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名垂千古 二十二、天子召見

唐太宗又嘆道:「朕十分驚嘆法師孤身一人,卻能行程五萬里,歷時十七年,從中國往返天竺,實屬超前壯舉。法師太了不起啦,朕很想聽聽法師是怎樣戰勝險惡的。」

玄奘運回長安後十五天(公元645年2月23日),在洛陽被大唐天子唐太宗召見。

洛陽宮太極殿里,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批閱奏文,這位天子與佛教僧人從來就有著不解之緣。據說,隋末,李世民與洛陽王世充激戰兵敗後,李世民被敵兵追到少林寺,被少林寺十三名棍僧相救,後來身為秦王的李世民還曾藉助少林寺武僧平定內亂。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淵的次子。隋末隋煬帝時期多次爆發農民起義,隋王朝已是風雨之燭。隋煬帝荒淫暴政,對下猜忌,李淵父子見隋朝大勢已去,便舉兵滅了隋朝,隋煬帝被殺,李淵即了皇位,改國號為唐,從此,中國進入了大唐時代。

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元吉為齊王。秦王李世民在開國創業中南征北戰,統一了全國,其軍功遠遠勝過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在隨父消滅諸霸統一大唐的過程中,轉戰千里,在馬背上屢建大業,功高蓋過諸兄弟。

父親李淵在打江山時,曾許願若能平定天下,當以世民為太子。然而,李淵當上皇帝後,自食其言,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於是耿耿於懷。太子自知李世民的雄心,將來必不肯在一人之下,便對他猜忌有加。

於是三個王子各自暗結死黨以爭高下。李建成與四弟李元吉聯合陷害世民,他們曾以發動政變、獻烈馬、下酒毒等招,欲將李世民置於死地,李世民幾次大難不死,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先發制人謀划了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武德九年三月四日(公元626年)這一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騎馬來到玄武門,準備朝見父皇。將至城門時,忽然發現異常,二人正想轉身返回,李建成忽然聽見李世民在身後喚他「兄長」便回頭看,不想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後心窩,當場身死。李元吉見狀撥馬欲逃,也被李世民的部下趕上當場亂箭射死。之後,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了皇位,改元貞觀是為太宗。

因即位不光彩,所以他當了皇帝後拚命勤政,包括實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平定東突厥、高昌國,平定了邊患,又送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西域的相平,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終於使唐朝進入了貞觀盛世,也證實了唐太宗李世民確是一位英主。但太宗立功心重,不顧重臣的勸阻,又舉兵準備東征高麗,現已集數十萬大軍於洛陽,正準備御駕親征高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

也許是因為唐太宗與佛家有著一段特殊的關係,所以玄奘法師的到來使皇帝十分興奮。唐太宗在隋末打江山時,曾得少林寺僧侶相助,所以唐太宗與佛學頗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又常藉助佛僧鞏固權位及收攏人心。因此,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唐太宗的皇位是藉助佛僧的階梯而上的,所以唐太宗對佛學有著特殊的干係就不奇怪了。

侍吏來報:

「啟稟萬歲,太子李治求見。」

「宣。」

「父皇,玄奘已快到洛陽宮了。」太子跪拜後稟道。

唐太宗眼睛一亮,說:「很好,太子代父出宮迎接。」

「是。」

唐太宗又說:「須用僧侶最高禮節,不得慢待。此人雖是出家人,但志向遠大,膽識非凡,若以之治國必為良相,我將於紫宸殿接見,通知重臣陪見。」

「是,父皇。」太子應著退下。

玄奘在弘福寺稍作安頓之後,便急匆匆啟程赴東都洛陽,他一心要趕在唐太宗東征之前能得到拜謁。玄奘所以要急於見到皇帝,並非功利名譽使然,而是要譯經工作得到皇上的支持。

是啊!歷經千幸萬苦求來的佛經全是梵文,怎能不譯為華文?否則自己十七年的辛苦不是都付之東流了嗎?

