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 情到濃時(下)

「小姐,你就喝兩口粥吧。」

翁閃華端著食盤,侍候在床邊。

床上,祝英台倔強地搖了搖頭,然後把臉轉向床內側。

翁閃華前段時間操之過急,在任務還沒真正開始的時候就大動手腳,結果是弄巧成拙了。現在真相大白,不但前段時間的辛苦全成了白打工,就連祝英台對她的信任都跌落到了谷底。

自從王先生來過一次後,祝英台就開始絕食了,因為從梁山伯的信中,她不但得到了期盼已久的愛情,還有突如其來的噩耗。

梁山伯因為思念過度,再加上當初被馬家人毆打的傷勢發作,多重原因下積勞成疾,眼看就要病入膏肓。王先生轉交的那一份信,是梁山伯強撐著病體所寫下的,信紙上甚至還有他咳出的點點血花,是名副其實的泣血之書!

到了這個地步,祝英台還能有什麼其它想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絕食,求一個同年同月同日死。

馬家暫還不知道這消息,祝員外夫婦也不敢告之,因為現在馬家也同樣不得安寧。

馬文才看來確實是一個真男人,他在馬家提親之後,就親自去見過了梁山伯,不但表明了真心,還將祝英台的玉佩一併贈予,這才有了後來的梁山伯連番闖庄事件。

不過,就算馬文才無愧於天下,一片赤誠可昭日月,在不明真相的人眼裡,他依舊是一個奪人所愛的無恥之徒。尤其是在梁山伯連番闖庄,屢遭馬家人毆打後,對馬文才的罵聲那可是不絕於耳。

馬文才有此遭遇,自然憋屈無比,但他又不可能四處述說真相,便只能每日疾筆奮書,寫的全是兩個字——「清白」。

在梁祝的傳說中,馬文才後來的結局有很多個版本。其中之一,是馬文才在得知梁山伯死訊後,不欲成奪人所好的小人,自己撞壁自殺,其時滿室書籤,寫的儘是「清白」二字。

另一個版本,說是馬文才離家出走,於外地與貧家女子成婚,直到晚年才回歸故里,留有「清白墓」和「清白碑」存世。

照現在的劇情來看,極有可能演變成第一種結局。梁山伯猝死,馬文才自殺,祝英台跳墓,三人俱毀,三賢齊隕,乃是最悲慘的一個結局。

一旦劇情變成這樣,那就意味著翁閃華的任務徹底失敗了。但是,現在她又有什麼辦法,扭轉這個幾乎不可能挽回的結果?

祝英台已經抱定死志,完全不可能再聽勸告了,就算以家族安危要挾她勉強坐上婚轎,也只會落得個跳墓化蝶的結果。

找馬文才的話,他也同樣身不由己。再說,不管他是贊成還是反對,都改變不了什麼。在梁祝凄美的故事中,馬文才永遠只能充當一個旁觀者和第三者。

那找梁山伯呢?就那塊不知變通的木頭疙瘩,沒有什麼好商量的。他以前可以對祝兄若即若離,現在也可以對祝妹妹死心塌地,就是一個只認死理的主。而且,現在就算想從他那裡入手,也沒有什麼可以做的。難道勸說他再寫一封信,聲明之前的話只是玩笑?那樣只會讓祝英台直接一頭撞死,也同樣達不到心平氣和,無病無傷分手的要求。

翁閃華站在院里,聽著夜風中傳來的,祝夫人的低低抽泣和祝員外的深深嘆息,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難!這個任務太難了!

要讓梁祝平平安安地分手,這種事究竟有可能嗎?

也許……是該去找一下萬松書院的王先生了,既然他是響應「智慧」的助緣而出現的角色,那或許還真有一些有用的提示。

就在翁閃華這麼想著的時候,一個下人拿著一封信,匆匆走了進來。

「小華姐,這是萬松書院的王先生派人送來的急件,指明了一定要交到你手上。」

這麼快就來了?翁閃華倒也沒有太過吃驚,既然是波旬安插進來專門幫助自己的角色,如果不能隨時響應自己的疑問,那才是怪事。

翁閃華回到屋裡,在燈下展開信簽。片刻之後,驚訝浮上了她的臉龐。

「居然,這麼簡單?」

不過,翁閃華沒有懷疑這方法是否有效,也沒有餘地去質疑了。她將信簽在燈上點然後,扔入火盤中,然後走近床前,對著奄奄一息的祝英台認真說道。

「小姐,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和梁公子在一起。不過,你們兩人,還有馬公子,都要委屈一下了……」

※※※

吉日眨眼即到,祝英台穿上婚衣,蓋上紅頭蓋後,一臉喜氣洋洋地邁上花轎。前段日子抗命不嫁的倔強早已無影無蹤,現在的她,歡快得就好像是要嫁給梁山伯一般,整個人精神煥發,美艷如花。

但是,在花轎之前開道的高頭大馬上,坐著的儼然是一派英姿勃發的馬文才。那麼,是祝英台真的從了,真的和梁山伯分手了嗎?

