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被囚篇 後記

——《千古絕戀》創作談

楊力

清代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引人人勝的歷史時期,多年來清代創作熱久盛不衰,作家愛寫清代,人們愛看清代的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清代這樣有魅力?

清代從1644~1911年,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

公元1644年,清人關後建都北京,僅人關後大清帝國就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十個皇帝,在此期間既有康乾盛世也有晚清衰世,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歷史浪潮。清代,尤其是清末是中國封建王朝多事之秋的時代。

首先,清代有三多,即傳奇多、疑案多、秘史多,其中僅康熙、乾隆微服暗訪、七下江南就留下了眾多的傳奇故事,而其中的風流韻事就更留下了說不清道不完的故事。

清代多疑案:包括孝庄皇太后下嫁疑案、順治皇帝出家疑案、雍正繼位疑案、雍正被刺疑案、風流天子乾隆的身世疑案、慈安皇太后暴崩疑案及光緒皇帝猝死疑案、順治帝英年早逝疑案、雍正皇帝暴死謎團、康熙皇帝的死疑案……

清代多秘史:包括權臣仕途秘史、官場秘聞、宮廷政變秘史、宦官歷史……

所以人們對清代感興趣的多就是這個原因。

我選這部題材,原因有三:

一是我從來對清代歷史及清官文化比較感興趣,喜歡看清代的史書。

二是我寫《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歷史卷、人物卷時,曾經對清代的歷史及歷史人物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尤其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和珍妃及李鴻章、李蓮英等更是下了功夫。

三是我的家就住在美麗的頤和園附近,二十多年來,經常到頤和園散步,更增濃了我對清史的興趣。

一部頤和園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晚清史。所以研究晚清史必須以頤和園的滄桑為重心,因為頤和園一度成為壓倒紫禁城的最高權力場。就是在這個權力場里,住著統治中國長達48年的慈禧太后,也就是在這個園子里曾是囚禁光緒皇帝的住所之一。

一個園子和一個朝廷的關聯如此重大,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罕見的。所以一座頤和園完全可以說是一座清史博物院。

頤和園可以說,就是用犧牲海軍為代價換來的皇家行官,每當走到那陳列在湖西岸的當時的戰艦時,看著那銹跡斑斑的小兵艦,就不由得想起了北洋水師在中日海戰中全軍覆沒的慘狀,便禁不住熱血潮湧、感慨萬千。

頤和園實在讓人有太多的感受,每當走進玉瀾堂里看到那堤隔離的磚牆時,不禁又讓人想起這正是當年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失敗後,六君子被殺,光緒皇帝被囚的見證。

仁壽殿還是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袁世凱的地方。

這裡記錄著歷史的興衰。

這裡記錄著國家的榮辱。

仁壽殿是慈槽太后獨攬大權之處。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頤養天年的地方,也是她和榮祿策劃政變的處所。

所以頤和園雖美,但卻遮不住當年爭權奪利者的醜惡。湖光山色雖然好,卻裝不盡幽囚皇帝的淚。

歷史雖然翻過了一頁,但頤和園卻記錄著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榮辱興衰。所以遊覽頤和園就像在讀中國歷史一樣。因此,頤和園也應改名為與故宮博物院齊名的頤和博物院。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極悲壯的一幕,我早就準備以光緒皇帝和珍妃的愛情絕唱來反映這段歷史,只是因為忙於完成我的《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叢書而往後推延了,直到我的這部耗時二十年的歷史文化著作出版了,我才有時間來完成我的歷史小說,好在,我寫歷史文化著作為寫歷史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寫起歷史小說就顯得底氣充足。

歷史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形象與史書中的人物應該不一樣,就是說歷史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一定的藝術升華,也即歷史人物與文學人物有一個藝術升華的區別。但這個升華必須要有一定的度,就是說必須以尊重歷史事實為前提,既不能太美化,也不能太醜化。這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物的褒貶處理當否,是歷史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關鍵。

那麼,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呢?

