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晚年之禍 後記

寫了秦皇,自然要寫漢武,因為秦皇、漢武是中國兩個偉大的皇帝,他們創建了中國歷史上兩個輝煌的朝代。如果說秦始皇開創了中國的大一統,建立了中央集權,那麼漢武帝則鞏固了大一統,更加強化了中央集權。這兩個皇帝都對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前者無愧於千古一帝,後者堪稱一代英主。

西漢自文景之治到武帝時期是盛世。由於漢武帝文治武功,採納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強中央集權和採納桑弘羊經濟改革等措施,使西漢進入了一個空前經濟繁榮、疆域擴大、學術思想濃厚、人們有作有為的輝煌時代,尤其是在學術思想方面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的時代。

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首次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不但促進了中外文化貿易的交流,而且為大唐的開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尤其漢武帝把西漢盛世推到了頂峰,為中國在世界的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要寫漢武帝,要展示西漢盛世,這就是我寫漢武的緣由。

從司馬遷的角度寫漢武帝,這是本書的特色。漢武帝密切接觸的人不止司馬遷一人,之所以選擇司馬遷是因為:

第一,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歷史的主要見證人。

司馬遷少年時代就隨父親司馬談出入宮廷,年輕時代就是武帝身邊長迭十多年的郎官(侍衛),始終在宮廷內部,武帝到哪裡就伴駕到哪裡。又因司馬遷的父親是太史公司馬談,所以大凡祭禮、巡視,司馬談父子都必須隨駕,之後又升為中郎將出使西夷。其父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從代太史公到太史令,兼管歷史檔案,記錄朝政議事。出獄後又任中書令,成為了武帝的機要秘書。司馬遷在武帝身邊長達三十幾年,是在武帝身邊時間最長的人,所以是這段歷史的主要見證人。

第二,司馬遷與漢武帝是西漢時期的兩大歷史巨人,他們對中國的歷史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武帝把西漢盛世推到了頂峰,司馬遷寫了從黃帝到武帝的貫通古今三千年的通史巨著。他們二人對中國的貢獻,完全可以相提並論。

第三,司馬遷與漢武帝有著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關係。司馬遷是武帝的一面鏡子,武帝給司馬遷創造了良好的寫史條件。

所以,儘管武帝與許多大臣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司馬遷是與武帝關係最密切的人。因此,通過司馬遷寫漢武帝是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本書自始至終將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相輔相成,這就是本書選擇司馬遷展示漢武帝的緣由。

正史中司馬遷只有出生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無卒年記載。後世傳說不一,有說被武帝所殺,右說是自殺,那麼司馬遷究竟是死於什麼情況呢?分析如下:

第一,被武帝所殺。

據東漢《漢書舊儀注》(衛宏著)記載:「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就是說,司馬遷因寫《孝景本紀》揭露了景帝的短及武帝的過,使武帝怒不可遏,於是借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一事而處治他,被閹出獄後,又因有怨言,而再度下獄處死。

正史《漢書·司馬遷傳》(班固著)也記載了司馬遷的死因是「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跡其所以自傷悼,《小雅》巷伯之倫,夫唯《大雅》既明其哲,能保其身。難矣哉!」即班固隱晦地哀嘆司馬遷未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近代學者郭沫若提出司馬遷之死有被武帝二度下獄致死的說法,郭沫若據《鹽鐵論·周秦篇》(桓寬著)所載:「一日下蠶室,創未瘳……出入宮殿……食大官享賜……故或載卿相之列,就刀鋸而不見憫。」就是說司馬遷第一次入獄,處以腐刑(下蠶室),出獄後當上中書令,後又再度入獄終至處死(「就刀鋸」)。

至於再度下獄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因為武帝不滿司馬遷寫《孝景本紀》及《武帝本紀》的實錄,然後借巫蠱之禍處治他。因為《漢書》有載,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連坐處死了不少人,包括士大夫在內。司馬遷性剛言直,必然對當時武帝犯下的這一大過失有所針砭,所以被害。

