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打倒愛因斯坦

在物理學和化學中,也象所有其他學科一樣,從來沒有一條分明的界限能夠將偽科學的臆測與有識之士的學說區別開來。二者難分軫域,因而總有一些居於二者之間的情況。例如,英國物理學家奧利弗·海維賽德既是一位科學家,又是一個怪人,令人難以捉摸。相對論問世時,他是公開指責愛因斯坦的唯一的著名物理學家。他的許多臆想荒謬之極,因而沒有一家知名的刊物願意發表。與此同時,他在電學理論方面卻作出了許多切實的貢獻。尼古拉·泰斯拉曾經發明了交流電動機、變壓器(泰斯拉線圈)和許多其他很有價值的電氣設備,隨著年齡的增長,卻表現出越來越嚴重的妄想狂。約翰·奧尼爾在他寫的頗有趣味的傳記《浪費才華》一書中向人們透露了泰斯拉是怎樣度過晚年的:他孑然一身,唯我獨尊而不屑與任何人交往;非常妒忌愛迪生;不願與人握手,唯恐沾染細菌;看見圓的表面(如撞球和珍珠項鏈)就驚駭萬狀;他除了飼養的曼哈頓鴿子以外什麼也不愛;他把他那過人的天才消耗在試圖發明死光或從人的視網膜上拍攝思想的照相機。

常有這樣的情況:物理學或化學方面的一種學說會被專家們一致否定,但為之辯護的人卻智力高超、立論嚴謹,而且專業水平頗高,外行人不可能對它作出確切的結論。以核化學為例,艾伯特·克里赫博士曾花費了大半生的時光來捍衛他所謂的「克里赫原子」說。簡言之,克里赫反對已為人們所接受的關於原於處於穩定狀態時其電子沿軌道繞原子核旋轉的觀點。他認為電子就是原子核自身的一部分。根據他的說法,重力是由於原子核內的正電荷旋轉而產生的。克里赫的許多著作(其中最近出版的是1950年的《新電動力學》)被他的同事們普遍認為毫無價值。另一方面,克里赫曾是達特默思大學的物理學副教授,曾獲得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學位,是一位卓有成績的教師和發明家。因此,人們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就不得不有所猶豫了。

然而,我們不必去為這類有爭議的事例去操心。就極端的情況而言,也確有不少物理學和化學方面的論文顯然是胡說八道,可以毫不含糊地把它們歸於偽科學一類。例如安妮·貝贊特和查爾斯·利德比特1908年發表(1919年修訂)的《神秘的化學》,除通神論者外,誰也不會認為它有任何可取之處。這部著作是用特異視力對原子結構,其中包括正統化學家們迄今尚未發現的幾種元素的原子結構進行研究的成果。令人遺憾的是,這類文章大多枯燥乏味,因此,我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中饒有興味的一小部分上面。

任何徹底變革的科學理論,一旦贏得了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總要遭到一些偏執狂人的猛烈攻擊,這些狂人反對已被確認的權威。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權威的偉大象徵是牛頓。正如人們可能料想到的,瘋狂攻擊他的文章.累積起來可達幾百巨冊。甚至偉大的歌德也寫了一部兩卷本的論述顏色的著作,極力反駁牛頓的光學原理。由於歌德不懂實驗方法,對數學更是門外漢,他的攻擊就成了物理學史上最不中肯的批評之一。

在美國,拚命寫文章反對牛頓的是紐約市衛理公會的一個牧師,名叫亞歷山大·霍爾(1819~1902年)。他的主要著作名為《人的生命問題》,它的第20版修訂本長達524頁。書中絕大部分是攻擊進化論的,但霍爾也為物理學原來存在的一種稱作「實體論」的理論作了詳盡的辯護。按照這種理論,一切所謂的力,包括地心引力,都是「實體」。當然,這些力是由比「物質」實體小得多的原子構成的,不過還是由真實的粒子構成的。光、熱、電、磁,甚至聲都象傳播氣味的粒子一樣,是「實體的」。在該書第一版(1877年)中,霍爾莫名其妙地用類似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那樣的長短格四音步句的詩歌來進行辯論。下面摘錄的是典型的幾句:

我敢毫無疑問地斷言,

蟋蟀唧唧的鳴叫,

燕子呢喃的細語,

通過周圍的空氣,

通過近旁的每個物體,

散射出實有其物的原子——

它是真實的物質,

就象從玫瑰花和金銀花神秘的腔孔中,

散發出顆顆芳香的微粒。

霍爾神父常常指出,蝗蟲的聲音在一英里之外都能聽到。他辯論說,如果聲的波動說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重達數千噸的巨大氣團是由一個小昆蟲使它維持經常振動的。他說,任何神志清醒的人都不會相信這一點。不過他沒有解釋一隻小小的蝗蟲如何能用實體物質填滿巨大的空間。霍爾頑強地堅持論戰。他主編一種名為《微觀世界》的月刊達11年之久(另有兩年時間編輯一種名為《科學論壇》的雜誌)。在雜誌中他設法挑動當代的科學家與他論戰。科學家們拒絕了。這就使霍爾自信他的學說是無可辯駁的了。

