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歸岐篇 第十二節

靈台周圍圍觀的百姓人山人海,他們也都在山呼:

「文王有聲,周國永昌!」文王高興地向軍民們擺著手,心裡更堅定了逐鹿中原的決心……一陣風吹來,把文王的雪白鬍須吹拂面上,文王忽然一陣蹙眉,倒在了座位上……

酷夏已過,初秋天氣,涼風陣陣,殿堂里文王身體稍愈,正在御榻上躺著憩息,姬發、姬旦等圍坐床旁。侍者來報,商邊將洪飛來投奔,文王聞之大喜,忙起身披衣准名迎見,並說:

「洪飛將軍乃吾救命恩人,還不快快迎接。」

文王急急朝大門走去,姬發等緊隨其後。

到了宮外,文王見了洪飛,不等他跪拜便攜手說道:

「洪將軍免禮,快快請起。洪將軍星夜來到,必有大事,快請入內細談。」

洪飛垂淚道:

「大王走後,費仲、惡來兩個惡魔,欲搶小女顏兒去獻紂辛,小女不甘受辱已自盡了……」洪飛聲淚俱下地說道。

文王憤慨地罵道:

「這幫禽獸真是太可惡了,貴女之義舉,實可敬可嘆!」

洪飛又說:

「他們還說我放走了人,要拿我回去問罪,我氣憤之餘,便和他們拼了,星夜衝殺出來投奔文王,只可惜家小尚未出牢籠……」

文王安慰他說:

「將軍不必憂慮,我這就差人去設法把將軍家小接來。你只管安心在此。」又說,「眾卿,從此,洪飛將軍就是我西岐大將,不可慢待。」說完又把姬發、姬旦、閎夭、辛甲、太顛等一一作了介紹,然後親切地攜洪飛手回宮裡,去為他設宴洗塵。

入夜,月明星稀,文王站在庭院里觀天象,深感高度不夠,便準備修一座靈台觀天察象以應農季,卻又不忍擾民。早朝後便留下散宜生、姬發、姬旦商議。

文王面露難色地說:「我周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國,最需觀測天象,我欲在城南筑一高台,一則觀測天時、氣象,二則檢閱練兵,然又怕相擾百姓,眾卿有何良策?」

文王說罷,散宜生便道:「我主何須憂慮,只須動用三軍,數旬便可完成。」

文王說:「不可,軍隊日前正在練兵,準備伐崇侯虎,所以還是不動為好。」

姬旦說:「父王,旦倒有一主意,不知可行否?」

文王說:「但講無妨。」

姬旦便說:「可張榜公布,讓民自願做工,每日給工銀一錢,如此,既不妨農作,也不誤練兵,又可讓閑者有勞有酬。」

文王聽後甚悅,說:「此法甚好。」

姬發、散宜生皆點頭稱是。於是文王下旨,張榜告民,修築靈台,由散宜生監作,姬旦協助,姬發仍然練兵不懈。安排妥當便傳旨擇日動工。

高氣爽,藍天湛湛。

這一天,文王與姬旦、敖宜生、閎夭等騎馬出城,到靈山為靈台選址。

文王帶著一行人身著微服,各騎一馬,邊走邊談,不覺已來到靈山腳下。

這靈山坐落在西岐城西北隅,離城僅數里,此山,僅五六百米之高,卻山清水秀,百鳥棲息,又由於背面有三山為屏,前有湖水環過,因而大風不入,暴雨不進,頗有祥福之感。

後山與前水之間有一天然高台,曠平涼爽,遠眺無礙,恰似一天然靈台,文王一行登在山台眺望西岐,竟一覽無遺。眾人觀之,皆讚不絕口。

文王大喜,當下靈台選址計議便定。

次日,城門便貼出了修建靈台告示:

西伯文王示諭百姓:

近年我西岐雖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但仍有災異襲擾,風雨失調,然欲觀天察象占驗吉祥,卻竟無一祭壇可作,昨查西北仙山足下有靈台一地,,方圓三里,高二丈,登之可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如加以修築興建成一祭台,一則可觀天驗兆,二則可閱兵比武,三可慶典朝拜,是一舉可以三得,故計將近日動工興建。為不擾民,可志願為之,凡願出力者,每日付工銀一錢,望相轉告。特此諭布告之。

西岐民眾見告示後,大讚文王深謀遠慮,紛紛表示願意參加,人們都說:「我王恩德如天,賜福萬民,現我等糧食滿倉,衣物不缺,得享太平之福,我等圖報不及。今王欲建觀天驗祥靈台,乃為萬民之務,我佃自應儘力,豈反頒工錢?」

於是,西岐民眾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動拿著工具加入靈台的興建,幾天來,工地上皆人山人海,軍民同作,伐木抬石,擔土運沙,靈台很快便築起了一半。

