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3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 而已矣。」

辜講

有一次,當一個諸侯在位的國君(衛出公,姓姬,名輒,衛國第29 代國君)與孔子協商從政做官的事情,孔子的一位學生(子路)對孔子 說:「先生,國君在等著您去代理管理國家。那麼您認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

「如果我必須開始的話,」孔子回答,「我應該開始定義事物的名稱。」

「哦!確實應該,」學生(子路)回答,「但是很不現實,定義名稱有什麼用?」

孔子回答:「先生,你確實沒禮貌。如果有人聽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一般是等待解釋。」

「那麼,假如事物的名稱不明確,用詞就不符合事實。如果名不符 實,就不可能做得完美。如果不能完美,藝術和文明的體系就不能夠完 善。如果藝術和文明體系不完善,法律及司法則不會達到其效果。如果 法律及司法不能達到效果,民眾就不知道該怎麼做。」

「因此,聰明而高尚的人總能明確說出所講的東西;只要能說出,必然能做出。聰明而高尚的人總能在所使用的詞語上一語中的。」

辜解

漢高祖劉邦用武力奪取了天下,然後又想繼續以武力來統治天下, 但是,當時的一位大學者(陸賈)對他說,治理中國這樣大的國家,必須藉助道德,也就是文化的力量。劉邦聽從並實施了這位大學者的建 議,讓一度在中國大地上消失的文明獲得重生。漢初的學者把孔子設計 的藍圖重新整理,這一點上中國的漢代和歐洲羅馬時代相同。

歐洲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中國的漢代也分為東漢、西漢兩個帝國。西漢時,雖然已經繼續對孔子設計的藍圖進行研究,但當時僅停留在研究階段,沒有對孔子的學說有充分的理解。實質上,皇帝還是在以武力來統治天下。漢代初年,最為興盛的學派是「黃老學派」——同西方此時的斯多噶學派相對應。這種思想有一個缺陷,就是它要求人們「無為」,也即不教給人們什麼,而不是教人們應該怎樣做事。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由於當時的人未能真正掌握理解孔子的思想,這就導致了儒生和俠士的大量出現——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史記》里得到了記述。後代人把西漢時代的儒者稱為「亂道」的儒生。

東漢末年,儒學又產生了一個名為「新學」的分支,導致了人們思想的迷惘,再後來,導致了類似於袁世凱的篡位者「王莽」出現。可以說「新學」一出現,儒學中重要成分「大義名分」就開始消亡了。以後,中國每當處於混亂的時候,就會出現正義和邪惡的鬥爭——中國現在處於混亂時期,所以我就要為君主的大義名分奮鬥。

王莽被起義者滅亡後,東漢王朝建立。締造者光武帝雖不是什麼偉大學者,但他具備偉人的一切優秀品質,有足夠的能力來區分什麼是真正的學問,什麼是假的、醜惡的思想。由於他的努力,真正的中國文明又復活了,從此孔子的學說成為國教。如果說在西漢,孔子的教義還只是一種哲學思想的話,到東漢則完全變成了宗教。當時,光武帝還在孔子廟裡建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有些像法國蘇倫坡大學那樣,是供偉人演講的場所。

上文所說的,中國文明在周代達到全盛,在秦代的焚書坑儒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到東漢時又出現了復興的態勢,當時孔子的思想成為中國的國教。因此,最完美的人格象徵是在東漢出現的,這個時代還產生了兩本優秀女性著作:《孝經》《女誡》。但是東漢王朝只存在了一百多年,因為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也即是只注重「心」的方面。在周代,人們對「知」的方面傾注了過分的熱心,但到東漢末期,一切都反過來了,人們對「知」的東西不關心,卻在「心」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為了彌補這個缺陷,便有了西方佛教哲學的傳入,因為佛教恰好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佛教文化所帶來的關於「知」方面的思想,和儒家思想中「仁」的部分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思想,它使得中國進入了一個浪漫而自由的時代,即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給中國文明增添了不少色彩,但同時也招致了思想上的混亂,這和中國社會的政治結合,造成了中國的衰落,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提供了機會,以後就進入了「五胡亂華」——這同現代中國被五個大國欺凌是同樣的時代,歷史是如此驚人的巧合,此時的古羅馬帝國也是被來自北方的五個蠻族毀滅的,這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以後,五胡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希望今後五大國對中國的統治不要太長。

一百多年的五胡統治結束後是南北朝,然後接著是唐朝,唐代的文化情景類似西歐文藝復興,中國出現了文化的鼎盛。其實從唐代的例子出發,我認為,雖然現在中國還處於五大國的統治之下,但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能贏來文藝復興時代的繁榮。唐代的文化是相當美麗雄渾的,但也因為這種過分美麗、讓它容易染上病毒,而這些名為「文弱」的病毒就開始腐蝕毀滅唐文化的過程。最後,社會墮落,尤其是在兩性關係 方面,唐代特別是唐代的皇室非常混亂,出現了許多醜聞。以美麗而聞 名的唐代女子楊貴妃也是這個墮落時代的產物,正是因為這個楊貴妃, 中國歷史再次走入分裂的階段。

中國文明在唐以後慢慢變得懦弱和保守,為了挽救這個局面,宋代文化界出現了推崇真正的孔子學說的學派,這些學者被稱為「宋儒」 。與歐洲宗教相比較,漢代的儒學相當於盛行於古羅馬的天主教,而「宋儒」則類似於新教徒。大家都知道,在14世紀出現了馬丁•路德,他引導了新教改革,而在宋代中國,起這個作用的就是韓愈。事實上,韓愈是唐代人,但他發動了「新儒學」運動,行為和思想更符合宋代文人的要求。「宋儒」努力彌補唐思想文化上的缺陷,讓中國的文明趨於完美。因此,很多佛教的思想被吸收。眾所周知,佛教文化本身非常嚴密,內涵深刻,對社會的疾病也是一種治療,所以中國社會一出現疾病(混亂)時,思想者就會尋找佛教的慰藉。宋代時佛教勢力雖然得到很大的擴張,當時已經和儒學有了一定程度的結合,而這種結合帶來了儒學的狹窄,所以中國文明陷入了困境。——這也是我不贊成泰戈爾認為印度把佛教傳給了中國是一種禮物。

如果和歐洲對比,宋代是一個清教主義盛行的時代。當時,中國出 現了朱子學派,領導者是個偉大的學者,是繼承韓愈的大儒學家。他試 圖改變宋代儒生越來越狹窄的視野,讓他們變得更加寬容、精深和博 大——後世的王陽明也是這種做法。不過,朱熹有點盲目的遵從孔子的 學說,要求必須完全依照孔子的教導行動;而王陽明則走上不同的道 路,主張根據自己的「良知」或者說常識來判斷自己的思想,然後遵從孔子的教導行動。朱熹的做法是「學而不思」,而王陽明的學說則是 「思而不學」,年輕人應該既不盲從王陽明的學說,也不盲信朱熹的思 想,應該先學習而後思考。

我認為,中國文化現在面臨的困境是如何從儒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同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一個合適的方法——這是東西方文明互動帶來的必然好處。當然光靠住住豪華賓館、跳跳舞、學學外國話是無法真正領會外國文明的。各位不應該流於這種表面的東西,應該深入到文化的殿堂中,當然這裡沒有捷徑可走。雖然我的學識淺陋,講這種話是不夠格的,但還是衷心地希望各位能夠繼承我們這一輩的事業,拓寬深入自己的學識,為世界文化進步做貢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