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日落篇 後記

——《千古一帝》創作談

我寫《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叢書歷史卷及謀略卷時,就深深地被戰國至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艱難和悲壯所震撼。這段歷史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一段極其驚心動魄、極其悲壯、極其輝煌的時期。因為從此中國上了一個大台階,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因為這一時期輩出了一批像天上銀河一樣璀璨的人物,他們改寫了歷史,歷史也成就了他們;因為這一歷史時期,集中了中國權力鬥爭的典型和險惡,匯聚了謀略較量的高超和詭譎,反映了歷史興衰、民族存亡之時人性的大暴露;因為出了個像天上太陽一樣的政治家、軍事家秦始皇,所以使我興奮不已,而決心要寫一部反映這段光輝時期的歷吏小說,這就是我寫《千古一帝》的動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皇帝,是一位值得讓中華民族驕傲的皇帝。他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統一了中國,更在於他建立了中央集權,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中國不知還要有多少場戰爭,還要死多少人。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秦始皇,那麼中國還會陷入封建分封的狀況,就有可能被分割成許多小國家,而不是現在的泱泱大國。所以秦始皇無愧為一位超五帝越三皇的千古一帝。

可是,在人們的印象里,秦始皇是一個暴君,甚至把秦始皇作為罵人的詞兒,這實在太讓人痛心。所以,我決心展現秦始皇的光輝和偉大,在人們心目中恢複他的英雄本色,這就是我要塑造這個人物的目的。

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而有大大小小百餘國家,隨著諸侯國勢力的逐漸強大,周天子的威望一再下跌,於是進入了春秋五霸大國爭雄的局面,其實只是四霸,因為宋襄公不足以為霸。首先是名聲赫赫的齊桓公,因為用了管仲進行改革而強盛起來,舉北杏盟會稱霸中原,但因八國之會,只來了四國,於是齊桓公開始了對不來朝拜他的魯、衛、曹、鄭四國進行討伐,從而導致了春秋的吞併戰爭。

與此同時,距齊國較遠、位於南方的楚國逐漸強大起來,野心勃勃的楚莊王以「此鳥三年不鳴,鳴則驚人」之誓,繼而問鼎中原。,而位於楚國北部的晉國,自從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國後,也開始強大,又想作為第三個霸主稱霸中原,楚國當然不服,於是爆發了規模浩大的晉楚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大名鼎鼎的晉文公以「踐土會盟」稱霸中原。正當齊、楚、晉三國輪番稱霸之際,地處西部的秦國悄悄壯大起來,威風凜凜的秦穆公也想稱雄中原,於是引出了殘酷的秦晉決戰,結果秦國成了許多小國朝貢的強國。這就是春秋五霸時期。五霸衰落後,強秦逐漸顯示他的威力,春秋諸國進入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的混戰,所以才有「春秋無義哉」之說。

其實春秋並非不是義戰,春秋時期由於不斷的兼并,到戰國時,已由百餘國家統一為十幾個國家了。即:周、秦、楚、宋、衛、齊、燕、趙、韓、魏、魯、中山、滕、鄒、費等為中國的統一,完成了第一階段。經過戰國時期不斷的吞併戰爭後,只剩下了戰國七雄,即: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中國的統一又進了一步。

到秦昭王時代,中國的大一統進入到了第三階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趙國長平,趙軍大敗,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從此拉開了強秦與六國的差距。秦莊襄王(子楚)時,呂不韋滅了東周國,更確定了秦國將一統中國的決心。

經過春秋及戰國兩個階段的鋪墊,到秦始皇時代,中國的大一統已進入決戰階段,經過八百年的分裂,一個一統中國的歷史機遇已經來臨。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出了個秦始皇,他抓住並駕御了這個機遇,從而使中國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進入了統一六國的新紀元,這就是本書的歷史背景。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主張統一、反對分裂的民族。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求統一的歷史。統一使社會進步,分裂使國家落後。統一推動歷史,代表光明;分裂阻礙歷史,代表黑暗。

本書通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程反映了中圉歷史上統一的艱難和悲壯,從而倍感今天中國統一的來之不易及人民對統一的渴望。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思想。

