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辜講

上面提到的同一位學生(樊遲)問孔子:「道德生活的內涵是什麼?」

孔子回答:「道德生活在充滿愛心的人內心深處。 」學生(樊遲)繼續問:「理解的內涵是什麼?」孔子回答:「理解的內涵在於理解他人。」然而似乎這位學生還是無法領會孔子所說的話。於是孔子繼續說: 「秉持公正的理由,而放棄所有不公正的理由,這樣,即使是不公正的也會變得公正。」

另一位學生(子夏)回答:「有句諺語確實寓意非常寬。當遠古的大帝舜帝執掌政權的時候,從群眾中選拔人才,提拔了皋陶做司法部長,從那一刻起,所有品德不端的人都消失了。當遠古的帝王,大帝湯執掌政權的時候,從群眾中選拔人才,提拔了伊尹當總理,從那一刻起,所有品行不端的人都消失了。」

辜解

促使基督教徒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並不是對上帝的純潔的信仰,和我們一樣,對道德規範的遵守源自於內心的道德戒律。這些道德法則已經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內心,如果不遵照道德法則的要求,自己就會感到生命缺失的不安。可以說,道德法則才是真正的宗教內核,而其他的不過是宗教的形式,包括教義。同樣道理,如果說宗教的內核是道德法則,那麼愛就是宗教的靈魂和源泉。這裡的愛不單是男女情感,包含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對所有生命的善良的感情,表現為同情、憐憫、仁慈的所有的真實的人類情感;這所有真實的人類情感事實上概括起來就是孔子所說的「仁」,在基督教中,稱作神性——因人身上的最類似於神的高貴品質。用流行語言來說,這就是人性,或者說人性中的的愛。

總而言之,宗教來自於愛。愛不僅賦予了宗教生命,還給予了宗教靈魂。愛——你可以用別的來稱呼它——愛情、親情、兄弟情,等等。所以說,宗教真正能夠讓人接受並信仰下去,依靠的還是天性中對他人的愛和內心的道德法則,所以孔子才說「仁者愛人(有道德的人就會去去愛他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