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計算機中的精靈 軟體王國

菲利普這個人常常是既錯誤又正確。

——計算機顧問蒂姆·貝里

經營軟體有利可圖,這是微軟、數字研究公司、結構系統集團公司、皮奇特里軟體公司和微處理軟體公司等早期微機軟體公司經營取得成功後傳達出來的一個信息。這個信息被一群敢作敢為的人聽到了,這些人願意在一個正在不斷擴大的市場中冒險從事任何活動,而在這個市場中對於究竟能賺多少錢的問題不存在任何規則,也不受任何限制。一些新生的企業家從世界各地匯聚到矽谷。菲利普·卡恩拿著一張旅行簽證從法國來到美國。卡恩是個數學系畢業生,喜歡吹奏薩克斯管,他身材高大,衣著考究,神采奕奕,眼睛裡放射出一種狡黠的目光。他曾經為安德烈·阮泰最早開發的米克勞爾(Micral)微機編寫過軟體,該微機比在美國引起轟動的Altair計算機早一年多在法國上市。卡恩還曾在計算機學鼻祖尼克勞斯·沃思手下從事沃思發明的編程語言Pascal的開發工作。

每種編程語言都是為特定用戶設計的。用FORTRAN語言編寫的程序很像你在教室黑板上或工程師的辦公室中看到的數學公式,這種編程語言的樣式和功能正是數學家和工程師所需要的。用COBOL語言編寫的程序通常比較長,更容易被人們閱讀理解,因此更適合COBOL所針對的商務編程用戶的需要。BASIC是適合學生使用的簡單易學的編程語言。沃思開發的新型語言Pascal是一種比較正規、嚴格和精確的語言,為純數學家所喜愛。菲利普·卡恩是一名職業數學家,因此他喜歡這種語言。

1982年,卡恩來到矽谷後,便在庫帕提諾租了一間辦公室,開始以軟體顧問的身份從事經營活動,使用的公司名字是MIT(「及時市場」的英文縮寫),並且擁有了一些客戶,其中包括惠普、蘋果,甚至還有一家愛爾蘭公司。這家愛爾蘭公司即將停止營業,需要向卡恩償還1.5萬美元欠款,這時,麻省理工學院要求卡恩停止使用MIT這個公司名,因此,卡恩接受了這家行將倒閉的公司的名字,以沖抵1.5萬美元欠款。從此MIT公司變成博蘭國際公司(Borland Iional)。

博蘭國際公司擁有一個並不十分令人感興趣的軟體產品,名叫Menu Master(菜單處理能手),這是由從事CP/M操作系統開發的著名丹麥編程員安德斯·海吉爾斯伯格編寫的。當時,IBM公司已經推出它的個人計算機,顯然,相對於銷售用於運行CP/M操作系統的計算機的軟體,博蘭公司可以銷售更多的用於個人計算機的Menu Master軟體拷貝。當然這需要進行軟體移植,也就是重新編寫該軟體,使之能夠與個人計算機的操作系統一道運行。另外,做廣告需要一筆費用。為此必須向博蘭公司注入大量資金,設法吸引投資商,並且制定一個業務計畫。

蒂姆·貝里的辦事處與卡恩的辦事處設在同一幢寫字樓里。貝里答應幫助卡恩制定一個業務計畫,以換取博蘭公司的一個軟體。

貝里不是個企業家,他是個謹慎的分析家,需要供養一個家庭。而卡恩則是個朝氣蓬勃、積極能幹並且目標明確的實業家。貝里想要卡恩與他簽訂聘用合同,以便親自了解他究竟想做什麼。當卡恩的公司於1983年5月正式註冊時,貝里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他還負責撰寫公司最早的廣告詞,廣告詞講述了一個完全是虛構的關於公司起源的故事,並且配上一幅名叫弗蘭克·博蘭的灰白頭髮人物的圖片。貝里是個才華橫溢的寫文章能手,生動的廣告詞突出了這家新興公司的個性。

當菲利普·卡恩為安德烈·阮泰開發的邁克羅爾微機編寫軟體時,來自芝加哥的一位能說會道的編程員勞倫斯·約瑟夫·埃利森剛剛在安姆佩克斯(Ampex)公司謀得了一份工作。安姆佩克斯公司是矽谷的一家視頻與音頻設備製造商。4年前,李·費爾森斯坦離開了安姆佩克斯公司,轉而為反主流文化出版物《伯克萊大學生》寫文章。拉里·埃利森根本不是20世紀60年代的革命者。當安姆佩克斯公司爭取到為美國中央情報局開發磁帶存儲器系統的時候,埃利森因為能夠參與該項目的開發而欣喜若狂,中央情報局將這個項目取名為Oracle(預言者)。

