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辜講

某個在位的國君(齊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後期齊國國君)問孔子,對國家政府來說什麼最重要?

孔子回答:「讓國君當國君,讓公僕當公僕,讓父親做父親,讓兒子做兒子。」

國君(齊景公)回答:「確實如此啊!如果國君不像國君,公僕不像公僕,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在這種陰陽顛倒的狀態下,即使稅賦收入極大,又能如何去享受呢?」

辜解

曾文正復劉印渠制軍書云:「自王介甫以言利為正人所詬病,後之君子例避理財之名,以不言有無、不言多寡為高。實則補救時艱,斷非貧窮坐困所能為力。」葉水心嘗謂:「仁人君子不應置理財於不講。」良為通論。余謂財固不可不理,然今日中國之所謂理財,非理財也,乃爭財也。馴至言理財數十年,其得財者,惟洋場之買辦與勸業會之闊紳。昔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余謂:「今日中國欲得理財之道,則須添一句曰,官官,商商。」蓋今日中國,大半官而劣則商,商而劣則官。此天下之民所以幾成餓殍也。《易傳》曰:「損上益下,謂之泰;損下益上,謂之否。」知此則可以言理財。

編者注

曾國藩回覆劉印渠的信中說:「自從王安石因為講求利被正人君子所指責詬病後,後來的君子人全部躲開理財之事的名聲,把不牽涉財產有無、多少當做高尚的事情,實際上解救危機報效國家,絕不是坐在那裡空談清貧能做到的。」葉水心曾經評價這段話說:「仁人君子不應該不通曉理財。」實在是妙論。我認為理財當然不可以不講,但是看現在中國所說的理財,其實不是真的理財,只是爭財罷了。從實際上來說,我國講理財幾十年了,真正得到了財富的,只有洋商、買辦、富豪、大資本家了。以前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認為:「今天中國想要通曉理財的道理,必須加上一句,官官,商商。」因為現在的中國,大半官商勾結一體,密不可分,這也是天下百姓稱為餓殍的原因了。《易傳》曰:「損上益下,謂之泰;損下益上,謂之否。」只有真正領悟這句話才能明白理財的本質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