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盤旋運動

衣阿華州得梅因城的「勞森學大學」的「最高首腦兼第一博學士」艾爾弗雷德·威廉·勞森自認為是當今之世最偉大的科學天才。但遺憾的是,並沒有授與他什麼項目的諾貝爾獎金,作為對他的奇怪的事業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文學作品的褒獎。下面提出勞森自己所說的兩句話作為證明。

「他(勞森慣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思想穎悟,能回答一切問題。即使所謂的聰明人感到棘手的問題,對他來說也象幼兒園裡的教材那樣淺顯容易」。

「當我深入地觀察了浩渺的宇宙並且看到了它內部的驚人運動,……有時,我想我是在時間以前一、兩萬年出生的」。

勞森著作《人的生命》的出版者在談到他時是這樣說的,「與勞森的滲透定律和盤旋運動相比較,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過是小學課,而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學問不過是知識滄海中之一粟而已。」(注意:《人的生命》一書的出版者是勞森本人)

這本書由化名為賽伊·方斯 的人寫了前言,聲稱「要想用幾頁的篇幅來簡要地介紹艾爾弗雷德·勞森的生平和著作,猶如壓縮宇宙一樣。這是辦不到的,……在勞森地位如此寒微之時,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今天誰又能理解他呢?勞森的思想活動深度看來並無止境……,在今後幾千年間,無窮的才智之士將得到充實,將為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之樹萌發出無限枝幹而孜孜不息。」

在本書不揣冒昧地對這一著名思想家的生平作一概述之前,不妨先對勞森學的基本原理作一簡短的評述。雖然勞森寫過50多種書和小冊子,但是他的觀點最重要的源泉在於《勞森學》(3卷,1935~39)、《人的生命》(1923)和《滲透性》(1939)。以下引文絕大部分摘自這3本書。

勞森謙虛地稱「勞森學」為「探索生命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事物的知識。」他非常討厭「所謂的聰明人和自封的學者的那些理論,……事事必須能夠證實,件件必須合乎情理,否則便不是勞森學,……若非實有其事,若非真有道理,若非真知灼見,若非聰明智慧,那就不是勞森學。」

支持勞森學整個結構的基礎,是物理學的一種原理。它是如此新穎,以致於勞森不得不創造出一些新辭彙來闡述它。事實上,勞森已經聲稱,「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勞森確立以前,尚無人知曉。」他寫的許多書,開頭總有一個冗長的辭彙表,說明這些徹底改變原意的新辭彙的含義。」

「能」的原有概念被徹底拋棄了。取代的概念是勞森所設想的一個宇宙,其中既沒有能。也不是空無一物的空間,而是充滿著密度不同的物質。在勞森學的兩種基本原理,即「吸」與「壓」的作用下密度大的物質有向密度小的物質移動的趨向。決定這一運動的定律,被稱為「滲透」定律。勞森寫道,「這一定律對於那些老還無能的物理學教授們來說,是太遙遠而不可企及了,但是正在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者,已開始點滴地領略到它的巨大價值……。」

大小密度達到平衡的狀態,勞森稱之為「平衡穩定」。他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理是「盤旋運動」。勞森給這一運動下的定義是:「任何一種形成物都是根據許多逐漸增大的形成物的運動作多向運動,而每一個增大的形成物,又依更大的形成物的運動方向,也根據不同比例的『吸』與『壓』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同變化而運動。」

這就比人們所能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了,似可作這樣的解釋:宇宙間沒有一個物體是作簡單的直線或曲線運動的,因為它受到許多不同的運動的影響,終於使它的運動途徑呈「之」字形,「不即不離」。勞森有聲有色地描繪這種運動:一個細菌在人體內的血球中經過,此人正在一架飛行中的飛機的過道上走動。這個細菌以為它是在作簡單的直線運動。實際上,血球是在血液中運動,血液是在人體中循環,這個軀體正在過道上行走,飛機正相對於地面飛行,地球在自轉又在公轉,而太陽連同整個太陽系正在宇宙間疾馳。因此,這個細菌運動的路線呈絕對「之」字形,這個「之」字形「繼續下去,既沒有方向,也沒有結尾。」勞森提出,為了計算這種複雜的路線,將不得不發明一種「超高等的數學」。

「吸」與「壓」的概念在勞森的全部學說中反覆不斷出現。「流」(如雨、熱、血液等)就是這兩種力量形成的。光是一種「由於『吸』的作用而進入眼帘的物質」。聲同樣是進入耳中去的另一種物質。致於重力,那不過是「地球『吸』時的拉力」。事實上,勞森坦率地承認,「人們研究……勞森學時發現,……理論上涉及到物理學的一切問題都不存在了……」