本書的人物個性都極其複雜,如秦始皇、李斯、呂不韋……個個都心懷鬼胎,一個比一個更狡猾、更聰明,他們的個性幾乎都存在著典型的兩面性,如秦始皇既是一個剛毅果斷、霸氣衝天的皇帝,又是一個貪生怕死、輕信小人的人。呂不韋既光明磊落、胸懷壯志,又陰謀詭譎、老謀深算。李斯既是憂國奉公、中流擊楫的宰相,又是忌才妒能、屈節辱命的小人。趙姬既是一個含辛茹苦的偉大母性,又是一個水性楊花的風流太后。趙高既是一個隱忍負重、復國雪恨的壯士,又是一個陰險狠毒、手段殘忍之徒。這就揭示了一條真理,複雜的歷史往往產生複雜的人性,複雜的人性又往往能映襯歷史的複雜性,這是辯證的統一。本書重點描述他們人性的兩重性及轉化,通過他們複雜的人性更深刻地揭示中國這段歷史的尖銳。

第一,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男性魅力四射的皇帝。

前已述及,秦始皇對中國最大的功勞不僅是統一了中國,更重要的是開創了中央集權,從而使中國保持了幾千年的大國局面。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當時已具備了統一的條件,即使沒有秦始皇,別的人也同樣可以。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一統六國的時間可能還要後延,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長期三國鼎立的局面。

秦始皇贏政是我國最有大帝氣質的君王,他的大氣表現在他的霸氣、他的高瞻遠矚及剛毅果斷,所以他是中華民族大帝氣質的典型。

他的謀略符合歷史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戰爭頻繁,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人民需要安寧,中國需要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願望,正是代表了人民的願望。所以他的戰略是進步的,他及時地把握了這一歷史機遇,正表明了他的非凡氣魄。

在尖銳的鬥爭面前,他剛毅果晰、不畏人言而採納了李斯廢除分封制、實施郡縣制的主張;他用人不疑,關鍵時候,他敢舉傾國的兵力交給王翦去征滅強楚:他發現了韓非的法家理論,不惜以武力去向韓國索人;他不計較尉繚對他的挖苦,而拜他為國尉;他還善於改過,李斯的《諫逐客書》使他迅速糾正了排外的錯誤。他的大帝氣質可以說不勝枚舉。

霸氣,是秦始皇的典型個性,本書突出寫他的這一氣質,這是帝王之氣不可少的。他想超五帝越三皇的霸氣成就了他的大業,卻又因霸氣而形成的獨裁,使他陷於專制、專橫,終於走向極端而使朝政毀於一旦。

可見,事物總是這樣,呈現著兩面。

秦始皇又是一個個性極其內向的人,這和他童年蒙受的苦難有密切的關係,在他沒有實權的十年里,他能隱忍韜晦,蓄積力量,然後出其不意地把嫪大及呂不韋的勢力一網打盡,為他一統天下掃清了障礙。然而正由於他的這種高度內向、高度暴戾的個性使他走向了極端化,而且愈演愈烈。首先,隨著權力的高度集中,使他的專制主義達到了頂峰。尤其從權力的專制走向了思想的專制。由於畏懼歷史,而試圖消滅歷史,從而導致了焚書坑儒的惡果。其實,愈怕歷史的人,愈難逃歷史的懲罰,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沒有民族危機和權力危機時,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行恩想專制。結果不但使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陷入黑暗,而且開了中國思想禁錮及文字獄的惡風。繼之,由於法制的極端化,而實行酷刑苛政,導致秦朝統治極端暴政化,終因不施仁政,而失了人心。又由於享樂的極端化,而大修阿房宮;貪生怕死,幾次巡迴去海邊求仙問葯;還大修皇陵而橫徵暴斂,導致人民敢怒不敢言。任何一個朝代,只要到了人民敢怒不敢言的程度,就意味著這個朝代末日將至,結果終於爆發了農民起義。

秦始皇的失敗在於他不善於應用辯證法,終因思想極端導致行為極端,而走向了歷史的反面,從而引來了王朝的短命。

怎樣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無論功與過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幾千年的影響。所以對這位皇帝的評價決不能簡單的認為他是一個暴君,恰恰相反,他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的功與過只應是三七開,他統一中國,開創中央集權,統一中國文字、貨幣、度量衡……都使他無愧為千古一帝的稱號。所以對秦始皇的評價,首先應該肯定他的功勞,他的偉大和他的貢獻。

本書是從正面展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謳歌他的偉大,同時也對他的極端化,以及殘暴戾厲的人性作了無情的鞭撻,從而讓人們從歷史吸取教訓。

秦始皇失敗的教訓何在?

秦始皇以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的代價換來的一統江山,僅十五年便完了,實在令天下震驚。分析之,其教訓主要有:

一,後繼無人。

秦始皇忽略了培養接班人這一重大的問題。而是過分自負,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