另一個美國人約瑟夫·巴特爾(1839~1915,佛蒙特州米德爾伯里人)也竭力維護聲的微粒說。巴特爾在佛蒙特州擁有幾個農場和二萬英畝森林,飼養著摩根種馬,並且是美國出版公司的經理。就是這家公司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3大卷(每卷都有600多頁)的《埃倫——一棵老松樹的低語》。

在美國還幾乎沒有見過比《埃倫》更為奇怪的書了。這3卷書都是採用一個名叫埃倫的6歲女孩和一個講述者進行柏拉圖式對話的形式寫成的。那個講述者卻是佛蒙特的一棵老松樹。誰也不明白,談話的雙方是怎樣獲得那麼廣泛的科學和數學知識的。巴特爾與霍爾一樣,反對一切波動說,他尤其反對聲的波動說,說那是「彌大大謊」。誰要是設想音叉的振動產生了聲音,巴特爾就會糾正他。他說,是音叉發出的聲音使音叉的兩臂產生了振動。這本書還用很多的篇幅攻擊正統的代數學和幾何學。全書約有200幅佛蒙特的山區風景照片作為插圖。在許多幅插圖中都有埃倫。

愛因斯坦的理論問世以後,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和聲的學說不再是狂人攻擊的主要怪物了。因為愛因斯坦發動了牛頓以後物理學領域中最偉大的革命,無怪攻擊他的文章規模之廣、來勢之猛都不亞於早先對他的這位著名前輩的謾罵。攻擊往往是以牛頓的名義進行的。因為牛頓那時已經成了被拋棄的,因而也就是異端觀點的象徵。

當然,早期對愛因斯坦的許多攻擊(大部分是用法文和德文寫成)不能認為是偽科學。這些攻擊往往是來自一些難於接受新奇學說的同行們。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天體力學教授查爾斯·普爾曾著一書題為《萬有引力與相對論》(1922年普特南出版社出版),該書批評愛因斯坦的觀點當時所依據的實驗證據。它提出了值得重視的反對意見,但並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說:「相對論的理論也許是正確的,但目前尚未提出充分有力的證據。」1932年,阿瑟·林奇的著作《反對愛因斯坦的理由》,雖然遠非嚴謹的論著,但還不能認為毫無價值。二、三十年代的許多其他反對愛因斯坦的著作,與其說是出自一些怪人之手,不如說是出自一些報界人士或一些尚未通曉科學的人。他們對所反對的東西還沒有充分理解,就匆匆忙忙發表文章。應該指出,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享有盛名的物理學家持有與愛因斯坦截然不同的觀點。突出的例於是英國的大數學家愛德華·米爾恩的「運動相對論」。

可是,與上述批評性文章完全不同的是另一種腔調和另一種內容的反對相對論的文章。與反對牛頓和達爾文的那些文章一樣、都是粗暴和無知的產物。它暴露出這些作者對所反對的觀點毫無了解,雖然他們本來是完全有機會獲得這種知識的。甚至愛因斯坦後來發現是錯誤的那些主要論斷,也沒有成為這些文章賴以跨入象樣的科學爭論的領域。在物理學發展的這個階段,愛因斯坦的學說已經提出了大量簡化的理淪(著名的如把重力和慣性歸納為同一現象),並逐漸為愈來愈多的實驗證據所證實。愛因斯坦的對手若不充分考慮這些巨大的成就,其反對論點就會象霍爾和巴特爾攻擊聲的波動說那樣不著邊際。

最近以來這種毫無意義的攻擊的一個突出例子,是自封的法國物理學家喬治·德·博泰扎所著的《返回牛頓時代》,該書在作者逝世前數年於1936年在美國出版。

雖然博泰扎認為他的書是對相對論的「嚴厲駁斥」,但其內容卻是謾罵多於切題的辯論和證據。他不僅指責愛因斯坦「根本不理解牛頓的偉大的概念」,甚至驚異愛因斯坦沒有自知之明。那些接受相對論的科學家「是由於普遍缺乏物理學的起碼知識,根本沒資格研究這個問題」。為了解釋愛因斯坦的觀點之所以為廣大的科學界所承認,作者認為可能是由於「世界大戰所引起的科學界批評精神的削弱」。

詳細介紹這部觀點糊塗的拙劣著作會令人生厭,但有一個方面或許值得指出,因為這是許多攻擊相對論的論點所共有的。這就是博泰扎利用戴頓·米勒博士的實驗作為反對相對論觀點的依據。米勒是一位有責任心的物理學家,他在二十年代曾重複進行著名的邁克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