可以預料,人體是藉助於成千上萬個小小的吸系與壓泵而活動的。空氣被吸入肺內,食物吸入胃內,血液流經全身。每個細胞都有細微的泵。當然,廢物則由「壓」的作用而被排除。「只要『吸』與『壓』的末端保持正常,這種內部旋動就繼續下去」,當拉和推停止時,人就死亡。地球是一個山「吸」和「壓」推動的龐大有機體。地球雖然是在一種密度極為稀薄的物質「以太」的海洋中浮游,但地球內部還有一種密度更為稀薄的物質,勞森稱之為「次以太」。這種次以太起著「吸」的作用,通過北極的開口處,把太陽供給的各種物質和來自流星的各種氣體吸入地球內。這些物質有的還經過地球表面的「細孔」被吸入地球。從南極到北極通過地球的中心 有一根中央管道,從這裡再分出動脈和靜脈,前者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輸往地球各部,後者則排除廢物。南極是地球的肛門。「廢氣」通過「壓」從此排出,廢物有時也從火山口這些細孔消除。南北兩極處的極光,就是山於這些氣體吸進、排出的運動形成的。在《滲透性》一書的第32頁上,有一幅彩色插圖,表明地球兩端處的猛烈活動情況。

可以料到,性也不過是「吸」和「壓」罷了。「『吸』是陰性運動。『壓』是陽性,……陰性運動是由外向內引入,而陽性運動則由內向外壓出,……兩性的吸引,只不過是『吸』對『壓』的吸引。」

至今仍使「教授們」感到困惑的磁力,是一種低級的性活動。如果一塊磁鐵「含有的陰性粒子比陽性粒子多,則具有『吸』的力量……如果所含陽性粒子多於陰性粒子,則具有『壓』的力量,因而把物質推開」。

按照勞森的說法,在人的腦子裡有兩種微小的生物,他稱之為「智能形成體」和「智能破壞體」。智能形成體是「微細的管思維生物,「它們締造並操縱精神系統細胞內部的思維工具。它們促成一切好的和創造性的事物。一抬臂,也需要成10億的智能形成體在一個小智能形成體的指令下全力以赴」。

遺憾的是,智能形成體的工作卻遇到智能破壞體的破壞搗亂,這些智能破壞體是「微小的害蟲,它們影響精神系統的細胞,破壞智能形成體所製造並操縱的思維工具。」如勞森所表明的,「智能形成體為了人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但智能破壞體卻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犧牲人體。」

當然,關於勞森學異乎尋常的原理還可以寫出許多,但這些已足夠形成勞森學的宏偉深度和廣度的圖景了。現在我們不妨回頭看一下勞森學發現者的生平和經歷以及他所創建的一些機構。

照賽伊·方斯說,「勞森的誕生,是人類誕生以來最重大的事件」。他1869年3月24日出生於倫敦。勞森的父母(是蘇格蘭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後裔的結合)在他誕生後不久即離開英國,先去加拿大,後到底特律。他自己說,他第一次開始研究自然法則「是在3歲時,當時他在底特律附近的一個小農場幹活。他在那裡捕捉馬鈴薯蔓上的薯蟲,從而獲得了昆蟲生活的知識」。

小勞森4歲時「就注意到,當他用肺部的壓力吹卧室內的灰塵時,灰塵便從他身旁飛走,而當他用肺部的吸力吸氣時,灰塵就朝他飛來。」這就是勞森在物理學方面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勞森的父親曾是織地毯的工人。勞森最初在底特律街頭賣報,以後為其父開捆包機,其後又當擦鞋工人,之後就離家外出。他當了幾年火車司機,到過全國各地。他寫的書幾乎有一半篇幅是關於自己生活的生動描寫。他的書幾乎都有一幅插圖,畫著他站在疾馳的火車頭的排障器上,機車受到風的很大阻力。插圖說明寫道:艾爾弗雷德·勞森在研究大氣對於運動中的物體的阻力。

勞森19歲時.成為印第安納州戈申城棒球隊的投手。以後19年(直到1907年),他在職業棒球隊中工作,既是隊員又是經理人。他寫的許多書中都刊登有他穿著各色各樣棒球俱樂部服裝的照片。

勞森在從事棒球生涯時,被他的朋友們所帶壞。他千方百計搞錢。更糟的是,他開始抽煙、喝酒、大吃,身體逐漸垮了,牙齒也壞了。在28歲時,他以超人的毅力拋棄了這些惡習。他現年已83歲,精神矍鑠,十分健康。他寫的第一本書,是名為《再生》(1904年)的小說,描寫的就是他的這一段經歷。這無疑是一本很糟糕的小說,但勞森卻說,「許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