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千古名相 後記

——《千古智聖》創作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黃河流域,長江兩岸,誕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謀略家,他們大多為政治謀略家,他們大多胸藏韜略,高瞻遠矚,其特點皆多謀善斷,妙算如神,且多有先見之明,在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不朽業績。

他們的謀略往往浹定著戰爭的勝負,也決定著國家興亡。他們對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曾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三國時期的謀士是最傑出的,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描繪了三國時期精彩紛呈的歷史畫卷。他們的智慧證實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

我在寫《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時,就非常注意中國歷史上的謀士階層,並對他們的智慧及情操做了研究,看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從而寫了《中國古代智謀家》及《中國史鑒》。我深深被謀士們的傑出智慧及高尚情操所震撼,所以,我很早就想寫一部展示謀土階層的歷史小說。

謀士也是人,不是神,所以我沒有把他們神化,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不但表現他們的智慧,更寫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命運,從而使他們更真實,因而也就更偉大。這是本書寫作的重要特色。

三國時期,智士謀臣輩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寫下了中華民族智慧長史中最壯觀的一頁。他們在三國時期這個大舞台上,導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壯劇,他們讓人振奮不已的智慧激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然而他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包括諸葛亮在內,都遭受了種種磨難,但他們都經受了考驗,最終成就了他們的輝煌。他們為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不但有高超的智慧,而且有著高尚的品質,讓人崇敬不已。所以我要把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品德充分展示出來,以激勵我們後代,這就是我創作這本書的動機。

然而,歷代演義、戲劇、傳說、評書……卻把他們有的神化,有的奸化,有的賊化,以致歷史上三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遭到了歪曲。所以我必須對他們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重新塑造,並在恢複他們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藝術加工。

可以說,這本書是我最難寫的一本,也是我對自己發起的又一次挑戰,因為書中的人物早已被各種演義、戲劇、評書等等文藝作品定了型,人們已經先人為主了,因此很難顛覆。但是有些人物,有些事又不得不顛覆,不得不重新塑造。這就給我的創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為要重新顛覆和扭轉他們的形象實在是太難了。

但我還是迎難而上,經過幾度反覆,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思索、推敲、修改,最終還是比較滿意地完成了這部書的創作。

因為我不是只恢複他們的歷史原貌,而是作了大量的藝術加工,達到了把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相統一的目的。所以我認為這部小說的創作終於成功了。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談談我對本書三大主角諸葛亮、司馬懿、曹操的看法。

1.關於諸葛亮的人物塑造

諸葛亮是本書的一號人物,在演義、戲劇、評書中,諸葛亮完全被神化了,他不但能呼風喚雨,而且料事如神,不再是一個凡人,而是神一樣的人物。在我的創作中,我把諸葛亮從神壇上請了下來,還他歷史的本來面貌,充分展示他的真實智慧,並刻畫了他的堅忍個性,他的坎坷磨難,他的愛恨情仇。這樣,由於賦予了諸葛亮血與肉,恢複了他的凡人的品性,因此再現了諸葛亮這個真實歷史人物。

由於真實,因而更增加了可信度及親切感,反而使諸葛亮更加高尚,更加智慧,更加偉大,從而使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和我們偉大的祖國。

本著這個目的,我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時,始終在忠於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目的在於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才高德重的千古智聖,以激勵當代和後代的讀者。

另外,本書對諸葛亮的刻畫,不但以他的非凡的智慧為核心,更以他的高尚的道德為前提。我查了許多資料,得知歷史上諸葛亮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盡種種磨難,本書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旨在讓人們能更深刻她了解諸葛亮。

諸葛亮的道德遠遠超過了他的智慧,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即使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敗了,人們仍不以成敗論英雄,他仍然是三國時期最感動時代的人,這就是因為他大半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緣故。這也是諸葛亮這個人物的靈魂,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正是這樣的靈魂奠定了他成為中華民族智慧化身的基礎。

