次FSP紙牌實驗證明,不存在任何懷疑的餘地。這些紙牌上有5種容易辨別的符號,即正方形、圓圈、十字、星形和幾條波浪線。通常使用時每副25張,每種符號5張。近年來,萊因已把他的注意力轉向另一種所謂的Psi現象,他把這種現象叫做「心靈運動」,簡稱PK。這是精神控制物質的能力,例如借靈媒升空、信仰療法、房中鬧鬼等現象。讓受試驗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骰子的某一面上,用手搖或用機器擲骰子,讓被試者集中精力於骰子的一面上。萊因聲稱骰子的這一面朝上的次數超過了機遇。

萊因報告說,奇怪的是超感官知覺和心靈運動都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例如,被試者和紙牌隔開很遠的距離,超感官知覺仍起作用。被試者在洗牌之前就能叫出紙牌的花色次序,叫做「預知」。萊因寫道,「……不論被試者是叫現在打的紙牌次序還是叫將來要打的次序,得分記錄沒有明顯的不同。」預知現象使萊因很感頭痛,因為這就很難設計一次純粹的傳心試驗。受試者不是傳遞試驗者的思想,而可能是通過預知的超常視力「看見了」試驗的最後結果!由於每次試驗最後必須以某種方式列表顯示,因而要排除預知作用自然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由於超自然現象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就不可能用任何已知的自然理論來解釋它們。萊因說,這就導至這樣一種觀點:至少精神的一部分是脫離物質世界的。這一事實給予靈魂、自由意志和人死後靈魂存在這些信念以支持。此外,假如超感官知黨和心靈運動存在,那麼在唯靈論明顯的騙局和假話後面,就證實有一種真理的堅實核心。比如,萊因認為靈媒、靈應盤操作者和扶乩發出的信息,常常就是靠傳心術、天眼通和預知得到的。

萊因的著作還支持一般人認為動物有超自然能力的這種信念。他在1951年6月的《美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你的愛畜懂得你的思想嗎?》。他這篇文章為上述觀點提出了例證。萊因相信,弗吉尼亞州里士滿有一匹名叫「女士」的專門用來窺測人意的馬,就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他還講到加利福尼亞有一隻狗,嚎叫了一天,剛好在長灘發生地震時停止了嚎叫;還有一隻大牧羊犬,在附近工廠爆炸炸死它主人之前鑽到床下嗚咽。萊因認為,在這兩個例子中,狗對即將到來的事件具有預知為(參見他的文章《動物腦子的奧秘》,發表於1952年3月30日的《美國周刊》)。

人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些驚人的報導呢?是萊因博士和他的同事們給超自然現象建立了一種合理的經驗基礎呢,還是以科學標準來衡量,他的研究大可懷疑呢?由於對他的研究成果有利的事例在他寫的書籍和文章中比比皆是,而對他不利的事例則深藏在各種學術出版物中,因此本書將綜合持懷疑態度的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重要批評意見,加以概要介紹。

對萊因最不利的事實是,能夠證實他的實驗結果的試驗者,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和他一樣強烈地相信超自然現象的人。持懷疑態度的心理學家們也作過幾百次試驗,而得到的結果是相反的。萊因把這一事實歸因於試驗者的態度對被試者有顯著的影響。如果這位科學家不相信超自然能力,那就會擾亂受試者超自然能力的微妙工力。萊因的批評者指責他是在實驗控制不嚴密的條件下進行試驗的,而且只挑選了全部試驗中的一個部分拿來發表。H.L. 肯歸納後一方面的批評(發表在1937年12月6日巴爾的摩《夕陽》報的一篇論述萊因的文章)說,「坦率地說,萊因教授是把那些猜牌連續走運的人分離出來,然後就引用那些好運氣來證明他們具有神奇的能力……」

這種所謂「選擇」,並不是有意地進行的,而是微妙地、不自覺地進行的。舉一個例子,讓我們假定在一間教室里對100名學生進行測驗,以便決定對哪些學生要進行復驗。按照一般幾率,這些學生當中大約有50人的成績在平均數以上,50人的成績在平均數以下。試驗者斷定,成績好的人最可能有超自然能力,所以把他們叫去做進一步的試驗。在第二次試驗中,成績低的人再次被淘汰,成績高的人繼續進行試驗。最後,剩下一個人,他的成績在連續6次或7次試驗中都超過平均數。作為一個孤立的事例,這種情況是不大會有的,但是鑒於剛才描繪的選擇過程,這樣的情況卻是意料之中的。

一個能幹的試驗者自然不會象上面說的那樣笨拙。這樣舉例不過是要說明選擇的事是多麼靠不住的。再舉一個更好的例子,我們不妨設想全國有100位心理學教授讀了萊因的著作,並決定分別對一個受試者進行試驗。50位教授在分別進行的初試中沒有發現超感官知覺,他們很可能感到沮喪而放棄試驗,但是另外50位教授卻受到鼓舞而繼續試驗下去。這50個人當中,更多的人在第二次試驗以後又停止試驗,而其餘的人則將繼續試驗,因為他們試出了好的結果。最後,剩下了一位試驗者,受試者在他面前連續作了6次或7次試驗,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不論試驗者還是被試者都不關心裡外99次試驗的情況,因而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錯覺,以為超感官知覺是有作用的。出現這樣情況的機緣本來是不大的。但是就全過程來說,這種機緣又是可能的(在愛爾蘭抽彩獲獎的機會甚至更少,但還是有人抽到了)。於是,試驗者寫了一份熱情洋溢的報告,寄給萊因,萊因在他的雜誌上把它發表了,讀者因而有了強烈的印象。

在這一點上,人們不免要問,「如果這位試驗者繼續在他的受試者身上試驗下去,難道他不會失望嗎?」回答是會的。不過,萊因又告訴我們,受試者在他們最初取得成功以後,他們的能力幾乎總是明顯地減退。此外,他寫道,「……試驗者一次成功之後,也可能會遭到失敗。有這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