玄奘風塵僕僕地從西京長安騎馬多日,方來到東都洛陽。

洛陽,自西周宰相周公營建為東都始,至大唐已是有七個王朝在此建都的千年古都了。

美麗富饒的洛陽,一直是歷代帝王控制中原的要都。洛陽兩面環山,中有洛水穿過,全城方圓二十里,主街多達八條,城中分內宮城、外官城及外郭城。遠遠望去宮殿金碧輝煌,尚未入街市即已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可以想像城內的繁華景象。

快到洛陽了,就要被皇帝召見了,玄奘心裡忐忑不安,他惟恐皇上支持譯經的願望不能實現。是啊,城郊到處是軍營帳篷,如今皇帝要親征高麗,千軍萬馬調集洛陽正整裝待命,皇帝還顧得上嗎?萬一皇上說,譯經之事,待朕出征回來再說,可就糟了,要知道出征討遼可不是短期的戰事。

玄奘正想著不覺已到了洛陽城下。

在城門外恭迎玄奘的地方官吏,一面差人向皇宮通報,一面恭迎玄奘入城。

洛陽是玄奘的故里,離別二十多年了,洛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玄奘興奮地看著繁榮的街市及金碧輝煌的宮殿,心裡萬分激動。

玄奘被官吏們帶領至洛陽官門外,太子早已率群臣等候在金水橋。

太子上前對玄奘施禮道:

「李治奉父皇旨恭請法師人宮。」

玄奘含掌澍禮道:「承蒙太子殿下親迎,玄奘不勝榮幸。」

「法師請進宮!」

「謝皇上!」

玄奘在太子及眾臣的陪同下登上九階台,便見唐太宗笑著在殿門外親迎。玄奘忙上前一步跪拜下去,說:

「佛僧玄奘參見皇上,願皇上萬歲,萬萬歲!」

皇帝笑著說:「法師免禮!」並親切地扶起了玄奘。

唐太宗被玄奘的儀錶震住了,嘆道:

「都說法師相貌奇偉,今日得見,果然儀錶超凡。」

唐太宗指了指御座旁的坐椅,請玄奘落座後,自己也歸坐。太監在一旁忙著侍茶。

唐太宗指了指李治說:「這是太子,就不用介紹了,你們已經認識。」

唐太宗又指了指立在右側的長孫無忌,向玄奘介紹說:

「這是右宰相長孫無忌。」

玄奘忙合掌道:「貧僧見過宰相大人。」

長孫無忌忙還禮道:「法師免禮,臣今日得見謁法師實老身萬幸之至。」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宰相,又是國舅,其妹是唐太宗最鍾愛的長孫皇后。長孫無忌年輕時與唐太宗是知交,曾跟當年的秦王李世民起兵太原,征戰諸霸,建立大唐,又為李世民謀劃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他與房玄齡並列為宰相。唐太宗的太子承乾被廢后又擁立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為太子,他與房玄齡共為唐太宗的左右臂,同樣權傾朝野。

唐太宗又介紹了幾位大臣後一擺手,太子和群臣歸坐。

唐太宗請玄奘喝茶,自己也呷了一口,然後若有所思地問道:

「法師當年出去為何不報?」

玄奘忙起立請罪道:「玄奘當年去時,已再三表奏,但未蒙允許,無奈求法心切,只好私行。專擅之罪,現深感慚懼,懇請陛下降罪!」

太宗聽了哈哈笑道:

「好啦,好啦,都過去十七年了,不提了,坐下吧!那時所以禁關是因為邊寇突厥侵擾,現已被歸伏,邊境安寧,邊關自然也就開放了。聽說法師過關時險些喪生,後來又九死一生,歷經艱險方到達天竺?」

玄奘點了點頭說:「是。」

太宗又贊道:「法師是出家人,按理也已脫離塵俗,但聽說法師一路上捨命求法、廣濟蒼生,朕十分欽佩。」

玄奘謙恭地說:「萬歲過獎了。」

太宗又嘆道:「朕十分驚嘆法師孤身一人,卻能行程五萬里,歷時十七年,從中國往返天竺,實屬超前壯舉。法師太了不起,朕很想聽聽法師是怎樣戰勝險惡的。」

玄奘忙答道:「我聽說能乘疾風的人,就能無所不往。自從陛下統御天下後,陛下的仁德感化八方,陛下的威名傳遍四海,大唐的名氣也早已侍遍西域。我之所以受到各國君主的禮遇,無非得仰於陛下您的天威,我之所以往來無阻,難道不是得利於陛下您的神助?」

天子聽了龍心大悅,笑著說道:「法師過言了,朕哪裡有如此天威。」

唐太宗又問道:「法師,這次到天竺取到的真經是什麼?」

玄奘回答道:「貧僧這次在印度聽戒賢大法藏講《瑜伽師地論》,強調了『萬法(物)唯識』,即世界上一切都是『識』變的。」

「噢,原來是強調『識』。」唐太宗接過宮女送來的茶,飲了一口饒有興趣地問:

「『識』是什麼意思?」

玄奘認真地說:「識,就是心識。識,好比種子,尤其阿賴耶識就是發生三世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創立唯識宗,就是承認涅槃境界是存在,否則一切都虛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