有人認為是司馬遷給任安寫的《報任少卿書》對武帝的抱怨和隱指,而被武帝殺害。試想《報任少卿書》是司馬遷對武帝血淚的控訴。武帝豈能容忍他向一個死囚犯指控自己,所以自司馬遷寫《報任少卿書》之後,司馬遷就神秘地失蹤了。

第二,自殺說。

司馬遷自殺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其《報任少卿書》中司馬遷就對摯友任安如泣如訴地表明,自己受了奇恥大辱,之所以還苟活,就是為了要完成史書的撰寫。

司馬遷說:「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子宮刑。」認為自己已受了天下最大的恥辱,成為了「與宦官為伍」的人,只要想起這些,就「汗未嘗不涼背沾衣也」!

司馬遷說他之所以忍辱苟活,就是為了要完成《史記》的撰寫。

他的千古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賢》;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所作也。也表明他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史書。現在書已寫成就沒有再生存下去的必要。

司馬遷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現在自己自從遭了禍後,「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

再加上司馬遷從來最重氣節,年輕時就在淚羅江為屈原之死而痛哭,他寫的《史記》中也以大量篇幅謳歌前人的氣節,這就是說,司馬遷一旦完成《史記》就沒有再生存下去的慾望。所以司馬遷自殺的可能比較大。但是書還沒有出版,司馬遷還不應該去死,這就是說司馬遷還有另外的原因促使他必須速死,那就是第三種原因。

第三,被逼自殺。

被逼跳河,這是本書給司馬遷安排的結局。理由何在?

司馬遷受宮刑後所以苟活的原因,在其《報任少卿書》中已經罵得很清楚,是為了完成父囑寫史書,書雖然完成了,但尚未出版,那他是不可能就去死的。但為何匆匆而死,肯定是有人相逼。

那麼是誰逼他的,當然是漢武帝。因為武帝病重,所以非常關心自己身後的歷史記載,就逼迫司馬遷按旨修改,但司馬遷堅持要實錄,致武帝不滿,於是為保名節,只有以死相抗。

另一原因是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到了武帝手中,使武帝下決心處治他,所以司馬遷不得不託人把副本藏於名山,然後自己匆匆出逃後跳河自殺。

黃河龍口是司馬遷出生的地方,所以司馬遷在被君王所逼的情況下效法屈原投江,用生命捍衛歷史的真實,就成為了司馬遷的最大可能。這也就是本書之所以安排司馬遷投黃河的緣由。

另外,據《漢書》作者班固說《史記》缺十篇,這十篇只有目錄無文字。《漢書·藝文志》載:「《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漢書·司馬遷傳》也載:「而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張晏具體認為所缺十篇中包括《景帝本紀》及《武帝本紀》,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史記》中的《孝景本紀》及《武帝本紀》就可能非司馬遷原著,那就更可說明漢武帝當時的震怒,從而人們對司馬遷的死因也就更有了清楚的了解。

盛世出傑才,傑才推動歷史,這是規律。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周以來的又一盛世,可謂群星璀璨,人才輩出。

漢武帝和司馬遷是西漢兩大巨人。

漢武帝是中國最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把西漢推到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頂級階段。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家絕唱,影響中國史學五千年,司馬遷雖然不是皇帝,但其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堪與武帝相媲美。

董仲舒是儒家鼻祖,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所採納,從此開創了儒學成為中國思想主幹、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紀元。

主父偃,提出「推恩策」,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大作用。他的這一策略,既削弱了諸侯力量,加強了中央勢力,又讓他們的子孫感恩皇帝,可謂一石三鳥。主父偃堪稱西漢傑才。

張騫兩次出使溝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對中國擴大世界影響及與中亞、西亞的邦交開了先河,堪稱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

衛青、霍去病:是西漢反擊匈奴的名將,因為他們保衛了長安,也保障了西漢盛世的發展,並開拓了中國的版圖,足以名垂千古。

司馬相如:獨創了漢賦的形體,後來者無法超越他。在賦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桑弘單:是西漢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理財家,他提倡的鹽鐵統一由國家專賣及統一鑄幣,影響中國幾千年。是中國封建時代傑出的經濟學家。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