作為隨嫁丫環,跟在花轎後的翁閃華,心中暗自嘆了一口氣。因為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只不過是她按照王先生的授意,出的一條暗度陳倉之計。

在表面上,祝英台確實是嫁給了馬文才,但真正會去做她新郎的人,只有梁山伯而已。梁祝馬三人同謀合作,上演了一出好戲給雙方父母看,只要相愛的人能在一起,那名義上的夫妻名分不要也罷。

馬祝大婚三日之後,朝廷的徵召令就已傳下,國家急需英才,召三賢士入朝為官。依前議定的,因為「祝家公子」已「病故」,自然不能應徵入朝,而梁山伯「重疾未愈」,也不能起行。所以,最後只有馬文才一個人,攜著新婚妻子,一同赴京應命。

幾乎同一時候,梁山伯以外出養病為由,和母親一齊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母子「碰巧」和馬文才同路。

待得入京後,馬文才獨自入朝為官,新婚夫人卻不在身邊。外人問起,都說是夫人喜好安靜,於京師外覓了雅緻之處建了別莊,暫時小住。而事實的真相,則是梁祝在京師郊外搭了一愛的小巢,從此過起了不羨鴛鴦也不羨仙的幸福生活。至於馬文才,就是那塊擋在他們頭上的遮雨篷。

梁祝這種看似美滿的結局,對於翁閃華來說,並不意味著她的任務得以完成,現在只不過是轉變成了長期奮戰。

這一次的任務其實並沒有硬性限定時間,之前只是因為翁閃華估錯了情況,所以才鬧得陷入了緊急境地。現在梁祝兩人算是真真正正的相親相愛了,任務僅僅不過是才剛剛開始,以後要怎麼去拆散他們,還得慢慢磨下去。

當然,也不可能抱著懶人的想法,等這兩人百年之後被自然的生老病死分開,再說那樣也不算分手。不過,現在翁閃華的時間確實是寬裕了很多。

梁祝二人在京郊同居一事,馬家上上下下除了馬文才一人外,其他人全都不知道真相。所以現在還能侍奉這小倆口的,就只有翁閃華一個了。

原則上,翁閃華本就是祝英台的隨嫁丫環,自然是主子到哪就跟到哪。而且現在梁祝得有今天,也算是有賴她出的「主意」,所以祝英台也對她恢複了信任,當然不會讓她這個「同謀」離開身邊。

雖然沒有名分,但梁祝二人還算恩愛,看起來不宜搞什麼小動作,所以翁閃華也暫時蟄伏下來,等待再次出手的良機。

※※※

「小華,現在的日子,好像有點單調哦。」一日,在完成了一天的勞作後,祝英台舒展著筋骨,偷偷和翁閃華搭話。

「哦~」翁閃華手中的活計不停,心不在焉地回答著。

現在的日子自然不能夠和以前相比,因為不管梁山伯還是祝英台,都是不能隨便曝光的。

只要這種同居的日子還沒有結束,那梁山伯就絕不可能走上仕途,否則一旦被人察覺到梁大人的妻子竟是名義上的馬夫人,那掀起的風波絕對不小。同樣的,祝英台現在也是連隨便外出都不可能,否則外出小住的馬夫人,竟是住在別的男人家裡,這事被人發現了也是一樁大大的醜聞。

雖然不能高調,不能曝光,但日子總得過下去,所以兩口子就過上了最原始的男耕女織生活。

梁家原本就清貧,梁山伯也算是農民出身,各種農活自然不在話下,於是一肩擔負起養活一家人的任務,每天早出晚歸的,忙得不亦樂乎。

馬文才原先也想過暗中接濟一下,但被梁山伯斷然拒絕了。馬文才為兩人做到現在這種地步,已經是仁至義盡,算是天大的恩人了。把自己的名分上的妻子拱手讓出,梁山伯自認一輩子也還不清這個恩情,所以堅決不願意再接受任何饋贈。馬文才也知道梁山伯的臭脾氣,所以並不堅持,也就任小倆口自行謀生了。

梁山伯的骨氣雖然讓自己心頭爽了,但卻苦了祝英台。她原本就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千金小姐,現在突然要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而忙活,這種改變實在太大了。而且,每日不停的織布和刺繡,工作量即大又重複,還無比單調。

要知道,當初祝英台就是為了圖新鮮,才去男裝求學的,要不甘寂寞的她過著如此乾巴巴的日子,正好和自己的性子相逆。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