晚上,文王書齋里燈火明亮,文王和姬旦、散宜生正在設計靈台的藍圖。文王用手指靈台中心說:

「靈台必以八卦合陰陽為核心,南北上下立乾坤之卦以應天地之象,東西設離坎卦分合水火之屬,南北配君臣之義,四隅有風雷山澤之氣,下屬九宮定龍虎。如此上和天時陰陽,下應地氣五行,中順人意和德,是乃靈台靈氣耳。」

姬旦說:「此意甚好,乃天地人三合、八卦陰陽相應,將使靈台更賦靈性。不過,祭天、閱兵,都應有鼓樂相助,如在台下月湖中再立一鐘鼓亭與之相應,豈不更好!」

散宜生也說:「善哉!只是台高還須再加一丈,方更利於觀天氣。」

文王點點頭應道:「言之有理。」

這日,文王來到工地,親自參加壘石,散宜生、姬旦迎了上來,文王看到志願來參加築台者人山人海,心情十分激動。見旁有一白髮老者也在壘石,他便走過去問道:「敢問父老庚年幾何?」老者見是文王來了,慌忙跪伏於地。

文王忙一把扶住說:「父老免禮,有勞了。」

老者說:「文王體恤百姓,開倉發銀,救濟貧困,現又征工給酬修築天台,以觀天象,保我農作。百姓感戴不及,哪裡有不志願之理。」

文王大喜,令嘉獎老者白銀一兩。老者接銀謝去,文王又去視察另處。

忽然,文王看見不遠處拋著一堆堆白骨,便和姬旦等走過去對著白骨拜了幾拜後,令隨從將白骨妥善安葬,周圍的民余看了都十分感動。

不出數月,靈台便告竣工。

秋高氣爽,晴空萬里。

靈台將舉行閱兵大典,靈台下萬頭攢動,文王和文武百官來到了靈山腳下。但見台高二丈氣勢雄偉,台樓巍峨,台柱雕樑畫棟。

正面一排台階自下而上,背景是秀峰奇石,仙山靈台交相輝映,蔚為大觀。

更奇的是,靈台上竟有幾隻大膽的母鹿、仙鶴觀臨,並輕盈地在上走動。靈台前面是靈潭湖,因湖面呈月牙形又稱月湖,湖水碧綠,魚兒縱躍,呈現著生機一片。

不一會兒,月湖鐘鼓樓鍾樂聲大作,靈台上梅花鹿聞聲飛奔,仙鶴聽樂展翅翱翔……正面是一座高一十九丈,周九百九十九步的方台樓亭。遠遠望去,靈台巍峨壯觀,立在靈台上的觀天亭,雄偉摩天。亭廓八卦結構與地面太極鋪設相對應,方圓和諧黑白相間。

登立亭中,可觀四方四隅,能聽八方八陣,其修築之快,志願參加的百姓之眾,可謂前古未有。

正是:

經始靈台,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

午時,艷陽高空,金光萬里,靈台黃幡、紅旌迎風擺動。

一時間鼓樂齊鳴,文王和姬發、姬旦、散宜生等文武百官,登上了靈台,在觀天台上落座。今天吉辰,將在此舉行閱兵儀式,台下百姓歡聲雷動,文王起身向百姓鞠躬行禮,百姓掌聲不絕……

吉辰到時,只見姬旦令旗一擺,鼓鑼大作,閱兵儀式便開始了。

頓時,軍樂響起,百排軍旗龍幡過後,便見全身鎧甲、英姿勃發的太子姬發騎著高頭大馬,左手執黃旌令旗,右手執一大銅鉞,行在前列。後面跟著全身鎧甲披掛、手執刀劍的英勇的虎賁兵,緊接著便是威武的騎兵蹄踏通過。繼之,是三百乘莊嚴的戰車款款而過,再後,則是手執戈矛的步兵,如潮水般走過,他們高呼著:

文王有聲,赫赫周昌,

文王萬歲,庶民永康。

文王和文武百官嚴肅地立著檢閱兵隊……

正是:

靈台頌

靈台高兮龍旌揚,仙鶴落兮百鳥翔。

母鹿悠兮小鹿玩,魚兒躍兮靈湖藍。

鼓鐘敲兮軍樂響,戰士行兮馬兒壯。

文王樂兮招手忙,臣民喜兮大周強。

靈台周圍圍觀的百姓人山人海,他們也都在山呼:

文王有聲,周國永昌!

文王高興地向軍民們擺著手,心裡更堅定了逐鹿中原的決心。

忽然,一陣風吹來,把文王的雪白鬍須吹拂面上,文王忽然一陣緊蹙眉,便倒在了座位上。左右忙把文王扶下,幸而閱兵儀式已經結束,兵士們都未發覺。

文王在觀天亭中臨時鋪就的木榻上躺下,左右侍立兩旁。

「父王,莫非是憂慮軍師尚缺?」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