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辜講

孔子說:「我傳承古老的真理,而沒有衍生出任何新的理論。我洞悉古老的東西,並熱衷研究古代的東西。在這一點上,我敢於自比前輩彭老先生。」

辜解

孔子通過《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總而言之,孔子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宣揚周禮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野心或者名聲的期盼,而是他真的喜愛周禮,渴望將它發揚光大。

孔子活動的時代封地建國的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是所謂的擴張時期。當時,那些封建的、半家族性質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都需要重新設計和解構,因此在帶來外界局勢的混亂外,還引起人們心靈的錯亂。我曾經說過,在過去的2500年里,中國人不存在心靈和理性的衝突,但是我必須強調,在孔子活動的擴張時期,和今天的歐洲一樣,中國人的心靈和理性之間發生劇烈的衝突。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早就從尊敬的祖先那裡繼承了龐大而又複雜的社會和文明體系,而且每個人都處於這個體系的構成——制度、規則、教條、習俗和法律中。然而,這個體系並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而且這個體系已經不符合實際了,但是生活必須繼續下去;這個體系而且是習俗的,而不是理性的。

如同現代歐洲的精神覺醒一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對理性的覺醒一樣,包括自由主義、探索冒險、追求真理和根源的精神。中國的這種理性追求,源於人們看到了社會和文明的舊秩序必須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致,所以應該重新構建一種社會和文明的新秩序,前提是尋找到新秩序的基礎。然而,在當時的中國,所有尋找這個新的社會和文明秩序的基礎的做法都失敗了:有一些滿足了頭腦的需求,卻忽視了心靈;另外一些重視心靈的需要,但是不夠理性。像上文說的那樣,2500年前中國人的理性和心靈的衝突,和在歐洲發生的一模一樣。人們都在嘗試重新構建這種新的社會和文明秩序,來解決理性和靈魂的衝突問題,然而當很多嘗試都失敗後,人們開始產生失望,以致最終轉為對文明的絕望和惱怒,最後一些人甚至想要摧毀所有的文明。以老子為代表——他的地位好比於歐洲的托爾斯泰,從心靈和理性的衝突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讓他認為,社會和文明在真正的本質和結構上存在著無法更正的錯誤。老子和他最傑出的門徒莊子,勸說中國人放棄所有的文明和智慧。老子這樣引誘中國人:「放下一切,隨我前行;去往群山,小屋隱居;那裡是有真正的生活,靈魂在生活,永遠不朽!」

雖然孔子也看到了社會和文明秩序落後帶來災難和痛苦,但是他認為這種病態、不幸、苦難和罪惡並不是源於社會和文明的本質和結構,而是因為人們在錯誤的基礎上建立了文明,並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孔子告誡中國人說不要放棄文明,因為在一個真正完美的社會和文明秩序里,一個有著良好基礎的社會和文明秩序中,人們就可以過上心靈的生活——一種真正的生活。孔子一生都在做著把社會和文明導入正確道路的嘗試,希望能給它們以良好的基礎,來阻止它們可能存在的突然毀滅。當死亡來臨,他已經看到了文明在未來將要被毀滅,那麼他做了點什麼呢?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建築師看到了建築開始著火,並將全部燒毀的未來,而且明確知道自己無法挽救,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建築的設計圖紙,以確保能在廢墟上重建。孔子一樣,當他看到中國的社會和文明的建築不可避免走向毀滅,而且自己無力挽救時,他就只能將重建中國文明的設計圖紙,保存到「四書五經」——中國的《聖經》中,這五本經典,就是孔子為挽救中國文明做的設計圖紙,是孔子對中國文明做的巨大貢獻。

孔子為重建中國文明保存了設計圖紙,是為中華民族做的偉大工作,然而我要說,這並不是孔子為中國人做的最主要或者說最偉大的工作。他所做的最主要或者說最偉大的工作,應該是通過這些重建的設計圖紙,為社會和文明秩序作了一個新的結構和解釋。在這份新的文明設計圖紙中,他為中國人給出了真正的國家信仰——一個綜合的、理性的、不朽的文明存在的絕對基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