埃利森肯定是一位具有A型性格的企業家,他雄心勃勃,充滿朝氣,無所畏懼,能言善辯,並且唯利是圖。1977年6月,埃利森的積極進取精神促使他創辦了一家公司。他與兩位在安姆佩克斯公司工作的同事創立了SDL公司。利用他們在開發Oracle項目時獲得的知識以及IBM公司的某些技術,他們認為可以製造出銷路不錯的產品。

他們使用的IBM技術是由埃德加·科德發明的關係型資料庫技術。關係型資料庫是人們常用的平面文件資料庫的一種替代形式,在平面文件資料庫中,不存在用來控制資料庫項目之間關係的任何結構,但是關係型資料庫基本上沒有經過測試。關係型資料庫需要的計算能力遠遠超過當時的微機所具備的能力。但是微機還沒有成為拉里·埃利森經營領域的一部分。

埃利森的公司SDL不久改名為RSL,後來又改為Oracle,打算「像銷售油炸發麵餅」那樣來經銷微機資料庫軟體。他一直對大家說,他將成為一個億萬富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認為他應該向每個人銷售軟體,「每個人」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不過,當他試圖向中央情報局官員銷售一種在中央情報局資助的項目基礎上開發的名叫Oracle的軟體產品時,他們對埃利森說,他「勇氣可佳」,可惜他們不想買他的產品。

埃利森一直是個追求刺激的人。他喜歡海上衝浪,乘飛機旅行,參加海上帆船比賽,打籃球,以致於在這些活動中斷掉了幾根骨頭。埃利森努力使他的公司體現出他的雄心勃勃的生活態度,並且使公司的銷售額每年翻一番。公司中沒有人認為,甚至埃利森本人也不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企業模式,但是在該公司成立後的頭10年中,公司的銷售額確實每年都增長了一倍。

埃利森堅持認為Oracle軟體必須具備可移植性,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隨時隨地都能夠運行」。與電筆軟體產品相同的是,Oracle軟體打算在任何計算機上運行;與電筆軟體不同的是,Oracle的設計致力於使它在任何計算機上的運行並不十分困難。

IBM公司未能及時將它的關係型資料庫產品推向市場,因此為Oracle軟體首先進軍市場打開了方便之門。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公司,比如伯克利的英格雷斯(Ingres)很快也生產出關係型資料庫產品。IBM接受了Oracle公司使用的編寫資料庫查詢軟體SQL的方法,而沒有接受英格雷斯公司使用的方法,因此又幫了Oracle公司一個忙。當IBM公司於1982年推出它的微機IBM PC時,它為Oracle公司提供了一個最大的商機。

在很短的時間內,Oracle公司就將它的資料庫軟體移植到IBM PC微機上。儘管簡單的計算就能夠說明這種規模龐大的軟體在小型計算機上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是埃利森並不在乎。用埃利森的話來說,Oracle資料庫必須做到「隨時隨地都能夠運行」。

微機需要的是比較簡單的資料庫工具,而不是規模龐大的Oracle關係型資料庫軟體。它們需要簡單的可編程、平面文件資料庫軟體,它適合放入計算機的內存空間,並且使用戶能夠建立適度複雜的資料庫。這種產品已經存在,它稱為d BaseⅡ。

1980年,喬治·塔特與哈爾·拉什里共同創辦了一個公司,公司的名字很奇怪,稱為阿什頓-塔特公司(公司里並沒有名叫阿什頓的合伙人)。塔特和拉什里打算經銷由韋恩·拉特里夫編寫的用於微機的資料庫軟體d BaseⅡ。d BaseⅡ是年輕的微機軟體產業中的一種新型軟體產品,它的運行性能很出色,可以大大提高計算機用戶的工作效率。運用d BaseⅡ來建立資料庫的專家以及使用d BaseⅡ包含的簡單編程語言進行編程的人員,不久都作為d BaseⅡ的專業人士過上了優裕的生活。20世紀80年代初,當IBM公司推出個人計算機時,阿什頓-塔特公司成了微機資料庫之王。當他們將d BaseⅡ移植到個人計算機上去時,該公司仍然保持了這頂桂冠,沒有因為Oracle軟體或其他類似競爭對手的存在而動搖其霸主地位。

1985年,阿什頓-塔特公司總部遷至托蘭斯,總部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並且兼并了其他幾家公司,擴展了產品系列,而d BaseⅡ資料庫軟體仍然是它的拳頭產品。埃德·埃斯伯擔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當阿斯頓-塔特公司兼并其他公司時,埃斯伯吹噓說:「每個軟體公司都希望成為我們兼并的對象。」阿斯頓-塔特公司的d BaseⅡ實際上佔據了微機的資料庫市場,但是並沒有阻止其他公司以新的和更先進的資料庫軟體打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