我以為,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誣唯物主義相結合就是量這個度的一把尺子。

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用科學的歷史觀對歷史人物進行評析。具體就是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問題,包括評析歷史人物。只有對歷史人物能作出正確的評價後才談得上藝術升華。所以,塑造歷史人物的形象,就必須首先把歷史人物「吃」透。如《千古絕戀》中的三個主人翁,光緒皇帝、珍妃、慈禧太后。只有把歷史「吃」透才能把他們三人「吃」透。

如何確定人物的歷史觀?

要判斷人物的歷史觀,就必先對歷史事件進行判斷。

《千古絕戀》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有三:

第一,關於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發生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的中日戰爭,因時值甲午年,故又稱甲午戰爭。是日本先對朝鮮及中國挑釁,中國被迫對日宣戰而發生的中日戰爭。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逐漸強大起來,對中國及其番屬國朝鮮早已垂涎三尺,後趁朝鮮東學黨起義出兵朝鮮,朝鮮遂向中國清朝政府求援。接著日兵對中國海陸突然襲擊,擊沉中方船艦,我兵士七百人殉難,8月1日中國被迫對日宣戰。由於清政府抵抗不力,中方海陸兩軍連連失利,日陸軍戰領了大連、旅順,黃海戰役我方艦隊又受重創。繼之,日軍又攻陷了我海防重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主將丁汝昌自殺。最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並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及開放長沙、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我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馬關條約》的簽訂,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化。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是侵略的一方,是非正義的,中國是抵抗侵略的一方,所以是正義的一方。

光緒帝及翁同龢等自始至終堅決主戰,並在拒籤條約方面與主和派展開了鬥爭,表現了他們的愛國精神。而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則是主和派,他們掌握著重兵卻對主戰派掣肘,夢求德俄洋人調和,因為不積極抵抗,結果導致全紱慘敗。最後,又積極與日人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他們是十足的投降派。

第二,戊戌運動是本書的主要歷史事件。

《馬關條約》後,打開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渠道,從此中。

國更加面臨列強的瓜分,挽救民族存亡迫在眉睫。中國人痛定思痛,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中國的知識分子發起了變法維新救國運動,得到了開明君主光緒皇帝的堅決支持,開始了決心從體制方面實行改革的維新變法運動,但卻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的竭力阻撓。

光緒皇帝衝破阻撓於1898年6月11日在天安門發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進行改革。慈禧太后則於9月21日發動政變幽囚了光緒帝,把珍妃打人冷宮。殺害了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戊戌六君子,通緝已逃至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並宣布取消有關新法的一切變法,維新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宣布「訓政」,中國從此又退落到慈禧太后專權的封建專制社會的深淵中去。

戊戌變法因為宗旨是救亡圖存,改新強國的運動,所以是一場救國運動,是進步的和光明的。發起這場運動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是愛國的,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珍妃也是愛國的和開明的,而殘酷地鎮壓這場運動,並屠殺譚嗣同等六人的慈禧太后之沆則是腐朽的和反動的,這就是戊戌變法運動的歷史觀。

第三,庚子事件是義和團運動。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光緒帝名存實亡,滿清政府愈加腐敗,軟弱。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外國洋人教會趁虛而入,在中國橫行,引起了人民的不滿。於是在中國的山東、河南、天津湧現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

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運動,八國聯軍從天津進攻北京,義和團及愛國清軍與敵人進行了浴血奮戰。

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的愛國熱情,把他們推到前線,暗地裡又對他們進行鎮壓,義和團腹背受敵,很快便被鎮壓下去。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逃往西安,1901年9月清朝政府被迫與帝國主義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義和團余部終於認清了滿清政府的真面目,於是改換「扶清滅洋」為「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鬥爭下去。

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場反帝愛國的運動,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喚起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並進一步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慈禧太后在這場運動中對義和團先利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