其實中國歷史上智慧人物並不少,但為什麼都沒有像諸葛亮這樣偉大,就是因為諸葛亮的一身正氣,一身正謀,所以使他名垂千古。

諸葛亮是忠君的典範。本書從諸葛亮的德來反映他的智慧,正是對這一人物刻畫成功的緣由。

至於諸葛亮的謀略,我主要是通過可以跟他匹敵,甚至略勝一籌的司馬懿來展現,也即通過二者智斗的較量來展示,從而收到了一箭雙鵰,交相輝映的效果。

2.曹操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而是一位英雄豪傑。

在演義、戲劇、評書中,都把曹操歪曲成為一個奸雄,而且是與劉備相對的反面人物。這是對曹操最大的歪曲。其實,曹操是三國時期對我國歷史貢獻最大的人物,他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割據中國致大分裂的時代,經過大半生的南征北戰,浴血奮戰,終於統一了北方,為後代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也為魏代漢奠定了基礎。

曹操的一生可以說是真正的戎馬一生,他為統一中國同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如他臨終所言,如果沒有他曹操,那麼中國不知還要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那就是說,如果沒有曹操,中國也許是另一種局面,不知還要分裂戰亂多少年代。

說曹操是奸臣,主要是指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至死沒有篡漢,依然保持丞相職位,而且如果他不迎天子,那天子也必然要被奪到其他軍閥手中。所以,不能因此就說他是奸臣,何況他是從董卓的遺部手中奪回的。所以把一個奸臣臉譜的形象套在曹操頭上留給後世,是不公平的。

說曹操鎮壓黃巾起義,然而三國時期哪個豪傑沒有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劉備難道不是鎮壓黃巾起義出道的?說曹操代表哪個階級,那劉備又是代表哪個階級?

所以不能因為劉備姓劉,曹操不姓劉,曹操就是奸臣,劉備就是忠臣。

本未東漢末年,漢室早已衰落腐朽,漢天子也不過傀儡一個,曹操完全可以滅了漢,重建一個新的王朝,但曹操始終不敢越雷池於半步。這也是中國長期封建尊君觀念對人的桎梏,所以使許多豪傑都很迂腐,也使曹操這個歷史英雄人物有了局限。

演義、戲劇、評書等把曹操、劉備的戰爭判斷為劉備是正義的,曹操是非正義的,這都是不客觀的。當時,曹、孫、劉的戰爭都屬於軍閥混戰,根本不存在正義不正義,至少不能說誰是正義的,誰是非正義的。

當然,曹操並非沒有缺點,他嗜殺成性,為報父仇他居然殺死了五座城的百姓,他還殺了八萬俘虜,尤其他的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不讓天下人負我,都表明了他的極端兇惡及殘忍。

曹操既胸有韜略,又多詭詐之策,也表明了他的兩面性,曹操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傑出的謀略家。他不但自己有過人的謀略善斷,而且能巧妙地把自己的智慧與他人的智慧相融,他擁有百人智囊團,並且善於利用他們的智慧。許攸從袁紹處來投靠他,曹操居然激動得連鞋都顧不上穿,光著腳去迎接,足見曹操對謀士的倚重程度。這也正是曹操成功的關鍵。

總之,曹操不但統一了北方,而且對我國北方及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就是魯迅所說的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的緣放,而郭沫若則說曹操是一個偉大的人物。

所以,本書對曹操是以正面人物進行刻畫,並著重表現他的英雄豪氣。但曹操的性格比較複雜,他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性格的人,他既有政治家的風度,同時又有政客的詭譎;他堅持法治,反對禮治,他堅持統一,反對分裂;他的一生就是為實現中國的大一統而出生人死,轉戰南北。他既不是董卓那樣的奸臣,也非劉備一類的忠臣,而是一個英雄,一個豪傑。他當政之時,中國是走向統一,走向進步,而不是趨於分裂,出現衰落倒退,這足以證實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作用。

曹操還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學的帶頭人,他開一代詩風,無愧為東漢的文學泰斗。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他都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人物。遺憾的,是曹操歷來都被歪曲為亂世奸雄,所以本書要為曹操正名,讓這個亂世英雄名垂千古。當然,他也有負面影響,就是他奸詐、殘暴的一面,這也是使他留下罵名的緣由,但這不是他的主流,應該區別對待。

總之,曹操雖不能與漢高祖相比,但至少不能把他與奸臣相提並論。這就是我對曹操的歷史觀。

本書對曹操的刻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