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要人物表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及教育家。

孔紇:姓孔,名紇,字叔梁。孔子父親,為陬邑大夫。

顏征在:姓顏,名征在。孔子母。

亓官氏:孔子妻,宋國人。

孟皮:字伯尼,孔子庶兄。

孔鯉:字伯魚,孔子之子。

孔飯: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的孫子。

無違:孔子女兒。

無加:孔子侄女,孟皮之女。

孔忠:孔子侄子,孟皮之子。

孔子時代的魯國四君:

魯襄公:(前572——前542)魯國國君。

魯昭公:(前541——前510)魯國國君。

魯定公:(前509——前495)魯國國君。

魯哀公:(前494——前467在位)魯國國君。

季孫氏:魯國權臣,三桓之一。

叔孫氏:魯國權臣,三桓之一。

孟孫氏:魯國權臣,三桓之一。

老聃: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鼻祖。東周國家守藏吏。

陽虎:季孫氏的家宰。

衛靈公:衛國國君。

南子:衛靈公王后。

衛出公:衛國國君。

齊景公:齊國國君。

晏/嬰:齊國丞相。

陳滔公:陳國國君。

楚昭公:楚國國君。

吳王夫差:吳國國君。

越王勾踐:越國國君。

蒯聵:衛國太子。後來的衛定公。

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中國文化之父。中國思想體系的奠基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締造者,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二千五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範及思想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響。

晚年致力於教學,培養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十哲人,並整理詩書、定禮樂、修《易經》,寫《春秋》,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偉大的、不朽的貢獻。

孔子和釋迦牟尼處於同一世紀,孔子思想和釋迦牟尼一樣,現已遍及世界。孔子的《論語》已成為了人性的燈塔,幾千年來對中國及世界人性的美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孔子不愧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已不僅是中國的孔子,而且是世界的孔子;已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且是人類的自豪。

孔子最偉大之處有三:一是提出仁禮思想,奠定了中國的政治觀;二是提出有教無類,砸碎了貴族才能受教育的鎖鏈,開創了全民教育的新紀元;三是提出「舉賢才」、「學而優則仕」,打破了貴族世襲的舊官制,開了舉賢才的先河。

二、孔門四高足十哲

顏回:

顏回(前521——前481),姓顏,名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高足。列為孔門十賢之首,最為有德之人。

顏回出身貧寒,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自始至終跟隨孔子,不離左右,並跟隨孔子周遊十四國。

顏回是最刻苦,最好學,最重仁道的學子,他才思敏捷,聰明天慧,他「聞一能知十」,且從不遷怒於人,從不犯二過,是最有道德的人。孔子評價說:「自從有了顏回,弟子們相處如親兄弟。」顏回視孔子如父親,他評價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深。」忠於孔子仁禮思想亦步亦趨。顏回死時年僅四十一,孔子痛如喪子,悲呼:「天喪我矣!天喪我矣!」

顏回是孔門八派顏氏之儒、孔子四大高足之首。

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魯國卞邑(今山東泗水縣)人。小孔子九歲。出身貧寒。生性剛勇耿直,豪爽仗義。孔子說自從有了子路,再也聽不到辱罵他的惡言了。

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並護衛於左右。崇尚義勇,衛國內亂時,為護主英勇就義,被剁成肉醬。

他長於政事,做過季氏宰,並任衛國蒲邑宰(縣令)。其死後孔子悲痛欲絕。孔子四高足之_。

子貢:

子貢(前520——?),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小孔子三十一歲。出身貧寒。個性豁達仁義,善經商而富有,常資助孔子,長於外交言辭,有將才。齊伐魯時,曾遊說於齊、吳、越、晉諸國,救了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子左右臂,孔子被困厄於陳蔡時,他遊說於楚,引來救兵使孔子師徒得以解圍。他評價孔子如日月,不能超過。

孔子死後,他守墓六年。之後,曾活躍於列國為宣傳孔子思想起到了巨大作用,不愧為孔子四高足之一。

曾參:

曾參(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從小即師從孔子,並隨孔子周遊列國,性格內向,守忠信,長於內省,提出「君子慎獨」及「吾日三省吾身」等不朽名言。篤行仁孝,提倡忠恕。

著有《孝經》。孔子死前將孫子子思拜師於曾參。成為了影響甚大的思孟學派,對繼承及弘揚孔子思想起到了主幹作用。

曾為武城侯,為孔子四高足之一。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出身貧寒。擅長文學,思維敏捷,曾對孔子問禮,提出仁為內核,禮為外的觀點。

子夏是孔子晚年弟子,他協助孔子整理「六經」,纂寫《春秋》,對弘揚中國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孔子死後,在西河講學,弟子三百,聲勢很大。

子夏從孔子「舉賢才」悟出「學而優則仕」,砸碎了貴族世襲官制,開了舉賢人的光河,對後世影響甚大,為孔子弟子十哲之一。

冉求:

冉求(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冉求多才多藝,擅長政事,尤長於理財,曾為季氏兩代家臣。冉求能文能武,曾與樊遲起率兵擊退齊國的侵犯,從而深得魯君及季氏的嘉獎,並聽從了冉求的建議,接回了奔波在外的孔子。因幫助季氏推行用田制而使孔子十分生氣,批評他助紂為虐,並要弟子們抨擊他,但冉求對孔子依然敬重。

閔損:

閔損(前536——前487),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小孔子十五歲。出身貧寒。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性格內向少言,行為謙恭端正。以德著稱,被孔子列為與顏回平行的德高弟子。生性忠厚寡言,孔子贊他「人不言,言必有中」。

一生不從仕,特別注重道德修養,視榮華富貴為糞土。為抗拒季氏請他任私邑宰,他差點去跳汶河。年輕時,後母虐待他,他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求父親不要休後母,後又以德報怨,善待後母而孝名遠傳。孔門十哲之一。

冉耕:

冉耕(前544——?),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人。比孔子小七歲。出身寒賤。謙恭誠懇,一生行善,以德行著稱,被孔子列為德科之一。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善於處理日常事物。並被孔子舉為中都宰。晚年不幸染惡疾而死。孔門十哲之一。個人修養十分突出,深受弟子們的敬重。

孔子去探望他時,從窗口握住他的手,悲痛地說,這樣好的人,怎麼竟得了惡疾。

冉雍:

冉雍(前522——?),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出身賤人。跟孔子周遊列國。氣量寬宏,篤行仁德,被孔子列為德科之一。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有卓越的政治見解。孔子主張「舉賢才」,因而不認為他出身賤人就不可入仕,相反,認為他可以面南而君天下。曾任季氏宰。孔門十哲之一。

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姓宰,名予,字子我、宰我。春秋末年魯圉人。小孔子二十九歲,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因能言善辯被孔子列為與子貢並列的言語科之首。曾被孔子派往出使齊、楚。深受楚昭王及宰相令尹子的欽佩,以至令伊子因懼怕宰予的才華而勸阻楚昭王任用孔子。

宰予個性豪爽不拘小節,因白天睡覺被孔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但他對孔子依然崇敬不改,認為孔子「賢於堯舜」。他還反對三年守孝,是除子路之外,敢於向孔子發難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游: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年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門中的少壯派。擅長文學及從政。被孔子列為文學科之首。曾協助孔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